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慈
英國詩人。生於倫敦,父母早逝。曾做過醫生,同時又深愛詩歌,在創作中受詩人亨特和華茲華斯的影響。1817年出版第一部詩集,受到人們的好評。後來形成了“天然接受力”的思想。1818年寫成敘事詩《伊薩貝拉》,他的思想從強調感官享受轉而強調思想深度。1819年濟慈寫出了傳世之怍:頌詩《夜鶯》《希臘古甕》《哀感》《心靈》和抒情詩《無情的美人》,十四行詩《燦爛的星,願我能與你永在》等,成為濟慈詩作的精華和英國詩歌中的不朽之作。同年又寫作了抒情詩《萊米亞》等作品。濟慈詩中有畫,色彩感和立體感甚強。他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中最有才氣的詩人之一,他的詩對後世影響巨大,維多利亞時代詩人丁尼生、布朗寧,以及唯美派詩人王爾德和20世紀的“意象派”詩人都受其影響。
啟蒙運動
指18世紀歐洲資產階級繼文藝複興後進行的第二次民主主義思想文化運動,反對教會神權和封建專製。“啟蒙”(Enlightenment)一詞指當時進步的思想家提倡的用近代文化啟迪人們的理性和智慧,照亮被基督教會和貴族專製迷信所愚昧的封建社會。啟蒙運動最先開始於法國,孟德斯鳩、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人是當時湧現出的卓有成就的啟蒙思想家。啟蒙運動對文學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很多思想家直接以文學為宣傳的武器,如伏爾泰的哲理小說,盧梭的《新愛洛伊絲》等。這些文學作品衝破古典主義的束縛,為近代現實主義文學開辟了道路,具有鮮明的傾向性和教誨性,重視文學的教育功能。為了更好地麵向廣大平民,啟蒙思想家還創造了很多新形式,如哲理小說、嚴肅喜劇、書信體小說等。啟蒙運動的影響範圍廣,持續時間長,被視作德國“狂飆突進”的前奏,為俄國的民主革命起了思想準備的作用。
百科全書派
18世紀中葉,啟蒙思想家、文學家狄德羅和數學家達朗貝爾應出版商的邀請,主持編纂《科學、藝術和工藝百科全書》(簡稱《百科全書》)。但是狄德羅把編纂工作變成了一場反封建統治和君主專製的鬥爭,以致在編纂過程中,曾兩度被勒令“中止”,達朗貝爾在1759年退出了編纂工作,由狄德羅獨立支撐大局。《百科全書》從1751年開始編纂,1772年才完成。當時編寫條目的是各個領域的知名學者,他們總結了啟蒙運動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方麵的成就,貫穿著一種反對傳統思想、反對權威、反對信仰,提倡科學技術和理性的啟蒙思想。所以,法國的啟蒙學者也被稱為“百科全書派”。
哥特小說
18世紀流行於英國的一種小說。它描寫恐怖、暴力,以及對中世紀的向往。故事通常發生在一個哥特式的建築,尤其是陰暗、荒涼的古堡之中。最早的一部哥特小說是1764年出版的賀拉斯·華爾浦爾的《奧特朗堡》,它對當時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起了推動作用,同時也影響了19世紀初期英國小說家瓦爾特·司各特的曆史小說,因此在英國的文學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其他流行的哥特小說有安娜·拉德克利夫的《尤道拂的神秘事跡》和馬修·格雷戈裏·劉易斯的《僧人》等。前者經常被作為典型的哥特小說,小說情節恐怖、陰森,富於神秘氣氛。《僧人》也非常流行,它的作者獲得了“僧人”劉易斯的綽號。它的特點在於恐怖和心理分析相結合。因此,對後來的美國文學尤其是霍桑和愛倫·坡發生了影響。同時,也影響了20世紀的超現實主義文學運動。
即興喜劇
又稱“假麵喜劇”。16世紀下半葉至18世紀下半葉在意大利廣泛流行的一種獨特的喜劇形式。它沒有成文的文學劇本,隻有“提綱”,演員根據提綱提示即興發揮。劇中的主要角色及姓名、性格都是固定的,有各自定型的假麵、服裝;演員在舞台上依靠誇張的動作和模擬姿態來取得戲劇效果。每個演員固定扮演一種類型的角色。它的劇情簡單,通常都是敘述青年男女曲折的愛情經曆,它的演員都是職業藝人,他們組成戲班在各地巡回演出。在初登舞台時,因具有生動的藝術形式和一定的社會諷刺作用而受到群眾的歡迎,後來,它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脫離了現實生活,成為趣味庸俗的鬧劇。18世紀下半葉啟蒙主義劇作家哥爾多尼對它進行了改革,廢除幕表和假麵,並寫固定的文學劇本,從而創立了“性格喜劇”。
狂飆突進
18世紀70年代在德國興起的一次文學運動。“狂飆突進”這個名稱來自作家克林格的同名劇本。主要參加者是市民階層的青年作家,以赫爾德為旗手,向封建意識形態進行了猛烈的攻擊。它的主要精神特征是: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實現個性解放;崇尚“天才”,倡導“返歸自然”和德國民族風格;反對一切束縛人的僵化保守的教條,強調感情,有著濃鬱的感傷色彩。狂飆突進作家的創作揭露性都比較強,尤其反映市民階層和封建貴族的衝突。在戲劇和小說方麵都有較大成就,歌德的劇本《鐵手騎士葛茲·馮·伯裏欣根》、書信體小說《少年維特之煩惱》,席勒的劇本《強盜》《陰謀與愛情》,華格納的劇本《殺嬰女人》等都是狂飆運動的代表作。80年代中葉後,狂飆運動逐漸消退,它對德國民族文學的形成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