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謀臣輕搖三寸舌,遂使萬馬戰千軍。
壯士死拚冒鋒鏑,將軍血戰起寒雲。
鼓聲聲催命如草,馬足足踏肉成塵。
後世談兵須記取,黎民怕做亂離人。
當日柴俊謀見了杜懷彪,杜懷彪驚訝唐自榮派一個使者來,不知他意欲何為。
柴俊謀是語不驚人死不休:“柴某不唯是作為西庭使者前來,更有一言,要救柱公您的三軍性命!
杜懷彪聽了,笑道:“原來先生是個說客,好用大話噴人!”
柴俊謀道:“我雖是個好說大話的說客,卻也是以理服人,絕不是亂噴。我隻說一點——
柱公您擁兵清流關,坐視東八州流民造亂,柱公您之初心,隻怕是先縱之,後逼之,要將流民逼出東八州,讓他們去禍亂他州,以便就中取利吧?”
杜懷彪聽了,心下大驚:此人好眼力,竟然能看出本柱公的最初想法!
然而杜懷彪臉上卻是大怒的表情,說道:“你好大膽!好狂妄!竟敢給本柱公亂扣屎盆子!若不是‘兩國交爭,不斬來使’這條不成文的老規矩在,本柱公現在就能砍了你的腦袋!”
“柱公您自然是現在就能砍了我的腦袋,隻怕柱公不容人說話,不久也要被別人砍了腦袋呢!”
杜懷彪道:“你且說說看道理何在?若是不在理兒,本柱公也隻好砍你的腦袋派人送回西庭了!”
柴俊謀道:“我西庭主公今已自立為汗皇,請杜柱公想想,我國既已自立,必將一戰以立國威。與誰開戰?當然首選仲方英。
而仲方英呢?仲方英把持大同朝政,也必將要對我國用兵!然而,仲氏欲對我國用兵,豈能沒有後顧之憂?那仲氏的後顧之憂是什麼?請杜柱公三思!”
杜懷彪聽了,沉吟道:“先生說得有理。然而我東庭有二十萬精銳,我杜懷彪的腦袋也不是容易砍的!”
柴俊謀道:“杜柱公有二十萬精銳是不假,然而,若是那楊清才張友三與東庭兵鬥於前,仲氏之兵出天寧關,襲擊柱公後路,那時又會怎樣?”
杜懷彪聽了,臉色大變:“你這話從何說起?”
柴俊謀道:“柴某來時,偷過天寧關,聽說仲方英之愛將寧誠已領兵十萬到了關上,試問天寧關增兵,不為柱公您,又是為誰?”
杜懷彪聽了,就問道:“先生既是如此有見識,不知可有好辦法教我?”
柴俊謀道:“好辦法倒是有,隻怕柱公您做不到。”
杜懷彪道:“先生先別管本柱公能否做到,隻將辦法說來聽聽。”
柴俊謀道:“柴某此來,實奉我主汗皇之命,特地來與柱公結盟,共攻仲方英。若是柱公願意結盟,我自會說出可行的辦法。”
杜懷彪道:“唐自榮能有先生你這樣的人才,我怎能不願意跟他西庭結盟?願意,願意得很!請先生說說你的辦法吧?”
柴俊謀聽了,就說道:“辦法就是‘東和西戰’四個字。”
杜懷彪道:“東麵楊清才與張友三本都是流民而已,隻怕我方難能與他們講和。”
柴俊謀道:“若要講和,還是完全可以的。”
“何以見得?”
柴俊謀道:“柱公請想,那李詩劍一戰定三州,兵鋒所向,難道張友三與楊清才看不出來嗎?隻怕他們整天為此事吃不好睡不安!
若是柱公與之講和,並答應助他們一臂力,隻怕他們立即就會掉轉頭去攻打李詩劍去了!”
杜懷彪聽了,大為高興。
柴俊謀見已經成功,就說道:“柴某願為柱公走一遭,就便看看楊清才張友三等的虛實,必勸說他們來與柱公講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