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繼續假設下去,實用型蒸汽機會在英國出現,但卻會迅速被無孔不入的中國商人引入國內——被航海的龐大利益喂養而富得流油的商人們,會因為蒸汽機而漸漸演變成為大工業主與大資本家,同時開始要求與皇帝分享國家的權力。明朝可能會動蕩一段時間,甚至是如同法國一樣幾起幾伏,但不管怎樣當一種新思潮開始流行並且傳播開來的時候,其頑強的生命力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從而使整個中國先進入現代資本主義時代——要知道明朝可是沒有對手的,又有著可能遠超整個歐洲總和的積累。他們的條件無論是比起英國、法國還是西班牙都好得不是一星半點。
到這裏的情況已經與我們所熟知的曆史完全不同,後金作為明朝最大的敵人是不是依然會崛起在遼東呢?除了上帝恐怕誰也不會知道答案。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後金依然崛起且明朝軍隊跟曆史上一樣不堪一擊——這主要是為了讓我們的推論更加合理,所以必須給明朝人製造更多的麻煩——那麼憑借著強大到碰一碰都很危險的船隊,後金軍隊也基本會處於疲於奔命的狀態,甚至於根本就不敢集中兵力南下。
畢竟在曆史上毛文龍就憑著一座孤島萬餘殘軍就能在太平島上玩得風生水起,成為後金的心腹之患,那麼沒有理由傾全國之力所打造出來的強大艦隊做不到同樣的事。甚至於明朝皇帝都不用刻意地去消滅整個後金,隻需要保持著陸地與海麵的雙重壓力,持久作戰之下整個後金國大敗隻是時間問題。
在這個時候,難道還會有後世一係列讓中國人痛苦不堪的事情發生嗎?
看,一切的一切,隻是起源於小小的禁海令而已,當朱元璋頒布這條法令的時候,甚至於都不曾將這當成了不起的大事。他絕對不可能想象得到就是這樣一條法令會對後世造成多大的影響。
而我們現在知道的,所能做的,也隻是一聲歎息而已。曆史的機會,一旦錯過,再不回頭。
如果,沒有小冰河時期
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時期,最直接的影響——氣候異常幹冷,導致了農作物數量急劇下降,數十萬農民流離失所。這是天災,無可避免的天災,這對於一個人口龐大的帝國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區域普遍南移,這導致了明朝全國各地幾乎連年遭災。先秦晉,後河洛,繼之齊、魯、吳越、荊楚、三輔,並出現全國性的大旱災。有了災難,朝廷就不可能坐視不管,必須要賑災。
一個人每天吃多少糧食,那麼乘以數十萬,這是一個龐大的數字,本來明朝的稅收就比其他朝代要低,國庫裏沒有多少銀子,盡管張居正變法成功了,但是隻積累了不到十年的時間,再富裕的朝廷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因為賑災,大明王朝可以說是傾盡所有,拆了東牆補西牆,就連軍餉都拿來給用掉了。
好不容易小冰河時期有所緩解了,就發生了薩爾滸之戰,事實證明,這是明朝一個拍腦門的決定,盡管明朝的火器非常先進,但是仍然處於冷兵器為主的封建時代,在糧草、軍餉、裝備都極為不充裕的條件之下,貿然采取攻勢無疑是自尋死路。也正是通過這場戰役,後金才得以強大起來,從而對明朝構成威脅。
那麼,如果沒有小冰河時期,明朝又會變成什麼樣子?
或許現在很多都市人看天氣預報,也僅僅是為了決定明天早上上班我是不是要加件衣服、或者要不要帶傘這麼簡單,可是對於農民來說,天氣決定的就不僅僅是衣服問題,而是農作物的生長狀況。
明太祖朱元璋之所以決定參加起義軍,首先就是因為自己的親人都死在元軍的手中,俗話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仇恨,才會激發人的鬥誌,否則又有哪個農民在酒足飯飽之後,拿著鋤頭和朝廷對著幹呢?
如果沒有這場意外的天災,明朝的農業絕對不會發生大幅度的倒退,大批大批的農民依舊過著自給自足的滿意生活,老婆孩子熱炕頭,他們不會體會到家破人亡的悲慘,更不會因此而走上起義的道路。那麼李自成還是在家鄉好好地放羊,到了一定的年紀,找媒人給說個媳婦,然後再生下自己的孩子,就這樣過完平凡而穩定的一輩子,甚至曆史上都不會出現李自成這三個字。
如果沒有闖王李自成,那崇禎皇帝就根本不用跑到山上,拿根白綾就結束自己的生命,他依舊會坐在紫禁城之內,依舊會為了大明王朝而兢兢業業。
即便是有一些農民因為各種原因成為了流民,至少不會形成數十萬的龐大隊伍,朝廷也不會因為賑災而耗費大量資金,甚至到了最後,因為沒銀子賑災而搞得焦頭爛額。
即便是女真族崛起,對明朝構成了一定的威脅,那麼原本用於賑災的資金完全可以用到軍費上麵。明軍戰鬥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個是沒有良將,另一個就是因為士兵們拿不到糧餉而情緒低迷,軍心渙散。可是如果軍餉充足、按月分發,士兵的鬥誌根本不存在問題,那樣一來,後金還能夠輕而易舉地取得戰爭的主動權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