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德
法國作家。原名多納西安,出身貴族家庭,父親和叔父的放蕩生活,以及他自己的生活經曆,使之養成了目空一切的狂妄性格,並且熱衷在作品中表現鞭笞、雞奸和被動接受等,因其作品有大膽的性描寫和性虐待等而不容於當時統治者,他曾兩次被投入巴士底獄。他的主要作品有《貞節的厄運》(一譯《美德的磨難》),《阿斯汀娜》《愛之詭計》《愛之罪》《隆維爾的女主人》等。《貞潔的厄運》描寫一對姐妹,妹妹想恪守操節,卻先後落入淫亂的修士等人之手,遭受了種種磨難。姐姐淫亂放蕩,卻享受榮華富貴。由於小說對妹妹遭受的蹂躪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一度因為渲染性暴力而被禁。
歌德
德國文學家。他出生於法蘭克福一個富裕市民的家庭,曾先後在萊比錫大學和斯特拉斯堡大學學法律,但主要誌趣在文學創作方麵,是德國“狂飆突進”的中堅。1775年應聘到魏瑪公國做官,但一事無成。1786年前往意大利,專心研究自然科學,從事繪畫和文學創作。1788年回到魏瑪後任劇院監督,政治上傾向保守,藝術上追求和諧、寧靜的古典美。1794年與席勒交往後,開創了德國的“古典文學”。歌德的創作囊括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諸多方麵,主要作品有劇本《鐵手騎士葛茨·馮·伯裏欣根》《伊菲格尼亞在陶裏斯》《托誇多·塔索》等,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牧歌式敘事詩《赫爾曼和竇綠苔》,詩體哲理悲劇《浮士德》、長篇小說《親和力》《威廉·邁斯特》(包括《學習時代》和《漫遊時代》)、自傳《詩與真》(四卷)和抒情詩集《東西合集》等。《少年維特之煩惱》是一部書信體小說,它描寫青年維特和綠蒂之間的愛情悲劇,反映了當時青年人反對封建,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的心聲,使歌德享有世界性的聲譽。
浮士德
歌德的詩體哲理悲劇,與荷馬史詩、但丁的《神曲》齊名,是一部史詩性的巨著。這部詩劇的創作從1770年開始構思到1831年完成曆經60年之久。取材於中世紀關於浮士德博士的傳說。共兩部,第一部共25場,不分幕,第二部分為5幕。全劇沒有首尾連貫的情節,以浮士德的思想發展為線索。《天上序幕》是全劇的開端,寫魔鬼靡菲斯特和上帝打賭,浮士德與魔鬼定下了契約:願以靈魂為賭注使魔鬼滿足他的一切要求。第一部主要寫浮士德和甘淚卿的愛情以及由此引發的種種悲劇性糾葛。第二部寫浮土德的政治活動,對政治生活失望後,接著寫他和象征古典美的海倫的結合,並生有一子歐福良,歐福良向高處飛時,不幸隕落在父母腳下,海倫也在痛苦中隱去。對古典美的追求也以幻滅告終。這時,浮士德又產生了征服大海的雄心,在魔鬼的幫助下開始填海造田的工程。已是百歲老人的他把死靈們為他挖掘墳墓的聲音,當成了群眾在勞動,不由滿意地說出了“你真美啊,請停留一下!”按朋契約,他倒地死去。但天使把他的靈魂引向了天堂。全劇的基本主題是人生理想以及怎樣實現理想的問題。浮士德是一個文藝複興時代的巨人形象,是新興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他的一生反映了歐洲自文藝複興到19世紀初期文化發展的曆程。
席勒
德國詩人、劇作家。出生在一個軍醫家庭,少年時代受宗教教育,1773年被符騰堡公爵送入軍事學校,畢業後當過軍醫、劇院作家等。1794年和歌德交往,共同創造了德國的古典文學。他從1776年起就在雜誌上發表抒情詩等,1782年上演的以反抗暴君為主旨的《強盜》是他的成名作,也是“狂飆突進”運動在戲劇方麵的重要成果。此後,寫有悲劇《斐哀斯柯》《陰謀與愛情》,詩體政治悲劇《唐·卡洛斯》,詩歌《歡樂頌》等。古典時期的主要作品有詩劇《華倫斯坦》三部曲、《瑪麗亞·斯圖亞特》、《奧裏昂的姑娘》《墨西拿的新娘》《威廉·退爾》等,以及大量詩歌。此外,他還著有《三十年戰爭史》《美育書簡》《論樸素的詩與感傷的詩》等曆史學和美學著述。席勒和歌德一起把德國古典文學推向高峰,為德國文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陰謀與愛情
席勒青年時期的戲劇代表作,1782年公演。劇本的主人公是一對熱戀中的青年,斐迪南是某公國宰相的兒子,他愛上了音樂師的女兒露伊絲。宰相瓦爾特為了迫使他與公爵的情婦結婚,在秘書愚蠢的老人等陰謀,使斐迪南誤以為露伊絲不忠。斐迪南中計,給露伊絲服用了毒藥,露伊絲臨死前揭穿了真相。最後,他的喜劇風格比罪犯也被囚入獄中。該劇直接取材於現實,反映了強烈的反封建精神,表現了封建貴族和市民階級之間尖銳的階級矛盾,以及市民階級的覺醒和打破階級界限的願望。同時把愛情悲劇和宮廷的政治陰謀聯係在一起,更加強了劇本對封建統治的揭露力量,達到了德國市民悲劇前所未有的高度。劇本在藝術上的顯著特色是人物性格的複雜性,如斐迪南雖看到了平民的高尚和純潔,並且珍視他和露伊絲之間的真誠爰情,但也不能體會到露伊絲的苦衷和她與父親間相依為命的感情,所以很容易就被人煽動起了妒忌心,並鑄成大錯。
奧斯丁
英國女小說家。出生在一個叫史蒂文頓的小鄉鎮,父親是當地的牧師。她沒有進過正規學校,在家由父母指導閱讀了很多古典文學和流行小說。她終身未嫁,長期居住農村,生活圈子很狹窄。她共創作了6部小說,《傲慢與偏見》和《愛瑪》是其代表作,其他作品還有《教導》《曼斯菲爾德山莊》《理智與情感》等。她的作品基本都以鄉鎮中產階級青年男女的愛情婚姻為主題,描寫日常生活的風波和人物之間的喜劇性衝突,在輕鬆詼諧的氛圍中表達她的婚姻觀:為了財產和地位結婚是錯誤的,但完全不考慮財產也是愚蠢的。18世紀70年代以後,英國充斥著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特小說”,奧斯丁的創作雖然反映的生活麵不廣,但扭轉了當時小說創作的庸俗風氣,在英國小說發展史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