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林斯基
俄國文學批評家、哲學家和政論家。1829年他在莫斯科大學學習語文,組織進步學生成立文學團體,後被校方開除。1833年開始為《望遠鏡》雜誌撰稿,開始文學評論活動。別林斯基是俄國現實主義美學和文藝批評的奠基人,他創作豐富,對當時俄國文化藝術幾乎所有領域中一切新現象都作出了反應。主要著作《亞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共11章,以對普希金創作的精辟分析為中心,係統論述了俄國文學從羅蒙諾索夫到普希金的發展過程,確認了普希金在俄國文學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1846年俄國文學一瞥》和《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等,論述以果戈理為代表的俄國自然派的形成過程,從理論上肯定並推動了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方向。他的文學批評把敏銳的洞察力和精確的藝術分析,政治激情和哲理思考融為一體,在俄國和世界文學批評史上有重要地位。
狄更斯
英國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家。他出生於海軍小職員家庭,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做過學徒、記者等。他隻上過幾年學,全靠刻苦自學和艱辛勞動成為知名作家。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等。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小說《艱難時世》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雙城記》。其他重要作品還有《奧列佛·特維斯特》(又譯《霧都孤兒》)、《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和《遠大前程》等等。他生活在英國由半封建社會向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宣揚以“仁愛”為核心的人道主義。藝術上以妙趣橫生的幽默、細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現實主義描寫與浪漫主義氣氛的有機結合而著稱。
謝甫琴科
烏克蘭思想家、詩人和畫家。出生於農奴家庭,24歲時在著名畫家勃柳洛夫幫助下成為自由人,進入美術學院學習並開始詩歌創作。早期詩歌采用烏克蘭民歌形式,富有浪漫色彩,發表有詩集《科布紮歌手》、長詩《卡泰林娜》、長篇抒情史詩《海達馬克》等。畢業後確立了革命民主主義信念,創作了很多反對沙皇統治、號召人民起來進行反抗的現實主義詩篇,如政治諷刺詩《夢境》,長詩《高加索》《遺囑》等。不久被沙皇當局逮捕流放,流放期間創作了《音樂家》《藝術家》等自傳體小說。獲釋後,創作了《命運》《光榮》等政治性很強的詩歌,號召反抗沙皇暴政和農奴製度。謝甫琴科的詩歌創作對烏克蘭文學產生了很大影響,被視為烏克蘭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和烏克蘭語言文學的創建者。
鮑狄埃
法國巴黎公社詩人。他出生在巴黎,由於家境貧困,13歲就輟學在父親的木箱店當學徒。但他從小熱愛詩歌,14歲就出版了第一部詩集《年輕的女詩神》,歌頌了勞苦大眾的革命鬥爭。在之後的1830年巴黎工人武裝起義、普法戰爭等曆次革命鬥爭中,鮑狄埃不但以詩歌熱情地讚揚起義的英雄們,而且參加到實際的鬥爭中去。1871年巴黎公社起義中,他被選為公社委員,創作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戰歌《國際歌》。巴黎公社失敗後,他在艱苦的流亡生活中,創作了長詩《美國工人告法國工人》。他的詩歌熱情豪邁,充分表現了無產階級的革命氣概,被列寧稱為“最偉大的用詩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
勃朗特姐妹
指英國19世紀的女小說家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1816-1855)、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1818-1848)和安妮·勃朗特(Anne Bront,1820-1849)三姐妹。她們出生在約克郡一個鄉村牧師的家庭,生活貧困,都上過生活條件惡劣的寄宿學校,均因肺結核早逝。夏洛蒂的代表作是《簡·愛》,帶有自傳性質,寫一個出身貧苦的家庭女教師簡·愛,她單純、倔強,勇於捍衛自己獨立的人格,在平等基礎上發展和羅切斯特的愛情。小說被後來的女性主義批評者看作是女性小說開始崛起的標誌。艾米莉的代表作《呼嘯山莊》近年來聲譽日盛,主人公是棄兒希斯克利夫。他與主人女兒凱瑟琳產生了愛情,但受阻分開,後來他設計報了仇。全書貫穿著一種強烈的反叛精神,結構巧妙,語言質樸有力。安妮的《艾格妮絲·格雷》和兩個姐姐的代表作同年發表。勃朗特姐妹以其傑出的文學才華,在19世紀的英國小說史上形成了一座高峰,被稱為“勃朗特峭壁”。
