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福
出生於倫敦。年輕時曾輾轉歐洲各國經商。1692年破產,之後為謀生做過政府秘密情報員、開發工作等。他在59歲時開始寫小說,1719年處女作《魯濱遜漂流記》(第一部)發表後大受歡迎。此後,陸續寫了《魯濱遜漂流記》續集和《辛格爾頓船長》等5部小說和多篇傳記、遊記。他的小說多采用流浪漢小說的結構形式,以普通人的現實生活為主要描寫對象,反映了18世紀英國資本主義初期的繁榮和強烈的海外擴張意識。《魯濱遜漂流記》正是這樣有鮮明時代色彩的作品,寫主人公魯濱遜不安於父母給他安排的小康之家的生活,到海外去經商。一次去非洲進行奴隸貿易時遇到海難,流落到一個荒島上。他以驚人的毅力頑強地用雙手為自己創造了一個文明人所必須的生活條件,還馴化了一個土人星期五做自己的仆人。魯濱遜的形象集中體現了上升時期資產階級的創業精神,他也是歐洲文學史上第一個理想化的資產者形象。
孟德斯鳩
法國思想家。出生在波多爾附近的貴族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對法學、史學、哲學和自然科學都有很深的造詣,是法國啟蒙主義的先驅之一。晚年致力於研究政治革新問題,著有《論法的精神》等。他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1721年托名發表的書信體諷刺小說《波斯人信劄》,作者假托兩個波斯貴族到法國遊曆的故事,揭露和抨擊了封建社會的罪惡,用諷刺的筆調勾畫出法國上流社會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臉,如荒淫無恥的教士、誇誇其談的沙龍紳士、傲慢無知的名門權貴、在政治舞台上穿針引線的蕩婦等。這部小說實際是通過文學形象以表達政論,不但思想進步,而且風格清新明快,可以說是法國啟蒙文學第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和最早的一部哲理小說,它為新型哲理小說開辟了道路,對法國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伏爾泰
法國哲學家、史學家和文學家。出生在巴黎一個富裕的公證人家庭,曾在耶穌會主辦的貴族學校讀書,並因創作諷刺詩兩度入獄。1726-1729年避居英國,回國後發表了《哲學書簡》(又名《英國書簡》),熱情讚揚了英國革命後的成就,被法國當局列為禁書。作者此後長期隱居在西雷莊園。1750年到柏林,接觸到年輕一代的啟蒙思想家。1760年起,定居在法國和瑞士邊境的費爾奈山莊,但仍積極參與社會活動。他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戲劇和哲理小說的創作。他共有50多部劇本,大部分是悲劇,把舞台當作啟蒙思想的講壇,宣揚宗教寬容和政治獨立,代表作有《愷撒之死》《穆罕默德》《紮伊爾》《布魯圖斯》《中國孤兒》等。哲理小說是伏爾泰開創的一種小說體裁,他寫有《查第格或命運》《老實人或樂觀主義》和《天真漢》等26部。《查第格或命運》通過偽托古波斯青年查第格的故事,頌揚了開明的君上製,《天真漢》作為對盧梭“回歸自然”主張的回應,糾正了盧梭對文明的粗暴否定。《老實人》直接描述歐洲當時的社會生活,把盲目樂觀主義哲學思想作為揭露和嘲笑的對象,並描寫了一個完美的理性王國的黃金國的藍圖。最後,老實人得到一個啟示:“種我們的園地要緊。”這些小說通過諷刺性的人物和荒誕離奇而有寓意的情節,揭露和諷刺現實,表現某種深刻的哲理,是伏爾泰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盧梭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出生在日內瓦,信仰新教。父親是一個鍾表匠,培養了他對閱讀和小說的興趣。15歲開始做學徒,因不堪忍受粗暴的待遇,很快外出流浪。後改信天主教,為德·瓦朗夫人收留,係統地學習了各方麵的知識,接受了伏爾泰哲學思想的影響。1749年寫了《論科學和藝術》參加第戎學院的征文比賽,獲得成功,文章指出人類道德的敗壞是由科學和藝術的發展引起的。1755年《伊裏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以辯證方法說明私有觀念和私有製的產生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把原始社會看作人類的黃金時代。這兩篇文章以驚世駭俗的叛逆思想奠定了盧梭在歐洲思想史上的地位。1756-1762年他隱居在巴黎近郊,創作了大量文學和哲學著作,對封建等級製度發出了強烈的抗議。後流亡多年,晚年生活淒清。他在文學上的主要貢獻是書信體小說《新愛洛伊絲》和哲理小說《愛彌兒》,引發希臘聯軍討伐特麗和她年輕的家庭教師聖·普樂的戀愛悲劇,批判了封建婚姻製度,提出了以真實自然的感情為基礎的婚姻理想。後者討論人的教育問題,提出教育要“順乎天性”。盧梭張揚自我、抒發感情、熱愛自然,故被看作浪漫主義文學流派的先驅。晚年懷著悲憤的心情寫出了自傳性作品《懺悔錄》和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前以赫克為“文學史上的奇書”,他把自己作為人的標本來剖析,控訴了封建專製社會對人的迫害和腐蝕,也是維護人權宣言的一部宣言書。
狄德羅
法國啟蒙主義哲學家和作家。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作坊主家庭,幼年受教會教育,後到巴黎上中學。曾因發表無神論著作而入獄,出獄後主持編纂了《百科全書》。他在哲學、美學、戲劇理論和小說方麵都有所建樹。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繪畫論》等著作中提出了真善美統一的理論,主張把美建立在真與善的基礎上。在藝術表現上提出“要真實”“要自然”的要求。狄德羅的文學成就主要是他的三部小說:《修女》、對話體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拉摩的侄兒》。後者通過作者和拉摩的侄兒的對話,塑造出一個才華出眾而寡廉鮮恥的人,他的自白控訴了封建製度的黑暗,揭示了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的一些心理特征,被恩格斯譽為“辯證法的傑作”。在戲劇方麵,狄德羅主張打破悲喜劇的界限,建立一種運用日常語言、表現市民家庭生活的“嚴肅喜劇”或“市民劇”,他的主張為歐洲近代戲劇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