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繪風格瓶畫流行於公元前6世紀末至公元前4世紀末,它與黑繪風格恰好相反,那陶器上所畫的人、動植物的各種紋樣用紅色,底子則用黑色。
古典時期的繪畫(公元前5世紀初-公元前4世紀末)
古典時期是希臘藝術的繁盛期。其主要成就集中體現在建築和雕刻上,對後世影響也最大。繪畫作品由於保存要比雕塑和建築困難得多,除了大量的陶器彩繪以外,至今仍未發現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
應該承認在這個雕塑和建築相當發達的時期。繪畫當然也不會落後。雖然我們沒有發現此期除瓶畫以外的繪畫作品,但在古希臘和羅馬的一些文獻或哲學著作中,提供了一些有關這一時期的繪畫資料。
(1)陶器彩繪古典時期的陶器與同時期的建築和雕塑一樣。也達到了它的發展高峰。在這一時期紅繪風格的瓶畫已經完全取代了上一時期占統治地位的黑繪風格陶器,並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元前5世紀中後期又出現了“白底彩繪風格”。
此期的紅繪風格陶器彩繪,已達到古代希臘陶器彩繪的最高水平。這突出地表現在深入人物性格的刻畫和意境的表達上。俄羅斯列寧格勒愛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的畫有《春燕圖》的雙耳陶瓶,以及慕尼黑古代工藝美術館收藏的畫有《送別出征戰士》的雙耳陶瓶,可算作此期陶器彩繪中紅繪風格的代表作品。
《春燕圖》雙耳陶瓶,畫了3個不同年齡的人物:少年、青年和成年人。他們的目光都集中在一隻象征春天來臨的正在飛翔的燕子身上。有趣的是,陶瓶上還刻著他們3人簡短的對話。最早發現燕子的青年人說“瞧,那是燕子!”成年人接著說:“我以赫克裏斯的名義起誓,這是真的!”少年則以興高采烈的心情歡呼:“春天來到了!”從這一陶瓶的彩繪上可以看出,古典時期的陶器彩繪作者已經不再滿足於一般現象的描繪,而是力求通過人的活動,去表現某種特定的意境。
彩繪《送別出征戰士》,是前5世紀下半期的作品。這一作品最引人注目的是送別出征戰士場麵中的婦女形象。她給即將走上戰場的丈夫斟酒送行,丈夫端起酒杯將要一飲而盡,她則痛苦地低下了頭。表現出一種複雜的心情。整幅作品在線條的運用上熟練、簡潔、準確而流暢,使得所表現的希臘婦女更加優美動人。它充分體現了古典時期希臘繪畫藝術的高度技巧和典雅的藝術風格。
(2)文獻所記載的畫家和繪畫古希臘和羅馬時期有一些曆史著作和文藝理論著作,記載了古希臘古典時期的繪畫和畫家。他們分別是波利格諾托斯、阿波羅多羅斯、宙克西斯、尼西亞斯、阿佩萊斯等。對於這些畫家及其作品,我們隻見於文獻記載,沒有見到其真正的作品,但通過文獻記載我們也可以窺知古典時期繪畫的繁榮。
希臘化時期的繪畫(公元前4世紀-元1世紀)
希臘化時期一般是指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開始東侵波斯,到公元前146年希臘本土被羅馬所征服。這個時期,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率軍征服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亞曆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擴張,希臘文化向東方傳播並與東方文化交流融合。西方曆史學家習慣將此期稱作“希臘化時期”也稱為“泛希臘化時期”。
此期的美術,包括希臘本土、小亞細亞、埃及和敘利亞等地。它們既有共同的特點,又因地區、民族、文化傳統的不同等原因,具有各自的特點。這一時期的美術上的主要成就集中體現在雕刻和建築藝術上,但繪畫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由於繪畫不易保存,現存的希臘化時期的作品仍然很少。但據曆史記載,此一時期繪畫的成就同樣是值得注意的。有關材料曾談到這時的兩位著名畫家,普羅托格尼斯和尼科馬科斯。普羅托格尼斯以精心作畫而聞名於世。尼科馬科斯以描繪神話題材而著稱。
現已發現的希臘化時期的作品有壁畫和鑲嵌畫兩種。壁畫主要是墓室壁畫。1978年在古希臘北部薩落尼卡城附近發現的一座馬其頓貴族墓,墓內也保存著部分壁畫,壁畫內容取材於希臘神話故事,其人物形象比較生動。是現已發現的保存較好的希臘化時期的墓室壁畫。
