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保爾
德國小說家。原名為裏希特爾。父親是鄉村教師,還當過牧師和管風琴師。讓·保爾在農村度過了童年。父親死後家境貧寒,1781年入萊比錫大學攻讀神學,1784年被迫輟學,在家鄉當教師。大學時開始創作,早期作品是一些譏諷性的答語與警句。1790年經曆了親友的自殺或早故,人生態度轉向人類狹窄的愛,形成了幽默的文風,標誌著讓·保爾創作的轉折,是幽默小說的典型。他的大部分小說是在此後10年中創作的。短篇小說《武茨》等給他帶來了盛名。1795年發表的《黃昏星》引起了魏瑪文人的注意,與赫爾德結成了終生友誼。他的《美學入門》中把小說分成3類。他的小說思想受到18世紀英國作家斯威夫特和其他小說家,尤其是勞倫斯·斯特恩的影響。他的作品對後來的畫家、作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小說的特點是形式散漫、結構鬆散,但語言很有魅力。
司各特
英國小說家、詩人。出生在蘇格蘭一個古老貴族的家庭,1789年入愛丁堡大學攻讀法律,畢業後成為律師,同時在蘇格蘭偏僻地區搜集曆史傳說和民間歌謠,1802年發表了搜集到的3卷《蘇格蘭邊區歌謠集》,此後開始創作,寫有敘事長詩《末代歌者之歌》《瑪密恩》和《湖上夫人》等。他共寫有7部長篇敘事詩,27部曆史小說和噶些中短篇小說、人物傳記等。司各特最大的貢獻在曆史小說,《艾凡赫》《昆丁·達沃德》是其代表作,前者表現了12世紀英國獅心王理查在位時複雜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塑造了一個英明君主的形象。後者寫15世紀法國路易十一建立統一的封建國家的過程。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取材蘇格蘭曆史的《威弗利》《清教徒》《羅布·羅伊》,以15世紀的法國為背景的《奇婚記》和傳記《小說家列傳》《拿破侖傳》等。司各特的曆史小說豐富和發展了歐洲19世紀的文學,對後代很多作家都有影響。
司湯達
法國小說家。原名馬裏-昂利·貝爾。出生在一個律師家庭,他幼年喪母,受信仰啟蒙思想的外祖父影響較大,少年時代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氛圍中長大,崇敬拿破侖,並多次隨拿破侖的大軍征戰歐洲,1814年波旁王朝複辟後僑居米蘭,同意大利愛國主義者有來往,後被驅逐出境,回到巴黎。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是在1831年後寫成的,有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巴馬修道院》《紅與黑》《阿爾芒斯》,中短篇小說集《意大利遺事》和一些遊記、傳記等。司湯達在美學論著《拉辛與莎士比亞》中提出藝術必須適應時代潮流,表現“人民的習慣和信仰的現實狀況”。他的作品善於描寫政治鬥爭和社會問題,在塑造人物時重視細膩的心理分析,深刻揭露了19世紀法國複辟時期複雜的階級矛盾,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奠基人。
紅與黑
司湯達長篇小說的代表作,副題“1830年曆史紀實”。標題中的“紅”象征著紅色的軍人服,“黑”象征著修道士的道袍。小說描寫一個出身低微的外省青年於連,想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進入上流社會,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贏得了純樸的穗·雷納爾夫人的愛情,事發後被迫進入貝尚鬆神學院,不久受到院長舉薦,成為德·拉莫爾侯爵的秘書,同時又得到了高傲的拉莫爾小姐的愛情。但他的飛黃騰達引起了其他貴族的不滿,那些貴族欺騙德·雷納爾夫人寫下告發信。於連一怒之下當眾打傷了德·雷納爾夫人。公審時,他預言自己這個“反抗自己的卑賤命運的鄉下人”必將受到嚴懲,果然,當天就被送上了斷頭台。於連是複辟時代受壓抑的小資產階級青年的典型形象,他的反抗源於社會對他的壓抑和個人向上爬的野心,因此在反抗中表現出妥協性和動搖性。小說通過對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塑造,深刻反映了19世紀30年代法國社會的現實情況。
歐文
