第22章 如果,一切可以選擇(1)(2 / 3)

在最後,則是一些誰也不能證明對、也不能證明錯的推論。

張居正的改革某種意義上極大地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也就是間接地加快了資本主義革命的到來——一條鞭法讓繁複的稅製變得簡單清晰,同樣地也極大地刺激商品經濟的發展,因為農民必須將自己的產品先換成白銀才能交稅,這種模式本身就是強迫那些滿足於“自給自足”的百姓被迫投入到商業活動當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們的損失,但卻刺激了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

而各種徭役雜役的取消也更使得國家對農民的管製變得寬鬆,失去土地的農民可以選擇去城市做工養活自己或者自己的家人。他們不可避免地就成為了最早的無產階級與工人階級。而相應的城市會擴大規模,完全不從事農業活動的城市居民會迅速增多,城市化將會到來。另一方麵,當農民失去土地也依然能夠有辦法生活下去的時候,他們就不會再輕易地參與到可能會丟掉性命的造反活動當中,明朝的農民起義情況會極大好轉。

在這種豐富的商業活動之下,天才的商人們會迅速地完成原始積累並且將資金投入擴大再生產當中,形成以商業活動為收入來源的個人或者組織,而不是如他們的前輩一樣將錢全部用來買地——這種低劣的投資方式完全不符合商人逐利的特性。有了錢之後,下一步自然是要去獲得更多的權力,尋找自己的政治代言人或者幹脆將整個政治體係推翻再來,以保持自己對財產的掌握,增強安全感。

在張居正改革的催生之下,勢必會誕生大量的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擁護新政如同擁護自己的錢包,他們也將保護新政如同保護自己的身家性命一樣。在這個時候張居正是否還能繼續掌權,甚至於他是不是還活著都再也不重要,因為一大批各個階層的人會自動自發地沿著他所開辟的道路繼續往前走,曆史的巨大慣性就算是皇帝也很難扭轉。

你看,商業發展了、無產階級與工人階級誕生、城市化發展、資產階級完成原始積累並且開始具有政治訴求,這一切的一切都預示著資本主義革命即將到來。然後就回到了前文所提到的部分——明帝國變為資本主義國家,這將成為巨大的曆史變數。

按照這樣來分析張居正改革毫無疑問是明朝最為重要的一件事情,而關鍵就在於張居正是否能夠活到將一切納入正常軌道並且順利移交給後來者——這時間並不用太長,十年足夠了。

一個人的十年壽命,有各種因素的疊加之下居然可以決定一個國家的百年興衰。這確實是曆史曾經給我們的機會,但同樣也是曆史跟我們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

如果,明朝沒有禁海

現在的主流觀點總是將中華民族定位為大陸性民族,仿佛我們就沒有那種島國所必須具備的海洋開拓精神。當然,持這種觀點的人總是會選擇性地無視我們在先秦時代就已經有了大規模的航海記錄——其原因暫且不提——到了宋朝對外海上貿易就已經差不多是16世紀地中海沿岸的水準了。

對於明朝來說,本來有著無數的機會可以成為主宰世界的龐大帝國——最起碼也能稱霸整個東亞與東南亞。但這一切卻因為禁海而徹底葬送。三寶太監的龐大船隊再也沒有出現過,而到了明後期,甚至於連很多造船的技術都已經失去了。

那麼,如果明朝沒有禁海會怎麼樣呢?

很明顯,沒有禁海,僅僅民間的商人與航海家們,就能夠將他們的足跡印到每一片能夠到達的土地——相對大航海時代那些西方的先驅們乘艘小舢就去挑戰大西洋來說,明朝人的條件無疑好得太多了。而這種“起跑線”上的優勢會很快地轉換為經濟與科技上的優勢,畢竟一項社會需求比十所大學更能推進社會的進步——更何況直到清朝,我國的對外貿易都是非常賺錢的,而科技上直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前,我國也是領先的。

你看,這簡直就是上天賜給明朝的機會,操作得好就變成提前版的“日不落帝國”,操作得不好至少也能混個“海上馬車夫”。

但大家都知道,這個機會錯失了。

拋開曆史、真相或者唯一的局限,按照一些可以為大部分人所接受的邏輯推理:當“明朝沒有禁海”這個前提成立的情況下,事情會按哪個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