鑲嵌畫是一種用諸如玻璃、大理石、陶片等碎塊鑲嵌而成的繪畫藝術品。古希臘最早的鑲嵌畫,主要用於建築物的地麵裝飾。早期的鑲嵌畫隻用黑白兩色,而且以卵石為主,鑲嵌成極為簡單的圖案或人物、動物等形象。後來鑲嵌畫逐漸向精細和繪畫方麵發展。最為典型的是1957年在培拉遺址發掘出土的兩幅著名的鑲嵌畫《獵獅圖》和《騎豹的狄奧尼索斯》。這兩幅鑲嵌畫都是公元前300年左右的作品,保存完好,現存希臘培拉考古博物館。其中以《獵獅圖》尤為精彩,不僅畫麵宏大,而且畫麵上出現的人物和獅子,其神態和表情極為生動,所用嵌塊都是色彩豐富的小卵石,計有暗紅、紫色、藍色、綠色等。那一顆顆小卵石鑲嵌在一起,畫麵的色調非常協調而雅致。
古代羅馬繪畫
公元前8世紀中葉。拉丁人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羅馬城。公元前146年,希臘本土被羅馬征服;公元前30年,羅馬又擊敗了埃及的托勒密王國,自此,原來為希臘所統治的廣大地區,包括希臘本土,全都歸於羅馬的版圖。羅馬取代了以前希臘的地位,成為西方政治、文化的中心。
美術史一般把羅馬曆史分為兩個時期:共和國時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30年);帝國時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其中,帝國時期的羅馬成為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
羅馬美術主要繁榮於共和末期和帝國時期,但在羅馬國家形成以前,亞平寧半島就存在著古老的意大利土著文化,其中以伊達拉裏亞文化對羅馬影響最大。伊達拉裏亞人早在公元前8世紀到前3世紀就創造了券拱建築和裝飾壁畫,以及有力而寫實的雕刻,這些對羅馬美術有著重大的影響。
羅馬繪畫藝術主要特征
羅馬藝術主要是承襲了希臘藝術的風格。同時也受意大利土著文化伊達拉裏亞文化的影響。相比希臘藝術,羅馬藝術更傾向於實用主義;在內容上多為享樂性的世俗生活;在形式上追求宏偉壯麗;在人物表現上強調個性。
羅馬繪畫的主要成就
羅馬時期的繪畫主要是用於建築裝飾的壁畫和鑲嵌畫。與古代希臘相比,現存的占羅馬繪畫作品則相當豐富。除早期的伊達拉裏亞人的墓室壁畫外,在羅馬共和時期和帝國時期都有不少壁畫和鑲嵌畫。其中最重要的是畫在宮殿。府邸和別墅裏的許多裝飾性壁畫。
1.壁畫
古羅馬的繪畫主要用於建築裝飾的壁畫,具有簡單的透視,明暗的描寫,題材上有肖像、風景、動物等。在羅馬帝國時代的大量壁畫就內容來說多數是出自希臘神話,就其形式來看,多是采用希臘的粉本。帝國時期的壁畫在繪畫藝術上的成就,不可忽視的是在賦色上的光的效果和主體人物之外的背景——風景、靜物的描寫,使作品具有更大的完整性與生活氣息。
盡管羅馬繪畫受到了希臘的影響,仍然與希臘藝術有所不同,具有本民族嚴峻與英雄氣質的藝術特色和成就,在肖像畫上尤為顯著。今天我們對於古羅馬繪畫的了解,主要是根據龐貝古城的壁畫遺跡。
著名的龐貝古城的壁畫是現存的較為完整的羅馬壁畫,它集中體現了藝羅馬繪畫藝術的成就。龐貝是古羅馬著名的城市,遺址在今意大利那不勒斯市東南23公裏處,公元79年,由於附近維蘇威火山的爆發,火山灰埋沒了龐貝等3個意大利城市,19世紀龐貝城被發掘了出來。由於它是被火山灰和岩漿覆蓋,原來的建築。壁畫等物還保存完好,它像一個巨大的羅馬曆史博物館展現在世人麵前。
龐貝壁畫絕大多數是畫在室內的,但也有一些是裝飾著建築物的外部。室內的壁畫大都是濕壁畫,匠師們一般在灰泥上打輪廓。然後塗色,其顏料多數是礦物質。依賴生石灰的粘合而固定於牆上。室外的壁畫大都采用蠟畫法,以避免風雨的侵蝕。壁麵上方有突出的前簷加以保護。龐貝的壁畫,內容大都是神話故事。有時也描寫一些曰常生活,其中的一些肖像畫得非常傳神。
根據龐貝的壁畫遺跡。羅馬壁畫被劃分為第一、二、三、四龐貝風格。
第一風格,即用灰泥做好建築上各個細部的實體,把牆麵劃分成若幹塊。看上去像是用拋光的彩色石板鑲嵌而成。同時在地上嵌以細石求得協調。這種裝飾樣式有著希臘文化傳播時期的美術特點,這種樣式在公元前4世紀中期的希臘本地和諸多領地是屢見不鮮的。但在意大利,直到公元前3世紀下半期,才在龐貝等地出現,由此而知,古代羅馬壁畫藝術同樣受到希臘藝術的影響。
第二風格是不用灰泥作建築的各個細部實體,而直接在平麵牆上描繪建築細節,用透視造成更寬敞的空間幻覺,並穿插以情節性繪畫。龐貝著名的田園“秘儀莊”就是采用第二風格樣式的壁畫裝飾壁麵的。作品《酒神秘儀圖》屬於這一風格中的精品。
第三風格是不再注重空間的處理和寫實的表現,而是強調牆的平麵性,植物裝飾紋樣多被運用,並繪以精致的靜物和風景,風格趨於華麗的效果。此時正值奧古斯都時代,這種樣式的產生與帝王和奴隸主貴族階級豪華奢侈的生活不無關係。
第四風格是第二風格的承續和發展。它是將透視效果與裝飾紋樣相結合。並在繁瑣而逼真的景物中穿插著人物活動,具有華麗的色彩以及空間感和動感,又被稱為“龐貝的巴洛克”。這種樣式和風格在公元79年被火山灰覆蓋前的時間達到了最高成就。