美國作家。他出生於紐約一個富有的商人家庭,幼年體弱多病,16歲輟學,先後在幾個律師事務所學法律,喜愛文學和漫遊。1804年因病赴歐洲休養,到過法國、意大利和英國。1807年,與人共同創辦不定期刊物《雜拌》,開始了他的文學創作活動,顯露出他幽默、風趣和含蓄的諷刺才能。1820年將許多散文、隨筆和故事結集為《見聞劄記》出版,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的地位。之後,一邊幫哥哥打理生意,一邊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布雷斯布裏奇田莊》和故事集《旅客陝》,遊記《阿爾罕伯拉》、《草原遊記》,傳記《哥爾德斯密斯傳》和5卷本《華盛頓傳》等。歐文是美國文學奠基人之一,他的文筆優雅自然,清新精致,時常流露出溫和的幽默和浪漫的氣息。
拜倫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他出生在一個沒落貴族的家庭,10歲就繼承了家族的爵位和莊園,但父母的離異和自己瘸腿的殘疾,都帶給他深刻的影響。1805年進入劍橋大學學習,並開始寫詩。1809年發表的長篇諷刺詩《英格蘭詩人和蘇格蘭評論》確立了他在詩壇上的地位。大學畢業後,拜倫成為貴族議院的世襲議員。因受到歧視,他於1809年遊曆了葡萄牙、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多個國家,大大開拓了政治視野。旅行歸途中,他創作了長篇敘事詩《恰爾德·哈洛爾德遊記》的第一、二章,這部作品以政治和社會問題為題材,表現出一種積極鬥爭,爭取自由的精神。拜倫其他優秀作品還有浪漫主義組詩《東方敘事詩》(包括《異教徒》《阿比托斯的新娘》《海盜》《萊拉》《巴裏西耶》和《科林斯的圍攻》)、長詩《錫隆的囚徒》《普羅米修斯》《路德派之歌》,詩劇《曼弗雷德》《該隱》,政治諷刺詩《《製壓破壞機器法案》製訂者頌》《青銅時代》長篇敘事詩《唐璜》等。1824年,拜倫在參與希臘人民的民族解放鬥爭時,因病去世。他的詩作充滿鬥爭精神,並塑造了反抗社會的叛逆者“拜倫式英雄”的群像,在傳播中也產生了超文本的影響。
唐璜
拜倫未完成的長篇敘事詩,是他最優秀的作品之一。唐璜本是西班牙中世紀民間傳說中的一個人物,是一個到處追逐女性的紈絝子弟。在這部作品中,他成了一個普通的貴族青年,因愛情風波逃離故鄉西班牙,在希臘島上和強盜的女兒戀愛。後在君士坦丁堡的奴隸市場上被賣到蘇丹的後宮,他又從這裏逃走,參加了1790年俄軍圍攻伊斯邁爾城的戰役,因作戰有功,被俄女皇派作使節出使英國。長詩背景廣闊,展現了19世紀初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歐洲社會政治的廣闊圖景,通過唐璜的經曆,深刻暴露了封建專製的暴虐和偽善,對專製政治表現出堅決徹底的憎惡。
雪萊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出生在英格蘭一個鄉村貴族的家庭,從小受到嚴格教育,1804年進入伊頓公學,1810年進入牛津大學就讀,第2年因發表《無神論的必要性》被開除。此後參加了愛爾蘭的民族解放運動等,1822年不幸因海難去世。他在中學時期便開始創作,早期作品主要有《麥布女王》《致華茲華斯》《讚智力美》等,1818年定居意大利後,發表了長篇詩歌《伊斯蘭的反叛》《阿多尼》《暴政的假麵遊行》,抒情詩《印度小夜曲》《給英格蘭人民的歌》《西風頌》《致雲雀》,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希臘》等。這些作品以資產階級民主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武器,反對專製暴政,反對宗教迷信,鼓吹自由民主、平等博愛。他是時代先進潮流的代表,通過詩作向被壓迫人民傳遞了革命的火種。
海涅
德國詩人。他出生於猶太商人家庭,1819年起先後到波恩等大學攻讀法律,並獲得博士學位。1816年開始寫詩,1827年出版了詩歌總集《歌集》。他的詩歌富於浪漫主義色彩和民族氣息,給詩人帶來世界性聲譽。同時,他還寫了許多遊記。1831年海涅流亡巴黎,為德國寫了大量通訊和政治評論,集為《法蘭西狀況》一書。《論德國宗教和政治的曆史》和《論浪漫派》兩本哲學著作是他介紹德國文化和宗教的論文彙集。他的第二部詩集是《新詩集》(1844),這本詩集標誌著海涅由抒情詩人向政治詩人的轉變;他的長篇政治抒情詩《德國,一個年天的神話》也於1844年出版。這是他第一次回國旅行的結果,這部長詩是海涅詩歌創作的頂峰。晚年以口授形式創作了第三部詩集《羅曼采羅》,詩集仍洋溢著戰鬥的激情。
普希金
