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十九世紀歐美文學(3 / 3)

哈代

英國小說家、詩人。他出生在英國西南部一個小鎮,父親是石匠。他自幼在鄉村長大,上學時才離開家鄉。1862年到倫敦學習建築,同時從事文學、哲學等的研究。1867年回到家鄉做了幾年建築師後,致力於文學創作。他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綠陰下》《遠離塵囂》《還鄉》《德伯家的苔絲》《無名的裘德》和《卡斯特橋市長》等,這些作品反映了英國農村資本主義發展後引起的社會經濟、政治和道德風俗等方麵的變化和破產農民的悲慘命運,揭示了“維多利亞盛世”幃幕掩蓋下的英國社會的深刻危機。哈代晚年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詩歌創作上,共寫了918首詩,有《時光的笑柄》《即事諷刺詩集》《幻象的瞬間》《人生小景》《冬話》等詩集,內容多是日常經驗,探討悲喜互糅的人生,詩節多變化的試驗,寫得巧妙而含義雋永,對現代主義詩歌有重要影響。他晚年創作的以歐洲聯軍對拿破侖的戰爭為題材的史詩劇《列王》可以視為他創作的一個藝術性總結。此外還有《威塞克斯故事集》《一群貴婦人》《人生的小諷刺》和《一個改變了的人》等中短篇故事集。

德伯家的苔絲

哈代長篇小說的代表作,發表於1891年。女主人公苔絲是一個家境貧苦的農村少女,她勤勞善良,純潔美麗。在地主莊園幫工時,被少爺亞雷侮辱,產下子。孩子病死後,她又到一家牛奶場當女工,和教師的兒子克萊相愛。新婚之夜,她向丈夫坦白了往事,二人分居。克萊遠走巴西,杳無音信。她為了家庭,在絕望中和亞雷同居。克萊突然歸來後,她悔恨交集之下殺死亞雷,自己也被判絞刑。這部小說生動展示了英國農村經濟解體以及個體農民走向貧困和破產的痛苦過程。其中,苔絲的形象豐滿感人,她堅強、勤勞而富有反抗性,小說的副標題“一個純潔的女人”,鮮明地表達了作者對苔絲的人道主義同情,認為她是社會的犧牲品,同時大膽地對資產階級的法律和道德進行挑戰。

詹姆斯

美國作家。出生在紐約知識分子的家庭,自幼向往歐洲文明並常常來往於歐美之間。1875年起定居倫敦。他幼年在家庭教師的指導下學習,1862年起在哈佛法學院求學,1864年起開始文學創作。他的主要作品是小說,代表作有長篇小說《一個美國人》《貴婦人的畫像》《波士頓人》《卡薩西瑪公主》《波音敦的珍藏品》《梅西所知道的》《未成熟的少年時代》《鴿翼》三部曲、《專使》和《金碗》等。這些作品常寫美國人和歐洲人交往中的問題,讚賞優美而淳厚的品德,把個人品質高高置於物質利益甚至文化教養之上。擅長描寫上層資產階級的麵貌,風格高雅細致。中短篇小說有《黛西·密勒》《叢林猛獸》等。他還寫過很多評論文章,收在《法國詩人和小說家》《一組不完整的畫像》《觀感與評論》等文集中。詹姆斯的創作開創了西方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他的文藝評論也很有價值。

霍桑

美國小說家,他出生於馬薩諸塞州薩勒姆鎮一個沒落世家。1825年畢業於博多因學院,之後開始從事寫作。曾兩度在海關任職,1857年後僑居意大利,1860年回國專事創作。其代表作是以殖民時期新英格蘭生活為背景的長篇小說《紅字》,通過一個受不合理婚姻束縛的少婦海絲特·白蘭因犯“通奸”罪被監禁、示眾和長期隔離的故事,暴露了政教合一體製統治下殖民地社會的冷酷虛偽,探討了有關罪惡和人性的道德、哲理問題。其他著名作品,有描寫祖先謀財害命,其罪孽殃及子孫的長篇小說《帶有七個尖角樓的房子》,討論善惡問題的長篇小說《玉石雕像》,揭示人人都有隱秘罪惡 的短篇小說《教長的黑紗》等。他擅長揭示人物內心衝突和心理描寫,充滿豐富想象,慣用象征手法,且潛心挖掘陷藏在事物後的深層意義,但往往帶有濃厚的宗教氣氛和神秘色彩。他稱自己的作品是人的“心理羅曼史”。

