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劇:真實的迷幻
基督教大約起源於公元1世紀前後,人們傳說,在一個偏遠的城市拿撒勒,一位未婚少女瑪麗亞,從聖靈而懷孕。在馬棚裏生下一個男孩,這就是上帝之子耶鮮·基督。成年後,耶穌·基督開始向人們傳播基督教,後被羅馬總督彼拉多判處死刑,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之子當然不會就此杳無蹤跡,他還要繼續救贖那些苦難者的靈魂,因此,人們又創造了耶穌複活、顯靈的神話。
《聖經》是基督教教義,它由《舊約》和《新約》兩部分組成,《舊約》是希伯來人(以色列和猶太部落)古代文獻的彙編,內容包括曆史,詩歌、先知言行、宗教戒規等,是猶太教的經典,用希伯來文寫成;《新約》是耶穌誕生之後,有關耶鮮及其信徒的傳說,用希臘文和希伯來文寫成。
基督教起初是下層群眾擺脫苦難、尋求幫助的互助團體。在羅馬帝國後期,統治階級看到了它可資利用的價值,遂將其定為國教。到了中古時期,基督教的勢力不斷擴大,靠統治者的支持,信徒的捐獻,以及對異教徒財產的剝奪,教會聚集了大量的財富。在中世紀,最能代表歐洲建築成就的,往往是一座座哥特式教堂,它們被建造得富麗堂皇,高高的尖頂插入雲空,顯示著無可比擬的威嚴和崇高,彩色玻璃裝飾的門窗,透露出迷幻的神秘色彩。許多畫家耗盡畢生的才華,為教堂繪製精美的壁畫;雕塑家竭盡心力,為上帝及其信徒塑造形象;音樂家用動人的樂曲,謳歌聖母和上帝;而戲劇也不可避免地成為傳播教義的工具。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盡管教會排斥戲劇,但中世紀的戲劇恰恰是從基督教的中心地帶發展起來的。像古希臘的戲劇是從酒神慶典中發展起來的一樣。中世紀的宗教劇也是從複活節慶典儀式中發展起來的,宗教劇的第一個演員是教堂的牧師。
早期的基督教慶典中,往往穿插一些歌詠的成分,在複活節歌詠中,包含著簡短的問答,穿白色長袍、扮演天使角色的牧師問:“你們在找誰?”唱詩班的孩子們回答:“我們在尋找上帝,受難的拿撒勒基督。”牧師說:“他不在這裏,他已如他所預言的升到了天上。去吧,去向所有的人宣布,他已經複活。”接著鍾鼓齊鳴,歡聲雷動,教堂裏響起歡樂的複活節聖歌。這儼然已是戲劇的雛形。
為了讓那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人明白教義,僅僅由神父宣讀艱澀難懂的教條顯然是不夠的,還有必要加以形象的闡釋,演繹《聖經》故事。最早的有史料記載的宗教劇,大致開始於10~11世紀,聖誕節時,牧師往往扮演聖奧古斯督,向教徒宣傳耶穌的聖跡。
教堂中隨後出現了這樣的情景:兒童唱詩班的孩子們穿著潔白的衣服,由一頭綿羊做前導,在教堂內周轉,拊演軍士的人在後麵追逐。這些軍士是奉了希律之命,來尋找剛誕生的耶穌的,為了殺害耶穌他們不惜屠戳滿城嬰兒。於是天使出現了,將孩子們引向歌壇,意即他們已獲得拯救,來到了天國。
大致說來,宗教劇具有共同的主題,均以演出者和觀眾對宗教的虔誠和信仰為前提。包羅萬有的《聖經》,為宗教劇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耶鮮受難、複活、諾亞造方舟、約拿和鯨魚、獅穴裏的但以理,這類故事成為宗教劇熱衷表現的素材。起初,人們將教堂的正廳當作演戲的場所,聖壇周圍的環境形成多麵布景。大約到了12世紀,或許由於看戲的人多了起來,教堂容納不下;或許由於戲劇中世俗味的加重,令教會感到不滿;總之,宗教劇漸漸離開了威嚴的聖地,先是在教堂的門廊外演出,而後就走出了教堂的圍牆。
