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裏庇得斯
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之一。出生在雅典領土阿提卡東海岸佛呂亞鄉,貴族出身。他學習過繪畫,熱心於研究哲學,被稱為“舞台上的哲學家”。晚年,反對當局的暴政和侵略政策,流落到馬其頓王宮並死在那裏。他的作品大多是在內戰時期寫成的,反映了雅典奴隸民主製危機中的社會現實和思想意識,以沉重的筆觸描繪了社會的黑暗以及人們在反抗不合理的現實時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在他的劇作中,神和英雄的描寫削弱了,代之以對人的激情和意誌的刻畫,被壓迫的婦女和受奴役的奴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如《特洛伊婦女》《美狄亞》《阿爾克提斯》對婦女命運的關注。除了在題材上有所開創,他的寫實手法和心理描寫對後人影響深刻,有“心理戲劇鼻祖”之稱。歐裏庇得斯采用的是神話題材,反映的卻是日常生活的畫麵,塑造的人物也更接近現實,他的創作標誌著“英雄悲劇”的終結。
修昔底德
古希臘曆史學家。出生於雅典,父親在色雷斯擁有金礦,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其世界觀的形成深受雅典“黃金時代”的社會思想的影響。公元前424年被雅典人推選為十將軍之一,統率一支由7艘戰船組成的艦隊,駐泊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島。不久因被誣貽誤軍機,有通敵嫌疑,而被革職並遭到放逐。在這以後的20年中,他大部分的時間待在色雷斯,並一直注視著戰爭的進程。他的傳世之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共分8卷,努力以客觀公正的態度記述他親曆的這場戰爭,寫到前400年因去世而中斷。他把曆史的真實放在首位,注意各種政治因素的影響,努力探索曆史發展的規律,從而使曆史成為科學。他很少直接做結論,而是讓讀者從他的記述中自己去判斷。這部史書問世之初就受到高度重視,據說當時著名演說家狄摩西尼曾把此書抄寫了8遍。1502年第一個編訂本問世以來,很多國家都有了譯本。
阿裏斯托芬
古希臘舊喜劇詩人。生於雅典,同蘇格拉底和柏拉圖都是朋友。據說他共寫過44部喜劇,得過7次獎,現存11部。阿裏斯托芬認為喜劇應該有嚴肅的政治目的,他的創作題材廣泛,幾乎涉及當時所有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問題,反映了自耕農的思想和立場。如《阿卡奈人》通過農民狄凱奧波斯單獨與敵人講和,從而一家人過著幸福生活的荒誕故事,譴責不義戰爭,主張重建和平;《鳥》中兩個年老的雅典人厭棄城市生活和訴訟風氣,建立了一個“雲中鷓鴣國”,這裏沒有壓迫與貧窮,所有人都平等地參加勞動。這也是現存的惟一一部以神話為題材的舊喜劇,同時也可以說是西方文學中烏托邦理想的最早表現。阿裏斯托芬的創作風格多樣,想象豐富,吸取了民間語言的自然詼諧,在當時深受歡迎,對後世的喜劇和小說創作也產生了廣泛影響,被稱作“喜劇之父”。
聖經
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全書》(39卷)和《新約全書》(27卷)。《舊約》原文是希伯來文,本是猶太教的經典,是古希伯來文學遺產的總彙。公元前285至公元前249年之間,由70個學者在亞曆山大城圖書館將其譯成希臘文,稱為“七十士譯本”,它為基督教的產生鋪平了道路。包括《摩西五經》、曆史書、先知書和詩文集等幾部分,表現了猶太民族對耶和華上帝的信仰,而抒情詩中的《雅歌》等文筆優美,文學性很強。《新約》原文是希臘文和亞蘭文,公元一二世紀時陸續寫成,主要內容是四福音書、《使徒行傳》和《啟示錄》等。福音書是《新約》的核心,體現了初期基督教的思想,生動描繪了耶穌基督的形象和精神麵貌。《聖經》除宗教意義外,對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也很大,曆代都有許多取材於《聖經》的作品,如英國詩人彌爾頓的長詩《天路曆程》等。
西塞羅
古羅馬演說家、修辭學家、政治活動家。出身於騎士家庭。在羅馬、雅典等地學過修辭、法律、文學和哲學。他是羅馬貴族共和製的維護者,很早即從事政治活動,曾擔任過執政官。愷撒被刺後,因抨擊安東尼,公元前43年被殺害。作為演說家和散文家,他留下了豐富的著述,有58篇演說辭,12部政治、哲學著作。他的演說文辭優美,句法謹嚴,音韻和諧,說理透徹,說服力強,常用誇張的手法突出有利的方麵。西塞羅的演說辭、修辭學著作和政治哲學論文對羅馬演說藝術和散文的發展影響很大,對拉丁文學語言的形成和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他的演說風格也被後代歐洲很多作家奉為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