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死後,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趙曙。他在位時間比較短,僅有5年的時間。在這樣短的時間之內,想要在政績上有所作為,估計有點懸。不過總體來說,宋英宗也是個有想法的皇帝,奈何命太短。
宋神宗趙頊,這是宋朝曆史上影響力較大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支持下,王安石開始了他轟轟烈烈的變法。由於改革操之過急,不得其法,最終失敗收場,不過神宗還是維持新法將近20年。
估計宋神宗也想象不到,這一次的變法,竟然成了“元祐黨爭”的源頭,而“元祐黨爭”也成為宋哲宗趙煦在位15年之中最大的事情。
宋哲宗之後,即位的就是大家公認的宋朝最昏庸的皇帝宋徽宗趙佶。提到這個宋徽宗,就不得不多說幾句,正如章惇那句“端王輕佻,不可君天下”的話一樣,咱們說的也沒什麼好話。宋徽宗在位期間,重用童貫、蔡京等奸臣,而自己也是貪圖享受,把好端端的一個大宋王朝斷送在自己的手中,不僅如此,還發生了“靖康之恥”。盡管他是一個偉大的文藝家,但不等於他能成為一個偉大的帝王。
在大宋最危急的時刻,宋徽宗選擇將自己的皇位讓給太子來坐,也就是後來的宋欽宗趙桓。這也是個非常倒黴的皇帝,稀裏糊塗地就被推到了風口浪尖上,還沒有坐穩幾年,就被金國掠走了,而他和父親宋徽宗自然也就成為了北宋的亡國之君。
金國在掠走了宋徽宗和宋欽宗的時候,有一個漏網之魚,這就是康王趙構。在躲避了金國的追殺之後,他在南方建立起另一個政權,也就是南宋,而康王自然也就成為了宋高宗。這個宋高宗,心裏想的隻有一條,就是如何能夠在南方安穩下來,並沒有想過要到金國去解救父親宋徽宗和哥哥宋欽宗。關於這一點,也成為了他人生中的一個汙點。第二個汙點,自然就是嶽飛之死。
宋高宗因為經曆了太多的波折,在他老了的時候,就將皇位讓給了宋孝宗趙昚。孝宗即位後,改革朝政,力圖恢複,宋朝進入到一個相對興盛的時期。孝宗平反嶽飛冤獄,起用主戰派人士,下定決心要收複中原,於是就展開了一次比較大規模的北伐戰爭。然而這一次的北伐仍舊以失敗而告終,逼不得已的宋孝宗和金國簽訂了“隆興和議”。
隨著年紀的增大,宋孝宗對政事越來越不上心,也產生了退位的想法,然而他定下的太子人選讓很多人都大跌眼鏡。因為他選擇了一個精神有些問題的孩子作為太子,也就是後來的宋光宗趙惇。這個宋光宗在位時間比較短,因為他日益瘋癲,不僅大臣們看不過眼,就連太皇太後都覺得過分。於是太皇太後下旨,讓宋光宗的兒子趙擴即位,也就是曆史上的宋寧宗。這個宋寧宗雖然不是精神病,但是不夠聰明,在位期間,朝政一直被兩名權臣——韓侂胄和史彌遠操控。
宋寧宗有8個兒子,但都夭折,無奈之下隻好立沂王的兒子趙竑為太子,但權相史彌遠矯詔立趙昀為帝,也就是後來的宋理宗。宋理宗繼位的前10年都是在史彌遠挾製之下,自己對政務完全不過問,一直到1233年史彌遠死後才開始親政。親政之初立誌中興,采取了罷黜史黨、親擢台諫、澄清吏治、整頓財政等改革措施,史稱“端平更化”。執政後期,朝政相繼落入丁大全、賈似道等奸相之手,國勢急衰。1234年,南宋聯合蒙古國滅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賈似道以宋理宗名義向蒙古稱臣,並將長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讓給蒙古。
宋理宗隻有一個兒子趙維,在很小的時候就死了,他隻得立自己的侄子趙禥為太子,是為宋度宗。這個宋度宗在位的時候,恰好是蒙古大軍大舉南侵的時候,而他也隻是一味地荒淫無度。
1274年,宋度宗因酒色過度而死,4歲的宋恭帝趙在奸臣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做皇帝,年號德祐。由祖母謝太皇太後、母親全太後垂簾聽政,但軍國大權依然在賈似道之手。宋恭帝即位之時,宋室江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蒙古鐵騎大舉南下,局勢失去控製,宋王朝的統治已經陷入了癱瘓狀態。在蒙古大軍的南侵之中,他被蒙古軍隊擄走。
一國之君都已經被人家擄走了,但是南宋有很多非常有氣節的人,他們為了反抗元朝(那時候的蒙古已經建立了元朝的政權)的暴力統治,紛紛揭竿起義。在陸秀夫等人的擁護下,宋度宗的長子、宋恭帝的哥哥趙昰被立為宋端宗。然而這個皇帝僅僅在位3年,就在戰爭中死去。
南宋的最後一位皇帝——趙昺,也被稱為帝昺,在位時間僅僅一年,年僅8歲,死在崖山海戰之中。自此之後,南宋徹底滅亡。
縱觀整個大宋王朝,我們不難發現,盡管很多人一直在說,南宋是如何如何羸弱,但是這個“弱者”卻也有強大的一麵。比如它的經濟、它的政治製度,甚至在某一階段的軍事實力,都是強大的,這些我們都會在今後的小節中細細道來。
刑不上大夫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