12世紀時著名的宗教劇《亞當劇》,就是在教堂外麵演出的。這出戲用法文寫成,劇作者的名字已不可考,實際上是個三聯劇,內容包括亞當、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園,亞當之子該隱因殺害亞伯而墜入地獄,先知上場向觀眾解說教義。演出時,教堂的大門成了演員出入的背景,魔鬼在前台跑來跑去。在中世紀,上帝的服裝比較普通,用粗麻布製成,頭上有鍍金的光環;天使穿白衣,背上伸出兩個小翅膀;而魔鬼則穿象征地獄的紅黑相間的服裝,或裝扮成惡獸的樣子,麵目猙獰可怖。
到了13世紀,教會對戲劇的控製漸趨鬆弛,市民的戲劇演出成為可能,這時,單純解釋教義的宗教劇中,滲透了一些平民的欣賞趣味。那種以表現神的巨大威力和神奇作用來吸引觀眾的戲,被稱為奇跡劇;它的主要特點是每當人們處境艱厄之時,隻要心向上帝,上帝或者聖母就會奇跡般的出現,使人們獲得拯救。
還有一類劇,專門表現上帝複活、傳播教義、信徒們的奇異經曆等,人們把它叫作神秘劇。在法國,曾演出過包括《舊約神秘劇》、《新約神秘劇》、《使徒行傳》在內的係列劇,由於劇本內容很多,竟然分作20次,才能把它演完。意大利流行的聖劇,德語國家出現的鬼神劇,皆屬神秘劇的範疇。
宗教劇中,還有專門表現上帝及其信徒遭受種種苦難的戲劇,人們就叫它受難劇。這類戲劇的劇本大多已經失傳,僅從一些繪畫中,我們才可了解當時演出的情形。法國畫家讓·富勒(約1425-1480)在他的一幅畫中,再現了《聖阿波羅尼受難劇》的演出實情。由此可以看出,這個戲的舞台設計非常複雜,演出場麵也很宏大。舞台最左邊是天堂,設有懸梯,供聖母上下,她的周圍有小天使麇集;右邊有張著血盆大口的龍頭,此乃地獄的入口。舞台中央是聖女阿波羅尼被綁縛著的受刑場麵,她的背後站著皇帝、侍從和法官。
宗教劇到後來,又發展出了新的變種——道德劇,這是一種以寓意的手法,宣揚宗教道德或世俗道德的戲劇,劇中人往往是某種概念的化身,是演繹道德教條的工具。法國的道德劇《堅忍堡》演出時,法王亨利四世就曾指示:“仁慈”穿白衣,“殘忍”穿紅衣,“真理”穿綠衣,“和平”穿黑衣,用明顯的顏色對比來區分人物,引發象征性寓意。在西班牙流行的勸世短劇,實際上也是道德劇的一種表現形式。
針對宗教劇結構鬆散、人物眾多、場景變化繁多的特點,演出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在固定場所的演出,將景屋排成半圓或直線,觀眾席設在舞台對麵,當時也曾有過,圓形劇場,舞台設在中間,觀眾圍在四周;二是流動性演出,往往在盛大慶祝活動中舉行;如在16世紀的英國,人們發明了種流動“彩車”,這種車四麵敞開,分上下兩層,下層是化裝間,上層就是舞台,一輛彩車相當於一個布景點,多輛彩車組合成場景變化多端的舞台,在各地巡回演出。受彩車設計的影響,又有人發明了供宗教劇演出之用的三層舞台,使天堂、人間、地獄的情景更容易表現。
隨著機械設備的不斷發展,演出時的機關布景日益增多。宗教劇在表現內容方麵限製了人們才智的發揮,因此,他們就在表現形式上不斷創造新奇。1501年在蒙斯有一次規模空前的演出:為了顯示天堂的美好,人們將奇花異草、鳥獸動物,移到演出場地;水池中放養了活魚,真驢真牛被牽上舞台;人們在台上宰殺活羊,當作獻祭;從臨近舞台的屋頂上泄下大量的水,以表現洪水泛濫;上帝乘坐有滑輪的裝置,上天落地;演員靠了地板上的活門,時隱時現。這樣的演出規模,在今天來講,也實屬罕見。