屠格涅夫
俄國作家。他出生在奧廖爾省一個貴族家庭,但自幼厭惡農奴製度。曾先後在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就讀,畢業後到柏林進修,回國後和別林斯基成為至交。從1847年起為《現代人》雜誌撰稿,出於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的立場反對農奴製。60年代後長期居住巴黎等地。他在大學時代就開始創作,1847-1852年陸續寫成的特寫集《獵人筆記》是其成名作,主要表現農奴製下農民和地主的關係,在日常的平淡生活中表現出濃鬱的詩意。他的主要作品有戲劇《貴族長的早餐》、《村居一月》,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阿霞》《初戀》《處女地》等。屠格涅夫善於敏銳地把握時代特點,迅速反映俄國現實,對俄國文學中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也為俄羅斯語言規範化做出了貢獻。
惠特曼
美國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他出身農家,曾做過教師、編輯。1838年惠特曼主編《長島人》,傳播民主思想,與此同時開始詩歌創作,1855年出版《草葉集》,收詩383首。以“草葉”命名詩集體現了詩人的民主思想,因為它賦予最普通的遭人踐踏的小東西以崇高的地位與尊嚴。草葉也是包括詩人在內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美國“新人”形象,它象征獨特的美國精神和性格。其中著名的詩歌有《船長啊,我的船長!》《自己之歌》等。這部詩集的自由體,豪邁奔放而又不失其音樂美感,在英語詩歌中獨樹一幟,從根本上動搖了傳統格律詩幾世紀以來的壟斷地位,開了英詩自由體在20世紀迅猛發展的先河,並對中國五四運動以後的新詩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
福樓拜
法國現實主義小說家。他出生在盧昂的醫生家庭,幼年在醫院裏度過。1840年赴巴黎學習法律,後因病輟學。1846年開始,在盧昂附近的克羅瓦賽別墅定居,過著簡單的生活,直至去世。福樓拜的主要作品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聖安東的誘惑》和《簡單的心》等。基本主題是對資產階級的揭露,他主張藝術應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同時作家要努力隱去個人的喜好,持“客觀而無動於衷”的態度。在對人物的塑造和描寫上,他十分注重遣詞用句,形成了精雕細刻的藝術風格。他的主張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影響和啟迪了後來的作家,被推為現代小說的先行者。他最著名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描寫外省一個富裕農民的女兒愛瑪,因不滿於婚後平庸的生活而釀成的悲劇,成為當時一部“新的藝術法典”。
陀思妥耶夫斯基
俄國作家。出生於小貴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鄉間度過。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1849年因參加反農奴製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此期間發表有長篇小說《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和中篇《地下室手記》等名著,為俄國文學留下一筆寶貴的遺產。他的創作很有特色,擅長通過人物病態心理的分析和人物意識的表述米塑造人物;他善於運用象征、夢幻、夢境、意識流等藝術手法,使他的作品具有緊張壓抑,情節發展急促,懸念迭起,震撼人心的力量。他作品的開創性意義和他人難以企及的成就已為舉世公認,現代派作家更將他奉為宗師。
