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文學(2 / 3)

斯賓塞

英國詩人。出生於倫敦一個布商家庭,少年時代入倫敦布商學校,後入劍橋大學學習,並於1576年獲得碩士學位。這期間他進一步學習了古希臘羅馬的文學、哲學及一些自然科學,受到清救思想的影響,並開始詩歌創作。他的主要作品是長詩《仙後》,以亞瑟王追求仙後為引子,寫仙後派遣12位騎士去解除災難的冒險事跡,作品的主旨是為了培養符合新興資產階級的新貴族,全詩的思想內容比較複雜,既有人文主義者對生活的熱愛,又有新柏拉圖主義的神秘,還有清教徒的倫理道德觀念。斯賓塞在藝術上刻意求工,在詩歌的形式方麵積極探索,創造了適於長詩的“斯賓塞詩節”,對馬洛、拜倫、雪萊等詩人都有重要影響,他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的詩人”。

莎士比亞

英國戲劇家和詩人。出生於沃裏克郡一個富裕市民家庭,莎士比亞曾在當地文法學校學過拉丁文和古代曆史、哲學、詩歌等。1585年前後,他到倫敦,起初在劇院打雜,後來才逐漸成為雇傭演員、股東。莎士比亞共寫作37部戲劇,154首十四行詩,兩首長詩和其他詩歌。他的戲劇創作可以分為三個時期:早期(1590-1600)主要是曆史刷和喜劇,代表作有《亨利四世》(上、下)、《亨利六世》《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無事生非》《皆大歡喜》《第十二夜》和《羅密歐與朱麗葉》等,主要是正麵宣揚人文主義的理想,充滿愉快樂觀的浪漫主義色彩。中期(1601-1607)是悲劇時期,代表作有《哈姆雷特》、《麥克白》、《李爾王》和《奧賽羅》四大悲劇,和《一報還一報》、《雅典的泰門》等,隨著對現實認識的深入,這時期劇作的批判力度加強了,風格也變為悲憤沉鬱。後期(1608-1612)是傳奇劇時期,有《暴風雨》等4部傳奇劇和曆史劇《亨利八世》,都宣揚寬恕和容忍。

羅密歐與朱麗葉

這是莎士比亞早期創作的一部悲劇。寫羅密歐與朱麗葉一見鍾情,成為戀人。但卻因兩個家族是世仇而不能結合。在神父的幫助下,兩人秘密舉行了婚禮。一次羅密歐為替朋友複仇,刺死人而被流放。朱麗葉為了逃避父母的逼婚,喝下神父的藥酒“假死”。由於報信人的耽擱,羅密歐誤以為朱麗葉真的死去,在她身邊自殺了。朱麗葉醒來,悲痛萬分,也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部作品反映了人文主義者的愛情理想與封建壓迫之間的衝突,歌頌了自由的愛情,批判了不合理的婚姻製度。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兩位主人公已經成為世界文學中爭取愛情自由的著名典型。

哈姆雷特

五幕悲劇,是莎士比亞的四大悲劇之一。故事取材於12世紀一部丹麥史,講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為父複仇的故事。哈姆雷特在大學受到了人文主義教育,對人生正充滿了幻想和希望。突然,父王暴斃,母親又很快改嫁新王即哈姆雷特的叔叔。堅貞的愛情,忠貞的友誼,都開始破滅。就在他痛苦之際,父王的亡魂又向他顯現自己被害真相,要他複仇。哈姆雷特感到責任重大,要負起重整乾坤的重任。為選擇最佳時機,也為整理自己混亂的思想,他開始裝瘋。由於延宕,他最終落入新王的圈套,在一次決鬥中與之同歸於盡。莎士比亞的這個故事,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意識,表現了人文主義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成功地塑造了哈姆雷特這一文藝複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的典型。這部戲劇也是莎士比亞的創作在藝術上成熟的標誌,以哈姆雷特為父複仇為主線,雷歐提斯和福丁布拉斯為父複仇為副線,三者相互聯係又彼此襯托。另外,又把悲劇和喜劇因素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妙的混合”。

反封建、反宗教神權。從4世紀起基督教文化統治歐洲長達一千年,宣揚神權思想和禁欲主義,使人民長期處於窮困和愚昧的落後狀態。13世紀,新興的資產階級與封建製度的矛盾日益尖銳。1453年,東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學者逃到意大利,掀起了搜集、研究古籍抄本和古代藝術作品的高潮,聲稱要“回到希臘”,把久被淹沒的古典文化複興起來。“文藝複興”也因此得名。其實他們是借著古人的亡魂宣揚新的思想意識,即“人文主義”。文藝複興在自然科學和哲學藝術等多個方麵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文學方麵也湧現出了但丁、莎士比亞、塞萬提斯、拉伯雷等一批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