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農民起義軍和後金的威脅,明朝還能夠在風雨之中堅持一段日子,崇禎皇帝是個勤勉的人,如果沒有內憂外患的局麵,或許他能夠建立起自己的一片天地,這誰又能說得好呢?
如果,明朝沒有滅亡
明朝滅亡與宋朝滅亡可以並列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兩次巨大的倒退。宋朝當時麵對著橫掃世界的蒙古騎兵進行了堅決的抵抗,最終還是實力不如人不得不敗下陣來。明朝的滅亡卻不是這樣,而是由無數的意外或者疏忽所累積起來,形成了一個所有人——包括勝利者自己——都感到意外的結局。
導致明朝滅亡的幾大因素,都顯得那麼滑稽:
一、後金
後金崛起於努爾哈赤,大興於皇太極,幾十年爭戰下來,就算是在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們最為誌得意滿時,也從未想過能夠入關奪取整個天下。後金的大汗阿哥們最大的心願就是跟明朝和談然後開始邊境貿易,最終入關成功隻能說是時也命也,畢竟他們用關寧軍為前鋒拿下北方,再以南明叛軍為前鋒拿下江南,基本都不是靠自己的力量。
二、起義軍
明末起義軍鬧得轟轟烈烈,事實上好多次都危如累卵。可是崇禎皇帝是如此的天真或者說善良,居然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信那些降了叛、叛了降的起義軍。張獻忠混不下去了就立馬投降受招安,然後恢複實力再舉叛旗;李自成最慘的時候身邊隻剩下了18個人並隨時可能送命。而更為離譜的是,崇禎帝居然連挖自家祖墳的人都可以原諒,打出招安的旗號——天,你還能再找出第二個這樣的皇帝嗎?
這些還遠遠不是最讓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在起義軍被打得大敗輸虧隨時可能覆滅的時候,崇禎帝還高舉著招安的旗號。而當起義真正發展起來成為了有資格一統天下的勢力時,他反而不招安了。李自成就很直率地跟崇禎帝說,隻要封他做個河南王,那麼他就出兵幫朝廷打後金軍。這種坐山觀虎鬥的事情正常人類都不會放過,玉皇大帝還有封齊天大聖的時候呢?可崇禎皇帝偏偏拒絕了,寧可兩線作戰將最為精銳的部隊放在遼東,然後自己吊死在山上,也絕不跟農民軍談和。好吧,我也不知道這種行為應該稱為骨氣還是傻氣。
而起義軍中最為強大的一股李自成部,已經打下了北京,眼看就要統一整個天下時,卻莫名其妙地一戰就輸掉了一切——而關鍵之處在於,這決定李自成命運,同時也決定全天下命運的關鍵之戰打響時,他一半的精銳部隊還在山東搶地盤……
三、南明
南明為什麼沒有像南宋一樣割據半壁江山?這是一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其中最為人接受的不外乎幾個原因:國家沒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於是諸王奪位內耗;黨爭內耗;軍閥割據叛變。
這裏又不得不說到崇禎皇帝,作為天子他認為自己負有守土之責所以堅決不遷都,也不從北京撤退。這姑且可以算得上是氣節,他也比史上許多逃跑皇帝強得多。但當大臣建議將太子送到南京時,他卻也堅決拒絕了,這簡直就已經超越了正常人類的思維範疇。自己死也就算了,還非得拉著兒子陪死,於是讓國家失去了法定繼承人,大臣們也為了擁護哪一個藩王當皇帝內鬥不休。
要知道南京作為明朝開國時的首都,明太祖朱元璋可是花了大力氣整修的。終明一朝,就算是首都遷到北京之後,南京作為陪都的地方也從未改變,在這裏擁有著一整套的行政班子,就算北京的官員一個都沒有逃出來,太子在這裏也可以很容易地搭起自己的權力框架——然後憑借江南的富庶,有什麼不可能的呢?
如果將時間稍稍往前移那麼幾年,能夠讓明朝躲過滅亡命運的機會更是多得數也數不清:
比如說,在嘉靖年間,兵部尚書夏言立誌收複河套地區,這原本是一件極好的事件,從古至今,自古以來,河套地區就是富饒之地,要不然民間怎麼會有這樣一句“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呢?可當時正值奸臣嚴嵩和夏言鬥法鬥得最厲害的時候,嚴嵩無時無刻地想要整死他的對手,於是就誣陷夏言勾結蒙古意圖造反。
夏言乃是明朝難得有戰略眼光的文官之一,當時蒙古內部分裂,互相攻殺,韃靼部可汗主動請降,以河套草原為厚禮。但是明朝卻因為政治鬥爭,而將這天上掉下來的餡餅拒之門外,實在讓人感到意外。
河套地區主要產馬,如果明朝當時順水推舟接下來這塊土地,那麼當他們麵對滿清的騎兵時,還會處處受限嗎?再者,清兵攻打明朝,主要也是經過蒙古人控製的區域,如果當時明朝獲得了河套地區,他們大可在那裏培養一支騎兵隊伍,即便是清兵來襲,他們也能迅速作出反應。這樣一個大好的機會,嘉靖皇帝居然拒絕了,可惜,可惜!
比如說薩爾滸大戰,明朝四路大軍全軍覆沒,滿清崛起。關於這場戰事,很多人都覺得匪夷所思,明朝十萬軍隊,對抗清兵六萬軍隊,不知道當時是誰製定出四路進攻這個愚蠢的戰略。十萬除以四,每隊人馬隻有區區兩萬五千名官兵,清軍分而拒之,不費吹灰之力。其實自古以來,這分批量的進攻方式就是愚蠢的,因為很少有能夠成功的案例,想那一向以武力決勝負的漢武帝第一次和匈奴打仗,也是采取了四路進攻,結果呢?李廣軍隊幾乎全軍覆沒。明朝的戰鬥實力能夠和漢武帝時期相比嗎?尤其還是明朝末年的戰鬥實力?所以說,這場戰役從開始就決定了明朝會輸這個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