罪與罰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高峰之作,1866年發表,給作家帶來世界聲譽。作品描寫19世紀60年代彼得堡的世俗生活。文官馬爾梅拉多夫被裁員,女兒索尼亞被逼為娼。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因家庭貧困而輟學,麵對社會的不公和貧富懸殊,他認為,曆史是由超人創造的,他們通過流血建立的秩序是常人必須遵守的。他決定改造社會,為民除害,以證明自己是超人,結果他殺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婆子和她的妹妹後,卻陷入極度的痛苦中,最後,他在篤信上帝的索尼亞的勸解下投案自首,在獄中皈依宗教,以懺悔的心情接受苦難,獲得精神上的新生。作者揭露了俄國社會的不公和小市民的不幸遭遇,以高超的藝術手法刻畫了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和精神痛苦,但無法指出一條正確的道路。
卡拉馬佐夫兄弟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總結性作品。構思於19世紀50年代,發表於1879-1880年。小說描寫了舊俄外省地主卡拉馬佐夫一家父子、兄弟之間因金錢和情欲引起的衝突和悲劇。老卡拉馬佐夫依靠不正當的手段發了家,性情暴戾,極端好色,貪婪陰險。兒子們長大後都憎惡這個父親,並為了爭奪財產和女人而明爭暗鬥,隻有小兒子阿遼沙純潔善良,謙恭溫和,不參與家庭紛爭,並在父兄之間起著抑惡揚善的調節作用,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但有些蒼白,最終也沒能阻止悲劇的發生。小說通過這個家庭的分崩離析,實際上表現了19世紀下半葉俄國社會在資本主義和金錢勢力的衝擊下的社會悲劇的縮影。卡拉馬佐夫一家的卑鄙無恥、自私自利、野蠻橫暴、腐化墮落等性格中的共同性因素在文學史上被稱為“卡拉馬佐夫性格”。
裴多菲
匈牙利革命詩人。他出生在平民家庭,少年時代曾度過一段流浪生活,熟悉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做過演員,當過兵。他的一生是和匈牙利人民抗擊外國侵略者、爭取政治自由的鬥爭聯係在一起的。他從1842年開始發表作品,早期詩作采用民歌體,歌頌勞動人民。後期在革命鬥爭的間隙寫了大量的抒情詩,如《民族之歌》《我的歌》《一個念頭在煩惱著我》和《自由與愛情》等,另外還有《農村的大錘》《雅諾什勇士》(一譯《勇敢的約翰》)和《使徒》等8首長篇敘事詩,塑造了一批英雄,形象地表現了匈牙利人民爭取自由的鬥爭精神,具有充沛的浪漫主義激情和愛國熱情,具有極大的鼓舞力量。1849年7月在反抗俄奧聯軍的戰爭中不幸犧牲。
奧斯特洛夫斯基
俄國劇作家。出生於莫斯科一個商人家庭,在莫斯科大學法學係肄業。後在莫斯科法院工作8年,為後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同時開始寫作。奧斯特洛夫斯基一共寫了50多部劇本,是俄國最多產的劇作家之一。代表作有《自家人奸算帳》《大雷雨》《艱苦的日子》《沒有陪嫁的女人》等,他的劇作生活氣息濃厚,往往大膽諷刺暴露現實中的弊病,靈活運用民間和各階層的語言,對白幽默,善於安排戲劇場麵,情節緊張動人。另外,奧斯特洛夫斯基在俄國大力傳播塞萬提斯、莎士比亞等人的名作,並培養了一批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他為俄羅斯民族戲劇奠定了基石,對契訶夫等人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小仲馬
法國作家。著名作家大仲馬與一個裁縫女工的私生子,這種身份使他童年時代受盡譏笑,成年後決心通過文學改變社會道德。1848年發表小說《茶花女》,隨後他本人把它改編成戲劇,一舉成名。作品通過出身貧困的名妓瑪格麗特和稅務官之子阿芒的愛情悲劇,揭露了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塑造了一個不甘墮落、心地善良的茶花女形象,忠實地再現了七月王朝時期的社會現實。是法國戲劇由浪漫主義向現實主義演變時期的優秀作品。其他的戲劇作品還有描寫交際花的世態喜劇《半上流社會》、譴責富人始亂終棄的《私生子》、鼓勵失是少女走上正道的《奧布雷夫人的見解》等。小仲馬注重戲劇的道德效果,足法國現實主義戲劇的創始人,使戲劇擺脫了純粹的幻想和激情,其創作實踐和主張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車爾尼雪夫斯基
俄國革命家、哲學家、作家和批評家。他出生於一個神父家庭,1846年進入彼得堡大學語文曆史係研究哲學、曆史、經濟學和文學。大學畢業後在中學教語文。1853年後,到彼得堡為《祖國紀事》和《現代人》雜誌撰稿。1855年發表著名的學位論文《藝術對現實的審美關係》,提出了“美是生活”。之後他接編《現代人》雜誌,使它成了傳播革命思想的強大陣地。他也因此於1862年被沙皇政府逮捕,並判處終身流放。在流放中,他寫出了長篇小說《怎麼辦?》和《序幕》。《怎麼辦?》通過拉赫美托夫集中表現了俄國民主主義革命家的形象,通過薇拉的縫衣工場和她的四次夢境,宣傳了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小說教育了一代青年和許多革命者。
