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弱宋”不弱(1)(1 / 3)

“弱宋”的君王世係

在很多人的心中,談及宋朝,立刻就會想到兩個詞——羸弱。

不管是北宋,還是南宋,總是擺脫不了被外族侵略的局麵。它們的主要敵人是遼國(也稱之為契丹)、西夏、金國和蒙古,自從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之後,這種局麵就沒有改變過。

公元959年,後周恭帝柴宗訓派自己的心腹趙匡胤作為歸德節度使駐紮在宋州,也就是現在的河南商丘,但是他並不知道趙匡胤的野心。第二年年初,還在上朝的柴宗訓接到了一封百裏急報,奏折上寫著一個讓他大吃一驚的消息:遼國和北漢合兵攻擊後周的邊關。其實這是假消息,因為這是趙匡胤為了給自己製造機會所捏造的。他不僅騙了柴宗訓,還借用了遼國和北漢的名義。要知道,自從唐朝末年,遼國一直就對中原地區虎視眈眈,所以五代十國時期,各國君主對於遼國都有一種懼怕的情緒。慌了神的柴宗訓立刻傳令給趙匡胤,讓他趕緊帶兵前去支援,這無疑是給了趙匡胤更多的兵馬。以至於剛剛抵達陳橋驛這個地方之後,趙匡胤就反了,回師東京,建立宋朝,廢黜柴宗訓,降封他為鄭王。

趙匡胤經曆過五代十國時期的混亂場麵,他太了解一個動蕩的局勢會給國家帶來什麼,也明白一個武將如果擁有太多的兵力,那代表著什麼,他自己不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嗎?

建立一個怎樣的國家、建立一個以什麼為主的國家,這不是一個小問題。所以趙匡胤沒少花費心思,他從前麵的幾個朝代學到了許多,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可以說,宋朝在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麵的規矩,都是趙匡胤在位時期製定下來的,在此之後的幾代宋朝皇帝,也都是延續了趙匡胤的幾條祖訓並嚴格遵守。

他削奪了武官的權力,從而重文輕武,加強中央集權,使宋朝沒有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問題。趙匡胤大力興辦儒學,增加科舉錄取的名額。比起其他朝代,宋朝社會比較安定和公平,文學、哲學、美術、科技、教育等也比較發達。但重文輕武也導致宋朝軍事力量不足,和外族戰爭多以敗仗收場。

在每個朝代都是如此,開國之君往往能夠決定一個朝代的走向。這就好比是蓋一個樓,開國之君就如同地基建造者,然而這個朝代今後是否能夠成功地發展,那也得看後來者是否能夠持續發展。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也就是宋太宗趙炅(原名趙匡義,為了避諱趙匡胤之名,改做趙光義。即位後改為趙炅),但他的名聲卻非常不好,甚至有“竊國大盜”之稱,為什麼這樣說呢?

宋朝的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可以算得上是一個比較有人情味的皇帝,就連他推翻的後周的亡國之君柴宗訓,都能在他的照顧之下得到善終,這在曆史上都是比較難得的事情。可是在曆史上,似乎有這樣一條鐵一般的定律——“好人不長命”,趙匡胤就是如此,他在位僅僅17個年頭,就在公元976年,稀裏糊塗地死去了。

《宋史》中關於趙匡胤之死隻有短短的一句話:“癸醜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殯於殿西階……”可是在民間,趙匡胤的死亡卻被演繹出了多種版本。由於趙匡胤的死亡太過突然,而在他過世之後,最大的受益人就是趙光義,所以就成全了一段“千古之謎”。

除了宋太宗的即位是個謎團之外,在其他方麵,宋太宗都還是一位非常合格的皇帝,甚至在很多地方,比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做得還要出色:

他重新奪回了華夏主要地區的統治權。自從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亂”之後,華夏地區就在長達兩個世紀之內處於諸侯割據的局麵之中,可以說這一片的百姓飽受戰亂之苦。隨著宋太宗的統一,他們也算是長歎了一口氣,總算是能過上安穩日子了!

更加堅定了宋太祖製定的“文以治國、武以安邦”的治國方針。通過設立“誓牌”、尊孔崇儒、完善科舉、創設殿試、知人善任、厚祿養廉等一係列重大舉措,成為我國曆史上最受推崇的一代文治之君,徹底扭轉了唐末以來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麵,使宋代的文化空前繁盛,以至於後人有稱“宋朝是文人的樂園”。因此,宋太宗也可以稱得上是五代十國野蠻政治的終結者,又是後世曆朝文明政治的開拓者。

大力發展經濟、減免苛捐雜稅、興修水利、勸獎農桑這一係列的措施,讓飽受戰爭創傷的地區很快就進入了一個良性循環之中,並且在很短的時間之內,就完成了最初的經濟積累,為今後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公元997年,宋太宗過世,隨即登上皇位的就是那個比較昏庸的宋真宗趙恒。在瀏覽他的生平事跡的時候,最重要的一筆莫過於“澶淵之盟”,最英明的決定就是重用了一代名相——寇準。不過,他還有一件事情可以引以為傲,就是他寫下了那首非常有名的《勵學篇》。

宋真宗在位期間,生活奢侈無度,致力於封祀之事,粉飾太平,廣建宮觀,勞民傷財,一度使得大宋朝形成內憂外患之勢。他過世之後,皇位傳到了宋仁宗趙禎手裏。宋仁宗的政治生涯可以說比較轟轟烈烈,開創了“仁宗盛治”,重用範仲淹,並且積極地開展了“慶曆新政”;在軍事上,成功地平了南蠻儂智高的叛亂和西夏的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