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歐洲中世紀文學(1 / 2)

奧古斯丁

羅馬基督教作家、思想家。出生在努米底亞的塔加斯特,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少年時代在家鄉和迦太基學習,先研究修辭學,後轉向哲學。384年皈依基督教,395年成為希波的主教。奧古斯丁的著述今存83種,有的是反對異教的論戰文章,有的是論述基督教義的作品,還有大量書信和布道詞。其中《懺悔錄》和《天國論》是他的代表作。《懺悔錄》是一部自傳體作品,講述他自己皈依基督教之前的思想曆程,並作了深刻的自我剖析。後來,盧梭也寫過同名的作品。《天國論》對古老的羅馬宗教和各種異教哲學進行了批判,指出隻有通過基督教的啟示才能通向永生之路。他的教理著述對基督教和後來的西方文化都有很大的影響。

亞瑟王傳奇

中世紀歐洲主要國家有關亞瑟王故事的許多作品的總稱,包括亞瑟王的誕生、魔法師梅林的故事、“圓桌騎士團”的建立、亞瑟和他的騎士的冒險事跡以及亞瑟之死等。其中比較重要的是第一騎士郎斯洛和王後圭尼維爾的愛情故事和尋找聖杯的故事。亞瑟王本是6世紀不列顛島上威爾士和康沃爾一帶凱爾特人的領袖,抵抗了昂格魯一撒克遜人的入侵,久之成為民間傳說中的人物。9世紀時有關亞瑟王的傳說流傳到法國,並有不少詩人開始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使之在歐洲廣泛流傳。亞瑟王傳奇是中世紀西歐騎土傳奇文學的三大係統之一(其他兩大係統是法蘭西和古代係統),它為後世的歐洲文學提供了冒險、愛情和宗教三大主題,除了故事情節引人入勝以外,也開始關注人的內心世界,可以說是長篇小說的濫觴。

四大民族史詩

中世紀後期出現的四部民族史詩的合稱,它們是:法國的《羅蘭之歌》(約1080)、西班牙的《熙德之歌》(約1140)、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約1200)和俄羅斯的《伊戈爾遠征記》(1185-1187)。其中,《羅蘭之歌》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敘述了查理大帝遠征西班牙時期,大臣加奈隆與敵人勾結,在大軍撤退時偷襲後衛部隊的故事。斷後的羅蘭率軍英勇奮戰,終因眾寡懸殊全軍覆滅。史詩的主題是愛國主義,查理大帝是一個理想的君主形象,羅蘭則是一個保衛祖國的英雄。詩中多用重疊和對比手法,風格樸素。《熙德之歌》寫熙德反抗外族侵略者的故事;《尼伯龍根之歌》寫圍繞尼伯龍根寶物所產生的爭奪和流血衝突;《伊戈爾遠征記》通過對羅斯王公伊戈爾遠征波洛夫人失敗的記敘,表達了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這四部史詩的內容和反映的主題在不同程度上都有封建製度形成後的特點。

但丁

意大利詩人。1265年5月出生在佛羅倫薩的一個小貴族家庭,少年時代就師從著名學者布魯內托·拉蒂尼學習修辭學、文法和拉丁文等,並掌握了豐富的古典文化知識。當時佛羅倫薩城內有貴爾夫黨和吉伯林黨兩個對立派別,但丁青年時代就加入了貴爾夫黨,並一度當選執政官。後來因政治失意而被流放。他提倡用意大利語進行文學創作,並寫有《論俗語》一書,對意大利民族語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新生》(1292-1293年)是他第一部作品,這部作品把31首獻給貝阿特麗采的情詩用散文連綴起來,歌頌了純潔的愛情,風格清新自然,並帶有中世紀文學的神秘色彩,是“溫柔的新體”詩的最高成就,也是西歐文學史上第一部向讀者剖析作者最隱秘的思想感情的自傳性作品。放逐期間寫的《神曲》是但丁最著名的作品,此外還有《饗宴》《帝製論》等著作。由於但丁的作品有從中世紀向資本主義時代過渡的特點,所以他被恩格斯稱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又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