易卜生
挪威戲劇家、詩人。出生在一個小商人家庭,16歲時就開始在一家藥材店當學徒,工作之餘,閱讀了大量莎士比亞、拜倫等人的作品。1850年到首都,結識了文藝界一些思想進步的朋友,並開始詩歌和戲劇創作。這時期在藝術上處於探索期,主要作品有《愛的喜劇》、曆史劇《卡提利那》、詩劇《布蘭德》等。1864-1885年,長期居住在羅馬、慕尼黑等地,創作的代表作有《社會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敵》《青年同盟》等一係列社會問題劇,分別從社會政治問題和婚姻家庭問題入手,觸及婦女解放等當時一些重要的社會問題。晚期作品有《野鴨》《羅斯默莊》《海上夫人》《建築師》等,都著重人物心理發展的分析,具有神秘的象征主義風格。易卜生的創作把19世紀末的歐洲戲劇,從形式主義拉回到現實主義的道路上來。
玩偶之家
易卜生社會問題劇的代表作之一。又譯《娜拉》或《傀儡家庭》。女主人公娜拉為了給丈夫海爾茂治病,偽造父親的簽名向別人借錢。海爾茂發現原委後,擔心因此影響自己的聲譽和地位,對她大發脾氣,甚至要剝奪她教育孩子的權力。當債主受到感化主動退回借據時,他馬上又對妻子做出一副笑臉。但娜拉已經覺醒,意識到丈夫的自私和夫妻間的不平等,自己隻不過是丈夫的一個玩偶,憤而出走。劇作通過娜拉覺醒的過程,深刻揭露了資產階級社會的法律、宗教、道德、婚姻等的虛偽和不合理,提出了婦女解放的問題。雖然沒有作出明確的回答,但娜拉出走的舉動在當時婦女解放運動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藝術上,劇本緊緊圍繞“偽造簽名”展開,矛盾衝突緊張集中,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列夫·托爾斯泰
19世紀俄國的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做改革農奴製的嚐試。1851-1855年的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麵打下基礎。退伍後開始文學創作,成名作是自傳體小說《童年》《少年》,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持批判態度,主張“道德自我修養”,擅長心理分析。之後多次到歐洲考察,認為俄國應該在小農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中。晚年,他思想發生轉變,創作了《懺悔錄》和中篇小說《伊凡·伊裏奇之死》等多篇小說。托爾斯泰的創作被列寧稱為“反映俄國革命的一麵鏡子”。
戰爭與和平
托爾斯泰長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創作於1863-1869年之間。它以1812年的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1820年的重大曆史事件,著重寫了俄奧聯軍和法軍的幾次重大戰役及國內進行的衛國戰爭。小說以包爾康斯基、別竺豪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個貴族家庭作為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描寫中,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麵,提出了許多社會、哲學和道德問題。小說以貴族為主要人物形象,重點寫了以安德烈·包爾康斯基和彼爾·別竺豪夫為代表的先進貴族艱苦的思想探索,探討了貴族的地位和出路問題。另外,小說還提出了新的曆史觀,讚揚人民群眾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反映了人民戰爭的宏偉規模,具有史詩的藝術風格。
安娜·卡列尼娜
托爾斯泰第二部裏程碑式的長篇小說,寫於1875-1877年。作品由兩條既平行又相互聯係的線索構成:一條是安娜和卡列寧、渥倫斯基之間愛情、家庭和婚姻糾葛;一條是列文和吉提的愛情生活及列文進行的莊園改革。安娜是一個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年輕漂亮,追求個性解放和愛情自由,而她的丈夫是一個性情冷漠的“官僚機器”。一次在車站上,她和年輕軍官渥倫斯基邂逅。後者被她的美貌吸引,拚命追求。最終安娜墮入情網,毅然拋夫別子和渥倫斯基同居。但對兒子的思念和周圍環境的壓力使她陷入痛苦和不安中。在一次和渥倫斯基口角後,她感到再也無法在這虛偽的社會中生活下去,臥軌自殺了。小說揭露了上流社會的醜惡與虛偽,同時也表達了作家複雜的道德探索和思想探索。
複活
