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才本留部將張遙、孟平二將領一萬軍斷後,這二將來不及走脫,被李詩劍人馬四麵包圍。
那張遙道:“他一萬多人馬豈能包圍得住我軍一萬人馬?孟將軍,我們突圍吧!”
孟平道:“張將軍,不是我孟平不忠,天王十二萬大軍到此包圍上關縣,縣中僅有區區五千守軍,卻是連攻多日攻不下來;李詩劍太平軍兩萬人馬,卻逼得我軍不得不撤,回保本州,照我看,我們不如投降李詩劍吧。”
張遙道:“我看這李詩劍,無人能敵,將來削平諸國,統一天下的,必是此人。既然孟將軍主張投降,那就投降吧。”
於是張遙、孟平二將領兵投降。李詩劍笑道:“歡迎兩位將軍!我太平軍要拯救黎庶,重開太平。楊清才前軍去不多遠,兩位將軍可率兵急追,以建功勳!”
於是張遙、孟平,反戈追擊。
楊清才前軍逃到倒馬州與順義州上關縣交界處,正要喘一口氣,就聽得兩邊喊殺聲起,卻是那楊榮與陳通二將伏兵從側後方邀擊。
楊清才怒道:“我楊清才打不過李詩劍,難道也打不過他部下這兩個無名下將嗎?”
楊清才令中軍王漢、馬銘二將,各領五千人馬,迎戰那楊榮陳通。兩軍正要交戰,遠遠地就聽得喧嘩不已,叫殺之聲甚囂,煙塵飛上半空,原來是李詩劍各軍一齊追至!
楊清才見了,再也不敢停留,領殘兵一路狂奔,奔入房縣縣城,閉門不出。李詩劍諸軍趕到,竟以三萬多人馬,將楊清才部八萬人緊緊圍在房縣城中!
李詩劍圍城半日,那燕君平與楊燦、文子明與張立兩支兵奉命撤回,靠攏了過來。
燕君平建議道:“我主汗皇,我軍總兵力不過四萬人罷了,而房縣城中,卻有八萬敵軍,若是楊清才作困獸鬥,一擁而出,隻怕會潰圍而出。
臣觀這房縣至倒馬州之間,楊清才必走論劍峰,那論劍峰下,有一段山穀路,兩側高山,而兩頭出口狹窄,不如這邊圍三缺一,放他們出城,在那邊布下口袋,那麼就可以全殲楊清才!”
李詩劍道:“燕先生言之有理!”
於是李詩劍、燕君平、文子明等人反複商量,周密設計,暗暗派兵,在那論劍峰下險要之地布下口袋陣。
卻說房縣城中,楊清才愁悶不已,跟前軍參議賈謀遠、左軍參議伏立明商量道:“敵軍四麵圍城,城中糧草都被燒了,我軍不能支持,怎麼辦?”
賈謀遠道:“天王,沒有糧草,難以固守啊!我軍八萬,他們才四萬人,若是我大軍一擁出城,必能潰圍而出,不知天王可有此意?”
突然,探馬來報,敵軍讓出北門,不知何意。
伏立明道:“兵法上說,圍三缺一,看來,李詩劍是有意為之,怕我軍堅守呀!兵法又說,實則虛之,虛則實之,估計他們表麵上放開一路讓我們走,恰恰是想要伏擊我軍呢!依小臣看來,我軍堅守雖不是上策,但此時卻也應當多守兩天,打探清楚敵情再作定奪為好。”
賈謀遠與伏立明意見不同,賈謀遠道:“伏參軍,城中糧草不繼,又無外援,怎能堅守得住?如此情形,越是拖延不決,軍心士氣就越低落,一旦軍心士氣完了,這房縣又怎麼守得住?須知前人說得對,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啊!”
伏立明道:“我也知難守長久,隻是我料他們是圍三缺一,必有伏兵!我軍出城後,他伏兵於路攔截追殺,隻怕我軍走不到倒馬州主城,就有覆滅之虞呀!”
賈謀遠道:“怕有埋伏,我們可以分軍行動。”
伏立明道:“分軍行動?怎麼行動?從房縣去倒馬州主城,抄近路,必走論劍峰下,那裏有一段山穀路十分凶險;走另一條路,繞道鹿茸縣要多走八十多裏,極容易遭遇敵兵堵截伏擊,同樣難保大軍平安,怎麼辦?”
就如驗證伏立明的話一般,有探馬來報:房縣至鹿茸縣至倒馬州這條路上,有李詩劍大軍埋伏!
——其實這是李詩劍命令一員偏將,領三千兵,到處多插旌旗,以做疑兵,又於要道路口,多設烽火,多安營灶,看起來是重重伏兵,實際上卻是虛張聲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