19世紀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俄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主要代表和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出生在貴族地主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11年進入彼得堡皇村貴族子弟小學,衛國戰爭的爆發激起他很大的愛國熱情。畢業後在外交部任職,之後因創作中的進步傾向幾次被流放。1837年,年僅38歲的詩人死於一場有陰謀的決鬥。普希金具有多方麵的文學才華,作為詩人,他寫了800多首抒情詩和幾十篇敘事詩,運用了各種形式和韻律,如童話詩《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政治抒情詩《自由頌》,長篇浪漫主義敘事詩《茨岡》,長篇現實主義敘事詩《葉甫蓋尼·奧涅金》等。在小說方麵,他的短篇小說《驛站長》開創了俄羅斯文學中描寫“小人物”的傳統,《別爾金小說集》成為俄國短篇小說的典範,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中篇小說《黑桃皇後》等也是名篇。他還留下幾部詩劇和大量政論等。
葉甫蓋尼·奧涅金
普希金的長篇敘事詩,也是俄國第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全詩共8章,1823-1831年間陸續寫成。主人公奧涅金是一個貴族青年,染上了當時流行的憂鬱症。為繼承伯父的遺產,他來到鄉下。認識了熱情而有浪漫氣質的青年地主連斯基,和地主拉林家的兩個女兒達吉雅娜、奧爾加。達吉雅娜對奧涅金一見鍾情,並主動表白愛意,卻遭到拒絕。奧涅金轉而追求連斯基的未婚妻——奧爾加,連斯基因此責怪奧涅金,兩人發生口角,引起決鬥,連斯基不幸身亡。奧涅金悔恨交集,出國遠遊。回國後,又見到了已是公爵夫人的達吉雅娜,向她求愛卻被拒絕。長詩成功地塑造了俄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多餘人”奧涅金的形象,達吉雅娜身上則體現了俄國人民道德純潔、堅忍克製等特點,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動人的女性形象之一。
巴爾紮克
法國作家。父親是一個白手起家的資產者,他出生後不久,就被寄養到附近的農村。從小學到中學,他一直寄住在學校,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童年生活的這種痛苦直接影響了他後來的生活和創作。1816年,進入大學學習法律。畢業後,他不顧父母的反對,開始文學創作。早期作品銷路不好,為了生活,他開始辦實業,做過出版商,經營過印刷廠和鑄字廠等,均以失敗告終,並使他負債累累,但這大大豐富了他的生活經驗。1828年起,他又回到文學創作上來,不久發表的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學界的地位。此後,他把這部作品和計劃要寫的一百多部小說總命名為《人間喜劇》,並為之寫了《前言》,闡述了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和基本原則,從理論上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奠定了基礎。巴爾紮克是一個充滿激情的人,在創作中他也往往和人物融為一體。1850年,他因勞累過度而去世。巴爾紮克在藝術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但表現在小說的結構上匠心獨運,多種多樣,不拘一格,還表現在善於將集中概括與精確描摹相結合,以外形反映內心本質等手法來塑造人物,深刻揭示人性的善惡,還善於以精細入微、生動逼真的環境描寫再現時代風貌。巴爾紮克是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
人間喜劇
巴爾紮克作品集。共包括巴爾紮克從1829年到1848年陸續創作的91部小說。全書分為三部分:《風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風俗研究》的內容最為豐富,包括《私人生活場景》《外省生活場景》《巴黎生活場景》《政治生活場景》《軍隊生活場景》和《鄉村生活場景》六個門類。其中的名篇有《高老頭》《歐也妮·葛朗台》《幽穀百合》《幻滅》《貝姨》《邦斯舅舅》《驢皮記》《交際花盛衰記》等。《人間喜劇》的藝術成就一方麵在於巴爾紮克塑造了很多豐富生動的藝術形象,有的已經成為世界文學史上的典型性格,如葛朗台的吝嗇,高老頭的父愛等。另外,作者創造性地使用了“人物再現法”貫穿於不同的作品,使之有整體感。這部作品以龐大的體係,豐富的內容,客觀批判的態度,深刻反映出當時法國社會封建貴族的沒落衰亡和資產階級的罪惡發跡史,被稱為“社會百科全書”。
