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文學(3 / 3)

人文主義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和理論,是在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反教會的過程中形成的,發源於14世紀的意大利,後流傳到其他國家。中世紀教會以神為宇宙的核心,人文主義則提出一切以“人”為本,反對神權,在城市的世俗學校中還開設了“人文學科”,以人和自然為研究的對象,包括對古希臘羅馬文化的研究。人文主義的名稱也由此而來。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價值,熱情歌頌人的力量,主張個性解放,反對宗教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提倡現世的幸福和享受,反對蒙昧主義和經院哲學,提倡理性和知識。意大利人文主義15世紀下半葉開始趨向保守,而法國和西班牙的人文主義則在16世紀分別迎來了繁榮期。人文主義思潮是歐洲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在它的推動下,湧現出了一批多才多藝的巨人,奠定了現代自然科學的基礎,也為後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作了思想上和輿論上的準備。

七星詩社

16世紀法國詩人團體。以詩人龍沙為中心,由杜·貝雷、巴伊夫、德·蒂亞爾和佩勒蒂耶等詩人組成。1549年,杜·貝雷發表的《保衛和發揚法蘭西語言》是七星詩社的宣言書。之後杜·貝雷在《橄欖集》序言、龍沙在《詩學概論》和《福朗西亞德》兩書的序言中又分別對該派的理論主張作了進一步的闡述。他們肯定法語可以同拉丁語一樣用來表達高深的學問和思想,主張通過吸收希臘語和拉丁語詞彙創造新詞彙等方法擴大法語詞彙,推進法蘭西語言的統一和發展,用法語來創作。但是,他們歧視勞動人民的語言。在文學表現形式上,他們主張模仿希臘、羅馬詩體文學及意大利十四行詩體,摒棄民間詩歌體裁,反映了他們脫離人民的貴族傾向。與拉伯雷相對立,他們代表了法國人文主義化中的貴族傾向。

流浪漢小說

16、17世紀在西班牙流行的一種小說,它以流浪者的生活及其遭遇為題材,反映下層平民的生活。一般是自傳體,也有一些用回憶錄的形式。16世紀中葉開始,西班牙經濟開始衰落,大批農民和手工業者破產,淪為無業遊民,同時商業經濟上升,冒險風氣盛行,流浪漢小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的主人公多是出身貧苦的流浪漢,為了自保和活命,學會了欺騙、偷竊等手段。小說通過他們的經曆,從下層人物的角度觀察社會,批判現實,揭露了衰落中的貴族和教士的貪婪、偽善,諷刺惟利是圖的資產階級觀念,慨歎世道不公和生活的艱難。《小癩子》(又名《托梅斯河上的小拉薩羅》)是最早的一部此類小說。該書以主人公自述的方式展開,“我”10歲時就為生活所迫給一個走江湖的盲丐當引路童,並跟著他學會了許多江湖上的勾當,學會了偷竊等。後來,又給一個吝嗇的老教士當仆人,不久因為偷吃麵包被趕走,接著又給一個紳士當仆人,但衣冠楚楚的紳士卻要靠小癩子沿街乞討來養活。此後他又先後換了好幾個主人,最後在大祭司家當仆人,依靠妻子和大祭司的私情發了財,不久妻子死去,他又一貧如洗。小說語言幽默,對人物的刻畫生動深刻。其他的作品還有馬提奧·阿列曼的《古斯曼·德·阿爾法拉切的生平》,德·烏維達的《流浪女胡斯蒂娜》等。

牧歌

歐洲文學中一個曆史悠久的文學體裁,一般表現牧人田園生活情趣。詩人往往借這種體裁將鄉村生活的恬靜與城市或宮廷生活的腐化墮落相對立。希臘的忒奧克裏托斯是最早的牧歌作者之一,之後維吉爾的牧歌表現了理想化的莊園生活。作為一個文類,牧歌的高峰期在文藝複興時期,還出現了利用牧歌主題的田園小說和田園戲劇,如莎士比亞的《皆大歡喜》等,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可以發現牧歌的影子,而且在發展的過程中,它的含義也擴大了,20世紀現實主義文學興起以後,它的一些藝術手法和主題不但保留了下來,還廣泛滲透到了歐洲之外的其他民族文學中。一般認為可能是因為牧歌中表現的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二元對立的模式,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回到自然,回歸鄉土和單純生活狀態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