莫泊桑

法國作家。他出生在諾曼底破落貴族家庭,母親頗有文學修養,對他影響很大。後到巴黎讀法學,曾參加普法戰爭,退伍後,在福樓拜指導下開始創作。1880年,因中篇小說《羊脂球》而一舉成名。小說以普法戰爭為背景,描寫一個妓女為解救同行的法國旅客而受到普魯士軍官的侮辱,譴責了體麵的上層人物的自私和虛偽。之後,發表了《項鏈》《菲菲小姐》和《我的叔叔於勒》等300多篇短篇小說。他的小說側重描摹人情世態,構思布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和故事結尾都有獨到之處,因而獲得了短篇小說巨匠的美稱。另外,他以《一生》和《俊友》(一澤《漂亮朋友》)為代表的長篇小說也有較高成就,後者通過出身低微的杜洛瓦向上爬的曆史,成功塑造了一個冒險家的形象,揭示了當時政界和新聞界的某些黑幕。

王爾德

愛爾蘭作家、詩人。出生在都柏林,父親是著名醫生和愛爾蘭科學院主席,母親是女詩人。他1871年進入都柏林三一學院,1874年開始在牛津大學麥格達倫學院學習,受到新黑格爾派哲學等的影響,成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早期作品有詩歌和童話,如童話故事《快樂王子》等。189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道林·格雷的畫像》的序言中,係統地表達了他的唯美主義美學觀點,提出藝術是一種撒謊,藝術家不應有傾向性和道德感等,這部作品也成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作。1891-1895年創作了《溫德梅爾夫人的扇子》(一譯《少奶奶的扇子》)、《無足輕重的女人》《理想丈夫》和《認真的重要》等諷刺喜劇和獨幕劇《莎樂美》。王爾德作為唯美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是19世紀80年代美學運動的主力和頹廢主義的先驅。

柯南道爾

英國小說家。他出生於愛丁堡,做過醫生。因在一係列偵探小說中塑造了私人偵探福爾摩斯的形象而聞名。自1887年出版第一部《血字的研究》起,共創作了68篇福爾摩斯探案的故事,收錄在《福爾摩斯的冒險》(1891-1892)、《福爾摩斯回憶錄》(1892-1893)等集子中。這些小說結構嚴謹,情節曲折,主人公福爾摩斯更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清瘦獨特的外貌,個性化的知識結構,極強的邏輯推理能力,敏捷的反應,深入虎穴的冒險精神,都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另外,柯南道爾在小說中,還把犯罪與政治製度和道德觀念聯係起來,從多個側麵反映了英國社會中存在的問題,同時還融入眾多的科學知識,提高了偵探小說的趣味性、知識性和社會性。

契訶夫

俄國作家、戲劇家。他生於塔甘羅格市小商人家庭,童年生活困苦。1879年考入莫斯科大學醫學係,學習之餘開始創作。19世紀80年代中葉前,他寫下大量詼諧幽默的小說,如寫大官僚飛揚跋扈和小人物的卑微可憐的《一個官員的死》,寫見風使舵的小市民奴性心理的《變色龍》等。80年代後半期,創作進入成熟階段,寫出了《萬卡》《苦惱》《套中人》等傑出的短篇小說,對於下層人民的窮苦悲哀寄予深切同情,諷刺了沙皇專製的衛道士。1890年他到庫頁島考察苦役犯和當地居民的生活狀況,進一步加深了他對俄國專製製度的認識。此後不久寫出震撼人心的中篇小說《第六病室》,揭露“薩哈林島地獄”的真相。90年代,他在小說創作的同時開始戲劇創作,共寫了5部多幕劇,最著名的是《櫻桃園》。

