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二人當即向師父道了謝,感謝師父提醒,又叩頭告別,這才騎上銀角馬,火速趕回來了。
路過東八州之倒馬州、大名州時,果是大有流民造反,隻是他兄弟二人馬既快,騎術又精,更不懼有人攔路打劫,一路上倒也沒什麼險阻,平安歸來了。
進入家門之後,這兄弟倆還不曾來到床前,那李運晚就已經停了呼吸。
於是李家舉哀發喪。
喪事完畢後,兄弟二人還想再去北海大都,但有不少消息傳來,說道是那東八州流民,有幾大股頗為橫行,隻怕前去上京,道路不通呢。
於是兩位媽媽苦勸二子,於是這兄弟二人就在家中呆下來了。
這兄弟二人雖然呆在家中,卻每天都習文弄武,讀書完畢,就馳馬射箭,舞刀弄槍。說起來他兄弟兩個,都是非凡,論武功是力能扛鼎,論文采是才氣過人——文武雙修。
卻說有這麼一天,李家大山之李家族長,召集李家鎮大小各李家村的頭頭腦腦,村中長老們商量道:
“諸位,聽說東八州,特別是我們平安州東麵的安順州,已經被賊人占了,賊兵隨時可能打到我們平安州來啊!我們李家人在這李家大山,也是大族,我想,集合眾人之力,我們李家編練私兵,保護我們李家人,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有一人道:“老族長,我們編練私兵,這事情被官府知道了的話,可是死罪啊!”
又有一人道:“當今我們大同汗國,汗皇昏庸是出了名的,朝堂上盡是朽木為官,禽獸食祿!
東八州出現災荒,官府不賑災民,逼得災民造反,東八州才剛剛一亂,這天下就亂象迭出,漸行漸衰,隻怕要改朝換代嘍!”
李族長看時,隻見說話之人,名叫李運航,乃是北大李村的小族族長,隻是此人比起其他人頗有些學問見識。
李族長正要跟李運航這種有見識的人說話,就見又有一人站起身來說道:
“這種世道,我讚同老族長的看法,我們編練私兵,官府又豈奈我何?何況我們這是自保,不同於那些流民盜賊要造反哪!”
此時李運航又說道:“老族長,我們李家子弟,足可以招募到三五千人,兵是不成問題的,但是將材難得,哪裏找會領兵的人呀!沒有能人領兵,我們等於是一塊肥肉,反而容易招災致禍喲!”
眾人議論紛紛之際,李族長發現,同意編練李家私兵的人居多數,但大家都存在一個疑問,那就是沒有合適的將領人選。
於是李族長道:“自古改朝換代之際,大族大姓人家,編練私兵自保,都是官家認可的。我們可以上報州府衙門備案,就請州府給我們派幾個能帶兵練兵的將領來嘛。”
李運航說道:“老族長,我認為,上報州府衙門備案是當然的事情,但是請州府衙門派人來幫助我們帶兵練兵卻不好,那樣的話,我們倒持幹戈,授人以柄,反為不美!到那時,官府說要調我們的兵就調走了,反而保不了我們家族呢。”
老族長道:“家族不能不保,但是要說領兵,我們自己家族沒有能人呀!運航,依我看,你見事明理,頗有主張,你能為我們李家領兵不?”
突然有個坐在角落裏的人站了起來說道:“回老族長,我們南小李村就有兩個合適人選。”
李家族長一看這人,原來就是叫做李運勝的,這人是南小李村小族族長。
——說起來,李家大山這一帶幾乎全是李姓,光李家鎮就有好幾個,怎麼區分?
那就是南北東西地區別著叫。那大李村小李村也是重名的多,也同樣以南北東西來區別。這南小李村,不過是百十戶人家而已,所以這小族族長在座位安排上都常在角落裏。
李家族長聽了下麵小族族長說他們南小李村有合適人選,就問道:“運勝,你們村上誰可以啊?”
李運勝道:“回老族長,本村李運晚死後,他兩個兒子都趕回來奔喪,我看他那兩個兒子,都是文武全材。”
“李運晚的兩個兒子?他們好像年紀都還小吧?”老族長聽了,有些疑惑地說道。
李運勝道;“他兄弟兩個今年都十六歲了,按咱們編戶人家的規矩,都算是成丁了。”
“他們兄弟倆怎麼沒按編戶規矩去做營兵呢?”不知一個什麼人,提出質疑道。
李運勝道:“他兄弟倆,據說是京都大儒厲文山的弟子,有身份,是可以免做營兵的。更何況,那李運晚一輩子沒少掙大錢,他家有銀子花,哪裏用得著送兒子去做營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