托爾斯泰晚期創作的代表作,寫於1899年,是作家長期思想和藝術探索的總結。作品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出席法庭陪審時,發現被誣告殺人並被錯判的妓女正是他十年前誘騙過的農奴少女瑪絲洛娃。他突然良心覺醒,到獄中探望瑪絲洛娃並表示要與她結婚來贖罪,並竭力為她申冤。上訴失敗後,又追隨她到西伯利亞,一路照料。在流放途中,瑪絲洛娃認識了政治犯西蒙鬆,後者高尚的感情喚回了她純潔的天性,她寬恕了聶赫留朵夫。而聶赫留朵夫目睹了人間的種種不幸和罪惡後,也從《聖經》中找到了解脫,在精神上得到了複活。小說一方麵充滿了批判的激情,暴露了沙皇專製製度的黑暗;另一方麵又宣揚“不以暴力抗惡”和“道德上的自我修養”等,表現了作者世界觀中的矛盾性。
馬克·吐溫
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短篇小說大師。原名塞謬爾·朗荷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在英語裏是水手的術語,意思是水深12英尺,表示船隻可以安全通過。他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一個貧窮的鄉村律師家庭,從小出外學徒,當過排字工人、水手等。他經曆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競選州長》《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與華納合寫)、《湯姆·索亞曆險記》《哈克貝利·費恩曆險記》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19世紀80年代發表了曆史題材的小說《王子與貧兒》和《在亞瑟王朝廷裏的康涅狄克州美國人》,以及揭露種族歧視的《傻瓜威爾遜》。19世紀末發表的作品如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神秘的陌生人》等,絕望神秘情緒有所增長。
都德
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一個破落的商人家庭,曾在小學裏任監學。17歲到巴黎,開始文藝創作。1866年以短篇小說集《磨坊書簡》成名,作者以故鄉普羅旺斯的生活為題材,流露了深深的鄉土之戀。之後,又發表了自傳性小說《小東西》。1870年普法戰爭時,他應征入伍,後來曾以戰爭生活為題材創作了不少愛國土義的短篇。他一生共寫了13部長篇小說、1個劇本和4部短篇小說集。長篇中較著名的除《小東西》外,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和揭露資產階級生活的《小弟弗羅蒙與長兄黎斯雷》。他的創作傾向於對資本主義現實進行批判,但由於視野不寬,造成批判力度不深的結果。他往往以自己熟悉的小人物為描寫對象,善於從生活中挖掘有獨特意味的東西,風格平易幽默。因此,他的作品往往帶有一種柔和的詩意和動人的魅力。
左拉
法國自然主義作家。出生在巴黎,幼年喪父,依靠獎學金讀完了中學。1862年進入阿謝特書局打工,同時開始發表作品。左拉的創作和世界觀充滿矛盾:一方麵對現存的製度進行毀滅性的批判,一方麵又對資本主義社會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他的創作從理論到實踐都有其特色。早期作品中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長篇小說《克洛德的懺悔》、《一個女人的遺誌》等,脫不開對浪漫主義作家的模仿,也顯示了他對社會題材的濃厚興趣和民主主義傾向。後來,他對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逐漸產生濃厚興趣。在泰納的環境決定論和克羅德·貝爾納的遺傳學說的影響下,形成了他的自然主義理論,在長篇小說《黛萊絲·拉甘》序言、《實驗小說》《戲劇中的自然主義》《自然主義小說家》等文章中有比較詳細的闡述:主張以科學實驗方法寫作,對人物進行生理學和解剖學的分析;作家在寫作時應無動於衷地記錄現實生活中的事實,不必攙雜主觀感情。但在左拉身上,自然主義、現實主義兩種傾向兼而有之。他受巴爾紮克《人間喜劇》的啟示,曆時25年創作了一部由20部長篇小說構成的巨著《盧貢-馬卡爾家族》,反映了法國第二帝國時代社會各方麵情況。其中的《小酒店》《娜娜》《金錢》《婦女樂園》都十分著名。他還寫有長篇小說《黛萊絲·拉甘》《瑪德萊娜·菲拉》,三部曲《三城市》:《盧爾德》《羅馬》《巴黎》,以及《四福音書》中的前三部:《繁殖》《勞動》《真理》,劇本《拉布丹家的繼承人》《愛的一頁》《狂風》等。1902年9月29日,左拉因煤氣中毒而逝世。左拉的創作相當真實地再現了19世紀後半期法國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過渡的社會場景,他的小說及自然主義理論深深影響了此後數十年間的法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