歐·亨利

美國短篇小說家。出生於美國北卡羅來納州格林斯波羅鎮一個醫師家庭。當過藥房學徒、牧牛人、新聞記者、銀行出納員等,當銀行出納員時,因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為避免審訊,離家流亡中美的洪都拉斯。後被捕入獄,在監獄醫務室任藥劑師,這段生活為他以後的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1901年提前獲釋後,遷居紐約,專門從事寫作。歐·亨利善於描寫美國社會尤其是紐約百姓辛酸又充滿溫情的生活,形成了“含淚的微笑”的風格。他的作品構思新穎,語言詼諧,結局常常出人意外,富於生活情趣,被譽為“美國生活的幽默百科全書”。他的代表作有《愛的犧牲》《警察與讚美詩》《帶家具出租的房間》《麥琪的禮物》《最後一片藤葉》等。

傑克·倫敦

美國作家。他出生於加利福尼亞州的舊金山,家庭貧困,從小以出賣勞力為生。1896年考入加利福尼亞大學,後來輟學。阿拉斯加淘金是傑克·倫敦一生最有價值的經曆,他開始以此為題材進行創作並獲得成功。早期作品有描寫淘金者生活的短篇小說集《北方故事》和揭露利己主義殘忍性的長篇小說《海狼》等。這些作品表現了勞動者的悲慘生活,同時也體現了作者的進化論思想和尼采超人哲學的影響。自傳體長篇小說《馬丁·伊登》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描寫一個出身低微的作家成名後理想幻滅而自殺的故事,批判了資產階級的自私、虛偽和庸俗。後期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在甲板天篷下》《一塊排骨》等,但他日益脫離社會生活,追求個人享受。1916年他在精神極度空虛中服毒自殺。

德國浪漫派

德國浪漫派分為早期浪漫派和盛期浪漫派,或稱後期浪漫派。早期浪漫派是歐洲第一個浪漫主義團體,其活動時間自1797年至19世紀初期,施萊格爾兄弟共同提倡並編輯《雅典娜神殿》,以此為中心形成了耶拿浪漫派。他們主要是作為啟蒙運動的對立麵興起的,堅持整體觀念,推崇藝術,他們的浪漫主義理論帶有濃厚的主觀唯心主義和宗教神秘主義色彩。德國浪漫派第二階段大約自1810年至1820年,一般稱為海德堡浪漫派,以荷爾德林為代表。他們比較重視創作和整理“國故”,並以民間文學的整理研究工作作為浪漫主義運動的主要標誌之一。他們對德國中世紀文化遺產的發現和重新審視,改變了近代德國民族文學的導向。另外,荷爾德林、霍夫曼、格林兄弟等人的創作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德國古典文學

指18世紀末19世紀初歌德和席勒共同創造的文學。它是18世紀以來德國文學發展的一個頂峰。古典文學的主要藝術特征是肅穆恬靜,清晰明朗,優雅莊重,和諧完美。它強調藝術的教育功能,認為藝術的最高價值就是培養教育人。德國古典文學不同於法國古典文學,雖都以古希臘文學為楷模,但歌德和席勒對希臘的向往,更主要是麵向未來,是對人類未來的一種帶有“英雄幻想”的憧憬,想通過藝術使人類達到完善與和諧。基於此,歌德發出了“世界文學的時代已經到來”的宣言。這期間,他們的主要作品有歌德的《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和《浮士德》(第一部),席勒的《華倫斯坦》和《威廉·退爾》等。

湖畔派

英國最早的一個浪漫主義詩歌團體,出現在18世紀末,以華茲華斯、柯勒律治和騷塞為代表。因他們曾在英國西北部的湖區隱居而得名。他們對資本主義文明及人與人之間的現金交易關係極為反感,向往中古時期的封建社會。他們的詩作或謳歌宗法式的農村生活和自然風景,或描寫奇異神秘的故事和異國風光,一般都是遠離社會鬥爭的題材。他們常常通過緬懷中古時代的“純樸”來否定醜惡的城市文明。華茲華斯是“湖畔派”詩人中成就最高的,1798年他和柯勒律治合著的《抒情歌謠集》出版。當《抒情歌謠集》兩年後再版時,華茲華斯為詩集寫了一篇序言,提出詩是“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強調用民間語言寫田園生活,寫詩人的真實感受。這後來成了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書。