在後來的一些演出中,神秘主義的宗教內容中,融入了血腥的自然主義的舞台處理,靠細節的模仿,形成強烈的視覺刺激。演出《使徒行傳》時,為了表現馬太雙眼被挖,就在其麵部做出兩個洞眼,造成血淋淋的效果;為了表現巴拿巴被燒,就製作假的人體,在其中塞滿骨頭、腸子,投入火中,讓焚屍的氣味四處蔓延。中世紀戲劇演出中,經常要有電光雷火出現,因此,使用煙火的場麵很多,地獄之火噴發時,魔鬼要從中進出,這時扮演魔鬼的演員就身受其害,有時甚至會發生意外。中世紀劇場彌漫的嗜血的味道,是既不人道,也不美妙的,實際上它已經走向了藝術的、美學的反麵。
世俗劇:笑對人世
很難想象,所有的人都長久地沉浸在宗教性的悲憫之中,嚴肅地緬懷上帝及其信徒的苦難和聖跡,不再有任何排遣個人世俗情感的機會,這即使是在中世紀,也是現實中的不可能。
實際上,當宗教劇越來越遠地離開教堂,越來越近地走向民間的時候,已經漸漸地融入了一些世俗趣味。如在表現耶穌複活的戲劇中,三個瑪利亞去購買為耶穌塗身用的香油,那個賣油給她們的商人,就顯示了喜劇人物的特色;在另一個表現耶穌聖跡的戲劇中,希律要殺死幼年的耶穌,但他的陰謀未能得逞,他為此而大發雷霆的樣子也顯得滑稽可笑;此外,撒旦和其他的魔鬼也常常是宗教劇中用來調節氣氛的人物,尤其是在聖誕節的演出中,無論是他們歡快地將亡靈鏟入地獄時的神色,還是他們不時插科打諢的滑稽表演,都帶有了嬉鬧的成分。
道德劇在發展中,由對宗教道德的歌頌,逐漸轉向對喪失社會道德的人物和不合理現實的批判,有些道德劇不再描寫善惡衝突,而開始表現聰明與愚蠢的矛盾,這樣,就形成了一種新的戲劇樣式——笑劇。從15世紀到16世紀上半葉,笑劇在西歐,尤其是法國十分流行,它適應著中下層人民的審美需求,直接反映現實生活,取材廣泛,生動活潑,集詼諧,笑鬧,諷刺於一體,那些假仁假義的神父、吹牛說謊的騎士、驕橫愚蠢的官吏,貪婪自私的財主,常成為笑劇裏揶揄、嘲笑的對象。
笑劇的審美趨向,與中世紀一部民間文學作品《列那狐傳奇》頗為一致,都是對中世紀宗教中反人性觀念的一種反叛,以嬉笑怒罵的方式,以反應靈敏、行為狡猾,天性樂觀的世俗人物,反抗和顛覆宗教道德一統天下的格局。
在中世紀最能代表這種風格的劇作是《巴特林的笑劇》(1470)。劇中主人公巴特林是個窮困的律師,他為人狡猾。頗多詭計,為了得到一塊布,給自己和老婆做衣服,他跑到布商那裏。百般花言巧語,對布商進行吹捧,布商在暈暈乎乎之中。便將一大塊布料賒給了巴特林。臨走時,巴特林一本正經地告訴布商,一定要到他家中來取欠款,屆時,他還要奉送一隻烤鴨。
布商來到巴特林家的時候,這對夫妻已經做好了準備,要好好地戲弄他。巴特林假稱生病躺在床上,而他妻子則聲稱幾周之內,他根本不曾出過家門,哪有賒布這回事?布商被他們委屈的樣子搞糊塗了,等他回去查證,明確了賒布的人就是巴特林之後,他又來催賬。這一回,巴特林幹脆裝瘋賣傻,把他趕了出來。
倒黴的布商不久又遇到了麻煩,他的牧童偷吃了他的幾隻羊,為此他要將其送上法庭。牧童來找律師巴特林尋求幫助,這位狡猾之人想出一個絕妙辦法,讓牧童用學羊叫來回答一切提問。法庭上,布商本來要狀告牧童,可是看到巴特林在場,就向他索要布料,二人吵得不可開交。站在一旁無所事事的牧童,不時地發出羊叫之聲。於是,整個法庭被搞得一團糟,氣急敗壞的法官隻得宣布退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