龐貝壁畫的四種風格樣式是龐貝壁畫演變的概況,但這些風格樣式不僅僅限於龐貝古城,這些裝飾手法在羅馬或羅馬帝國的各個行省均有發現。因而它基本上代表了羅馬壁畫的發展軌跡。
2.鑲嵌畫
古羅馬在鑲嵌畫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1831年,在龐貝的遺跡中,從最大的府邸“夫奧努斯”的家中出土了描寫《伊蘇斯之戰》的鑲嵌畫,它帶有明顯的公元前4世紀繪畫樣式的傳統風格,在意大利出土的鑲嵌畫中,它作為最古老的傑作而引起許多研究者的興趣。
公元前1世紀,在龐貝的鑲嵌畫中有表現喜劇的小品,舞台上的演員的喜劇效果被刻畫得惟妙惟肖。這可以看出是公元前3世紀希臘繪畫作品的摹寫。
圖拉真和哈達尼阿努斯帝時代是帶有古典題材和樣式的鑲嵌畫的製作盛期。從哈達尼阿努斯別墅出土的《卡恩達奧奈與猛獸角鬥圖》反映了比較明顯的古典寫實手法。另外在奧斯特亞的公共建築和店鋪的地麵裝飾有黑白相間的鑲嵌畫,題材往往是傳統的神話傳說。此期的鑲嵌畫多采用影繪的手法,帶有洗練明快的裝飾效果。
公元2世紀是羅馬鑲嵌畫特別盛行的時代。此時的鑲嵌畫和同時代的繪畫有著密切的關係,有著強烈的裝飾效果。到了公元3世紀,鑲嵌畫和同時代的繪畫一樣,則帶有顯著的地方特色。進入4世紀以後,鑲嵌畫在室內裝飾上幾乎取代了壁畫。公元330年,裝飾羅馬聖特·卡斯達恩契穹隆的藤蔓、愛神和動物及幾何式紋樣,走到了極其細密華麗的裝飾效果。
古代印度繪畫
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古代印度的地理範圍,大體上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的領土。中國漢代史籍提到的“身毒”和“天竺”,即指印度。唐代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記》中開始稱它為印度。
公元前2500年至前1750年。印度的印度河流域產生了最早的文明——“哈拉帕文化”。那時人們已經會製造青銅器。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印度進入了“吠陀文明”的時代,這時已經形成一些小型的奴隸製國家。到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是印度列國並存的時代。公元前326年,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曾率兵侵入印度河流域,雖然為時較短,但希臘文化對印度文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公元前321年,印度趕走馬其頓侵略者,建立了著名的孔雀王朝。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即阿育王時期,國勢最為強大,基本上統一了印度全境。阿育王死後,印度又衰落,且不斷有外族入侵,直到4世紀後半期,印度才重新建立了印度大部分領土的笈多王朝。這是印度奴隸製社會的最後一個階段,也是封建社會逐漸形成的時期。
古代印度繪畫藝術如同歐洲有阿爾塔米拉與拉斯科,也是從史前岩畫開始。人們曾在印度中部邦毗摩貝德卡等地發現有世界最大的岩畫群。這些岩畫雖然其具體年代尚未確定,但是從題材、技法和風格來看,應該屬於世界原始繪畫體係。
古代印度對世界影響較大的美術成就是佛教美術。佛教產生於公元前6世紀的印度,其創始人是釋迦牟尼。阿育王時期,它成為印度的國教。並得到廣泛的傳播。印度古代繪畫的成就主要集中在佛教石窟藝術的壁畫上。
石窟壁畫是印度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阿育王時代開創的這種石窟寺院,到了笈多時代,特別發達。阿丹陀石窟的壁畫顯示著笈多繪畫的絢爛色彩,可稱為印度繪畫史上的頂峰。
阿丹陀石窟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左右,至公元7世紀建成。唐玄奘遊學印度時,曾見過這個石窟,後淪沒於叢莽之中,1917年才被重新發現,它共有30個石窟環布在100多米高的山腰間。其中隻有一部分留存著壁畫或裝飾。早期的石窟壁畫剝落,褪色十分嚴重;後期石窟(公元5世紀-公元6世紀)的壁麵雖然有不少剝落、殘破,然而窟內側壁、藻井、柱壁等都還有不少豪華豔麗的壁畫。
阿丹陀石窟壁畫內容有佛傳故事,本生故事、佛與菩尊像、供養人行列、散花飛天等。此外更有描繪後宮生活、祝福舞蹈、異邦人飲酒等世俗場麵,對人物、動植物、幾何紋樣等的構成和色彩裝飾手法都充滿了天才的想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