西歐派

19世紀40至50年代俄國農奴製度衰落、資本主義製度發展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1841年左右形成於莫斯科,主張俄國走西歐的資本主義道路。其成員具有自由主義傾向。主要代表人物有格拉諾夫斯基、恰達耶夫、屠格涅夫、鮑特金等,另外,岡察洛夫、涅克拉索夫等人在思想上也接近西歐派。《祖國紀事》《現代人》和《俄國導報》等是西歐派的核心雜誌。這一派成員比較複雜,他們抨擊君主專政政體,但隻願通過普及教育和科學等手段進行改革,完全排斥革命。在文學方麵維護現實主義原則和果戈理的創作,成為自然派的主力,在當時有一定進步意義。

它也是一種程式文學。由於破案大多采取推理方式,故又稱推理小說。偵探小說從19世紀中期開始發展。美國作家愛倫·坡被認為是西方偵探小說的鼻祖,代表作是《莫格街謀殺案》等。在英國,作家柯南道爾的《血字的研究》等一係列小說,塑造了福爾摩斯這一神探形象,同時也促進了偵探小說的勃興。20世紀20年代末期,美國出現了一種“反傳統偵探小說”的偵探小說,這類小說描寫艱苦的環境和打鬥場麵,在敘述故事和人物刻畫上,與傳統偵探小說不同。代表作家有哈美特等,代表作是哈美特的《血腥的收獲》。

自然主義

文學藝術中的一種傾向。作為創作方法,它著重對現實生活的表麵現象作記錄式的寫照,並企圖以自然規律特別是生物學規律解釋人與人類社會。作為一個文學流派,它興起於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在法國興起,後波及歐洲一些國家,並影響到文化和藝術的許多部門。自然主義的哲學基礎是實證主義哲學,創始人是孔德。法國自然主義運動高潮是在19世紀50至60年代湧起的。代表作是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1858年泰納在《曆史與批評文集》中第一個規定了文學上的自然主義的含義。19世紀60年代下半葉左拉發表了一係列作品,係統地闡述了自然主義的文學觀點和基本特征,即描繪客觀現實生活、實驗的方法等。此後自然主義在歐洲其他國家又掀起高潮。

巴黎公社文學

指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參與者進行的文學創作。巴黎公社文學的成就是多方麵的,多以這次革命運動為題材。比如於勒·瓦萊斯創作的小說《起義者》,出色地再現了巴黎公社的鬥爭史實。詩歌創作是最出色的,以《國際歌》作者歐仁·鮑狄埃為首的龐大詩人隊伍,留下了大量作品,用樸素的歌謠,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表現了公社的革命曆程。巴黎公社文學的主要特點是鮮明的政治傾向性,徹底的革命性和強烈的戰鬥精神,它是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文學流派,它的出現,宣告了無產階級文學的誕生,不久在俄國也出現了無產階級性質的文學。

精神分析派

是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應用於文學作品分析的現代批判流派。所謂精神分析,就是通過分析心理現象來揭示隱匿在內心深處的精神原因。弗洛伊德認為,這些原因大多是藏在潛意識領域,而且大多與性欲有關,這是這一理論的前提。並認為有三個因素決定精神過程:“本我”“自我”“超我”。文學批評中的精神分析派在作品分析中采用了弗洛伊德的某些理論。如對梅爾維爾《白鯨》的分析中,就采用了“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論。弗洛伊德的理論是一種泛性欲主義,即基本上是用性欲衝動來解釋人的各種精神和實踐活動。精神分析派的解釋有時很牽強,因此精神分析派在文學批評中產生的影響是有限的,但它的某些概念和術語在現代各種新的批評流派中得到了廣泛運用。