大仲馬
法國19世紀積極浪漫主義作家。他出生於巴黎附近一個縣城,父親是法國大革命中的一位將軍。他隻上過幾年小學,靠自學成才。由於父親有黑人血統,他飽嚐種族歧視之苦,也形成了反對不平、追求正義的叛逆性格。大仲馬一生著述豐富,主要以小說和劇作著稱。他的浪漫主義戲劇《亨利第三及其宮廷》比雨果的《歐那尼》問世還早一年,完全破除了古典主義的“三一律”。他的小說多達百部,大都以真實的曆史作背景,以主人公的奇遇為內容,情節曲折生動,出人意料,堪稱曆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急劇發展的故事情節,緊張的打鬥動作,清晰明朗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語言,靈活機智的對話等構成了大仲馬小說的特色。最著名的足《三個火槍手》(舊譯《三劍害》)和《基督山伯爵》。他被別林斯基稱為“一名天才的小說家”。
雨果
法國作家。出生在法國東部的貝藏鬆,幼年時曾隨父親行軍到意大利等地,11歲時隨母親返回巴黎。他熱情支持法國大革命,在法國複辟王朝時期被迫流亡19年。1827年發表詩劇《克倫威爾》,在序言中提出浪漫主義的文學,主張美醜對比等原則,從此成為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1830年劇本《歐那尼》上演成功,標誌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他的小說主要有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麵人》和《九三年》等,還著有《新頌歌集》《東方吟》《秋葉集》《心聲集》《凶年集》《懲罰集》等,劇本還有曆史劇《城堡裏的公爵》《逍遙王》《昂傑羅》等。這些作品的基本主題是歌頌真善美,鞭撻黑暗、醜惡和殘暴,充滿豐富的想像力和巧妙的音樂性,具有優雅精美、雄偉樸實的藝術風格。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他長達60年的創作生涯,反映了19世紀法國重大曆史進程和文學進程。
巴黎聖母院
雨果的長篇曆史小說,發表於1831年。故事發生在15世紀,巴黎聖母院的副主教弗洛羅認為情欲是罪惡,但當他看到美麗的波希米亞女郎愛斯梅拉達時,長期被禁欲主義所壓抑的情欲蠢蠢欲動,並不擇手段想占有她。在情欲的支配下,他竟派養子喀西莫多去劫持少女。喀西莫多是教堂敲鍾人,相貌奇醜,他也深愛著愛斯梅拉達。當他看到弗洛羅求愛不成就想陷害愛斯梅拉達時,將主教推下了高塔。最後,人們在絞刑架下發現了喀西莫多和愛斯梅拉達緊緊抱在一起的屍體。小說反映了作家對封建統治的憎恨和對受壓迫人民的同情,充分揭示了封建教會和王權的殘暴本質,情節緊張,變幻莫測,戲劇性很強,充分利用了美醜、善惡的對比,具有濃鬱的浪漫主義色彩。
悲慘世界
雨果最著名的長篇小說之一,發表於1862年。小說的創作曆時20年,基本情節是作品主人公冉阿讓的悲慘生活。他原是個貧農出身的工人,因為給快要餓死的家人偷了一塊麵包,被判刑,度過了19年牢獄生活。刑滿後,受仁慈的主教感化,化名馬德蘭,重新做人,成了成功的企業家並被推選為市長。但因為暴露身份而再度被捕。為了救女工芳汀的女兒,逃到巴黎,但一直不斷遭到警探的追緝。小說通過幾個小人物的命運,深刻揭示了“貧窮使男子潦倒,饑餓使婦女墮落,黑暗使兒童羸弱”的社會本質,實際上反映了整個19世紀前半期法國的社會政治生活。但他又把一切問題看作道德問題,體現了作家的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思想,想把仁慈、博愛作為改造社會的良方。小說內容豐富,具有史詩般的風格。
愛默生
美國散文家、演說家、詩人。他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曾就讀於哈佛大學,在校期間,他閱讀了大量英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作品,豐富了思想,開闊了視野。畢業後曾擔任基督教惟一的神教派牧師,井開始布道。1832年以後,愛默生到歐洲各國遊曆,結識了浪漫主義先驅華茲華斯和柯勒律治,接受了他們的先驗論思想,對他思想體係的形成具有很大影響。1837年,他在美國大學生聯誼會上發表了《論美國學者》的演講,宣布美國文學已脫離英國文學而獨立,同時強調人的價值,被譽為美國精神領域的“獨立宣言”。愛默生集散文作家、思想家、詩人於一身,他的詩歌、散文獨具特色,注重思想內容而沒有過分注重詞藻的華麗,行文猶如格言,哲理深入淺出,說服力強,被稱為“愛默生風格”。
