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維德
古羅馬詩人。出生於羅馬附近的小城蘇爾莫一個騎士階層家庭。青年時期受到良好的教育,並遊曆了很多地方。由於妻子的關係,得以出入羅馬上層社會。晚年被流放到黑海東岸,最後病死異鄉。奧維德從18歲左右開始寫詩,早期作品主要是愛情詩,代表作有《戀歌》《愛的藝術》(一譯《愛經》)、《愛的治療》《烈女誌》(一譯《女傑書簡》)等。《愛的藝術》以教授年輕人獲得愛情的方法和藝術為主要內容,曾因內容輕佻、語言大膽而被禁。長詩《變形記》和《歲時記》是他創作成熟時期的作品。《變形記》根據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的“靈魂輪回”說,以“變形”為線索串連起250多個故事,是古希臘羅馬神話故事的總彙,後代很多作家、藝術家都從中吸取創作材料。奧維德流放期間的主要作品是《哀歌》和《黑海零簡》,主要表現流放途中的感受和當地的風土人情。
塞內加
古羅馬政治活動家、悲劇作家。他的父親是著名的修辭學家老塞內加,他學習過修辭和哲學,斯多葛派哲學對他影響較大。公元49年開始任大法官,並任尼祿的老師,開始了他一生中最顯赫的時期。晚年因受牽連自殺而死。塞內加的著作包括自然科學、哲學、文學等多方麵。文學上悲劇創作的成就較大,現存《特洛伊婦女》《腓尼基少女》《美狄亞》《阿伽門農》等九部悲劇。它們取材希臘神話,以希臘悲劇為藍本,影射羅馬的現實生活,反映貴族反對派的心理。塞內加的悲劇情節比較簡單,語言誇張,還有不少流血場麵和關於鬼魂、巫術的描寫。
史詩
古代民間文學的一種體裁,常指以傳說或重大的曆史事件為題材的古代長篇民間敘事詩。史詩主要歌頌各個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戰勝和經曆各種艱難險阻如克服自然災害、抵禦外侮的鬥爭及其英雄業績。史詩在產生初期,一般以口頭形式在民間流傳,其內容隨著時間的變化會有所增刪,發展到一定時期再由專人進行整理加工,成為有固定文本的作品。所以,史詩是一個民族的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風格一般莊嚴崇高,表現樸實自然,常用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形象豐富鮮明。流傳至今的外國史詩中,著名的有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印度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等。由於史詩所包含的深刻社會意義,現在也常把比較全麵地反映一個曆史時期的社會麵貌和人民生活的長篇藝術作品稱為史詩式的作品。
十四行詩
歐洲的一種抒情詩,音譯為“商籟體”,源出普羅旺斯語Sonnet。起初泛指中世紀流行於民間,用歌唱和樂器伴奏的短小詩歌。意大利中世紀的“西西裏詩派”詩人雅科波·達·連蒂尼是第一個使用這種詩歌形式並使之具有嚴謹的格律的文人。它由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是兩節四行詩,後一部分是兩節三行詩,共十四行。每行詩句通常是11個音節,抑揚格。每行詩的末尾押腳韻,押韻方式是ABAB,ABAB,CDE,CDE。13世紀末,十四行詩的運用從抒情詩領域擴大到敘事詩、教諭詩、政治詩等,押韻方式也變為A BB A,ABBA,CDC,CDC或ABBA,ABBA,CDC,EDE。文藝複興時期,彼特拉克等人的創作,使十四行詩在藝術上和表現上更加完美,對歐洲詩歌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莎士比亞、雪萊等都創作過很多優秀的十四行詩。
巴別塔
《舊約·聖經》中的傳說。洪水過後,挪亞的子孫繁衍了眾多後代,雖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卻都說同一種語言。後來,他們往東遷移,計劃在示拿地方修建一座通天大塔。但上帝不喜歡他們的目的和作法,於是,在塔快要建成時,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無法交流,塔也就不能再修建下去。後來,這些人散居世界各地,各說各的方言,從此,人類的語言不再統一。造塔的地方名叫巴別,希伯來文的字根是“變亂”的意思,也有的學者認為它在巴比倫語中意為“神之門”。《聖經》中的“巴別塔”象征著凡人的狂妄自大和一次徒勞無功的努力。
廣大區域的普通話,所以,這一時期被稱為希臘化時期,又被稱為亞曆山大時期。這一時期的希臘文學成就不大,隻有米南德(前342-前291)的新喜劇和忒奧克裏托斯(前310-前250)的牧歌有一定影響。米南德的喜劇今隻存有《恨世者》和《薩摩斯女子》兩部,他的喜劇多描寫日常生活,常以勸善規過為主題,性格鮮明,情節曲折。很多羅馬喜劇家都改編過他的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