浪漫主義

文藝的基本創作方法之一。浪漫主義一詞來源於中世紀用各國方言寫成的“浪漫傳奇”(romance),即中古歐洲盛行的騎士傳奇、抒情詩等。作為創作方法,浪漫主義在反映客觀現實時側重從主觀內心世界出發,抒發對理想世界的熱烈追求,常用熱情的語言、瑰麗的想象和誇張的手法塑造形象。作為一種文藝思潮,18世紀後半期到19世紀上半葉盛行於歐洲多個國家。它是法國大革命和歐洲民主運動、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時的產物,反映了早期資產階級對個性解放的要求。它的主要特征是抒發強烈的個人感情,歌頌大自然,詛咒城市文明,提倡回到自然,特別重視中世紀的民間文學。英國的雪萊和拜倫,法國的雨果和喬治·桑,以及俄國的普希金等都創作了優秀的浪漫主義作品。

頹廢主義

或稱頹廢派,是19世紀下半葉歐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對社會表示不滿而又無力反抗,所產生的苦悶彷徨情緒在文學藝術中的反映。它的思想基礎是主觀唯心主義、非理性主義。“頹廢主義者”的名稱最早用來稱呼一群放浪的法國年輕詩人,1986年魏爾倫創辦《頹廢者》雜誌,主張“為藝術而藝術”,片麵強調藝術的超功利性,特別從變態的人類情感及與死亡、恐怖有關的主題中發現靈感,否定文藝的社會作用。這種傾向後來在英國的唯美主義運動、表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各種現代主義流派中都有不同形式的表現。頹廢主義是一種複雜矛盾的現象,它是資產階級精神危機的產物,故不少作家都受其影響,如王爾德、勃洛克等人,所以,很難簡單地用它來概括某一個文藝流派或作家。

唯美主義

19世紀末流行於歐洲的一種現代主義文藝思潮。首倡者是法國浪漫主義詩人戈蒂耶,他提出“為藝術而藝術”的口號,聲稱藝術本身就是目的,標榜文藝脫離社會,提倡純粹美,追求抽象的藝術效果。這種觀點在王爾德等人的創作中得到全麵體現,後來英國文藝理論家佩特使之係統化。唯美主義的興起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功利哲學、市儈習氣和庸俗作風的反抗,其思想基礎可以追溯到康德的美學思想。它追求藝術的形式美和表現技巧,在藝術上開創了各種美的領域,如怪誕、醜惡、頹廢和乖戾等,從而擴大了藝術表現的範圍和能力,是頹廢主義文藝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象征主義

一個文學流派。1886年9月15日讓·莫雷亞斯發表《象征主義宣言》,詳細闡述了象征主義的創作原則,這成為象征主義流派誕生的標誌。它反對當時片麵重視描寫造型美的帕爾納斯派,主張抒寫個人的隱秘情感,表現隱藏在普通事物背後的“惟一真理”。為此,象征主義者改變了詩的語言,對常用的字詞進行重新組合,使之發生新的含義,重視詩歌的音樂性,追求一種撲朔迷離、晦澀難懂的風格。1886-1891年是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比較昌盛的時期,主要作品有馬拉美的《詩與散文》、拉弗格的《善意之花》等。此後許多象征主義詩人紛紛選擇了不同的方向發展,作為一個流派的象征主義不複存在。但作為一種思潮和藝術風格,它的影響非常深遠,如20世紀法國詩人瓦萊裏、德國的裏爾克和愛爾蘭的葉芝等人的創作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象征主義風格。

印象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流行於歐洲的一種文藝思潮和流派,其思想基礎是唯美主義和自然主義。最初產生在19世紀70年代的法國美術界,得名於畫家莫奈的一幅畫《日出·印象》。後來迅速擴展到音樂、文學等其他藝術領域。印象主義藝術家經常隻憑對現實的主觀觀察和變幻無常的感覺或瞬間感受進行創作,否定事物之間的聯係和進行合乎邏輯或理性的提煉加工,反對用象征主義手法表達思想。印象主義作品從內容到形式都充滿含蓄、朦朧和模糊,暗示著某種宿命力量對人的捉弄。20世紀初又產生了龔古爾兄弟的“心理印象主義”,史蒂森生和康拉德的異域情調,神秘的自然力等不同風格的變種,後來成為一種獨立的創作方法,預示了意識流文學的產生。主要作品有施尼茨勒的獨幕劇《鸚鵡》和《木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