喬治·桑
法國女小說家。生於巴黎,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18歲時嫁給杜德望男爵,但她對婚姻並不滿意,1831年到巴黎,開始獨立生活,從事文學創作。她的小說創作大致可分四階段:早期作品稱為激情小說,代表作有《安蒂亞娜》《華倫蒂娜》等,描寫愛情上不幸的女性不懈地追求獨立與自由,充滿了青春的熱情與反抗的意誌。第二階段作品是空想社會主義小說,代表作有《木工小史》《康素愛蘿》等,提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婦女的命運問題,攻擊資本主義的財產製度和婚姻製度,進而提出空想社會主義的理想。第三階段作品為田園小說,代表作有《魔沼》《棄兒弗朗索瓦》等,以抒情見長,善於描繪綺麗的自然風光,渲染農村的靜謐氣氛,具有濃鬱的浪漫色彩。第四階段作品為傳奇小說,代表作為《金色樹林的美男子》。喬治·桑是最早反映工人和農民生活的歐洲作家之一。
安徒生
丹麥童話作家。出身於一個貧窮的鞋匠家庭,幼年喪父,從小在店鋪中當學徒,沒有受過正規教育。1829年進入哥本哈根大學學習,同時堅持文學創作。安徒生的創作包括童話、戲劇、遊記散文、小說等多種體裁,但為他贏得世界性聲譽的主要是他的童話故事。1835年,發表了第一部童話集《講給孩子們聽的故事》,此後幾乎每年發表一部集子,共寫了168篇童話和故事,被譯成80多種語言。安徒生的童話故事大多帶有一定自傳性,表現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和窮苦人的悲慘生活,如《賣火柴的小女孩》、《醜小鴨》、《夜鶯》等;有的則嘲笑、諷刺上層貴族的愚蠢無知,如《皇帝的新衣》《園丁和主人》等;有的則表現了對理性的看法,如《白雪公主》等。
勃朗寧夫人
英國詩人。她出身於富裕家庭,15歲時從馬上摔跌下來,傷了脊椎骨,長期臥床。靜養期間博覽群書,醉心於詩歌創作。她是一個很有天賦的女性,能閱讀希臘文原版的荷馬史詩和希伯來語的《聖經》,13歲時就出版了第一部詩集,1838年以詩集《天使及其他詩歌》成名。同時,她對當時的社會問題也給予了很大關注,1844年發表的短詩《孩子們的哭聲》,憤怒抗議資本家對兒童的摧殘和剝削。1846年,她不顧父親的反對,和詩人羅伯特·勃朗寧私奔,並出走意大利,在佛羅倫薩居住了15年。她寫給丈夫的愛情詩集《葡萄牙十四行詩集》,詩句精練,才華橫溢,被認為是莎士比亞以來最優美的十四行詩。
愛倫·坡
美國詩人、小說家、批評家。出生在波士頓一個江湖藝人的家庭,父母早喪,被愛倫夫婦收養。在英國受小學教育,後進入弗吉尼亞大學肆業一年。曾參加美國陸軍,被選送至西點軍校。一年後,被軍校開除,從此開始專業寫作生活。1847年妻子病故後精神日益失常。愛倫·坡的詩多寫憂鬱的情調,形象古怪奇特,主要詩集有《帖木兒》《詩集》等。他的小說大致可分為推理小說和恐怖小說兩類,所寫的故事大多發生在奇特的地方,刻意渲染恐怖神秘、朦朧淒惻的氛圍,前者有《血色死亡的麵具》《黑貓》《厄舍古廈的倒塌》等,後者包括《莫格街謀殺案》、《莉蓋亞》等。他的創作在死後才日益受到重視,被認為是推理小說的鼻祖。另外,他作品中的神秘恐怖等特點對現代派作家也有一定的啟發。
果戈理
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和奠基人。他出生在大地主家庭,從小受到藝術熏陶,尤其喜愛烏克蘭的民謠、傳說和民間戲劇。父親早逝後,到彼得堡謀生,做過小公務員,並結識了普希金等人。果戈理的一生創作甚豐:小說集《狄康卡近鄉夜話》、長篇小說《死魂靈》、短篇小說集《彼得堡故事集》等,諷刺了貴族地主階級,表達了對小人物悲慘生活的人道主義同情,形成了“含汨的微笑”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諷刺喜劇也有很高成就,著名的《欽差大臣》尖銳諷刺了俄國官僚社會的醜惡本質,對俄國戲劇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果戈理是俄國“自然派”文學的創始者,他的創作和普希金的創作相配合,共同奠定了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被譽為俄國文學史上的“雙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