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歐洲文藝複興時期的繪畫(2 / 3)

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薩的一個小鎮,早年在當時享有盛譽的畫家、雕塑家委羅基奧的作坊學畫,受過繪畫、雕刻包括機械製作等多方麵的訓練,很早就表現出了青出於藍的藝術才華。1482年在米蘭正式開始了他獨立的藝術生涯。它先創作了祭壇畫《岩間聖母》,不久就創作了最著名的壁畫《最後的晚餐》(1495年-1497年)。它還用了12年的時間為米蘭的統治者創作了巨大的青銅像,隻可惜因為戰爭而未能完成。同時他還進行了有關藝術和科學論文的寫作。

1499年達·芬奇離開米蘭回到佛羅倫薩。他一方麵從事工程設計,另一方麵繼續從事繪畫創作。1503年他為佛羅倫薩韋基奧宮的會議廳繪製了大型壁畫《安加利之戰》。最著名的肖像畫《蒙娜·麗莎》也是在佛羅倫薩完成的。

1506年-1513年,達·芬奇重返米蘭,繼續從事美術創作和科學研究。1513年底他到了羅馬。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當時也在羅馬,但達·芬奇並不受重視,1516年,他應法國國王弗蘭西斯一世的邀請到了法國。這時他已很少作畫,主要是整理他的科學研究手稿。1519年5月2日這位“巨人”在法國病逝。

達·芬奇一生留存下來的繪畫作品不多,僅僅17幅,這其中還有一些是未完成的草圖,但這些作品都獲得了崇高的聲譽。尤其是《最後的晚餐》和《蒙娜·麗莎》,代表了達·芬奇在美術方麵的輝煌成就。

《最後的晚餐》是達·芬奇在米蘭應米蘭大公斯福查的委托而為當地的聖馬利亞·德拉·格拉齊耶修道院食堂所畫的大型壁畫(8.5米×4.97米)。壁畫的題材來自基督教聖經中關於耶穌被他的十二門徒之一猶大出賣的傳說。這是中世紀以來最流行的繪畫題材之一。達·芬奇突破了這一傳統題材程式化的手法,緊緊抓住耶穌對他的門徒說出了“你們當中有一個人要出賣我”後,眾門徒頓時顯出各種不同神態的這個富有表現力的瞬間,著重刻畫了各個人物的內心世界,表達了畫家對人與人之間的善與惡、美與醜、崇高與卑鄙的鮮明愛憎。這幅作品,以後的幾個世紀曾先後進行了五次修複。致使這畫已經部分地改變了原貌。

《蒙娜·麗莎》是達·芬奇在佛羅倫薩完成的一幅繪畫傑作,它是一幅肖像畫。關於畫中的人物,一般認為是佛羅倫薩一個銀行家的妻子。為了畫這個女子的肖像,他花了四年的時間,先後研究她的心理,作素描,作數學的計算,最後才拿起畫筆作畫。為了不使作模特的蒙娜·麗莎感到無聊。雇了樂師為她演奏音樂,這幅作品既非異教的神,也非基督教的神,而是一個同時代現實生活中的人。蒙娜·麗莎的整個精神麵貌,深刻地表現了文藝複興時期這個婦人的豐富的內心情感。她似乎是在矜持寧靜的表情中露出一絲微笑。《蒙娜·麗莎》以一個年輕女性的溫雅的微笑,揭起了人性覺醒的旗幟。這正是反映了達·芬奇的人生哲學的形象的體現。反映了文藝複興時期人們對於人物個性的概念。

《蒙娜·麗莎》的右手在美術史上被譽為畫得最美的一隻手。與現代精巧的攝影相比,人們仍可以看出,這隻手更有體積感,更有重量,更富於生命力。過去的畫家,直到16世紀初,追求的真實多在形體的正確;但輪廓嚴密、線條準確、細節清晰的結果,往往出現呆板而缺少生氣,匠而不美。達·芬奇在油畫上,創造了一種被當時人稱謂“薄霧法”的繪畫技巧。在他的繪畫中,人物的骨骼和肌肉都十分的結實,可是輪廓線常常消失在若有若無之間,使物象似籠罩在一層薄霧之中,使作品顯得特別生動自然。

達·芬奇是文藝複興盛期時多才多藝的巨人,他天才的表現在於他把肉體和精神、情感和理智,科學與藝術,平衡而完美地集於一身,他是人類曆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個全麵發展的範例。

2.米開朗基羅

米開朗基羅·波納羅蒂(1475年-1564年)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大雕刻家、大畫家,同時也是一位建築家和詩人。他是文藝複興時期藝術文化的偉大代表之一。

米開朗基羅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小鎮,從小喜愛美術,13歲他到著名的畫家基蘭達約(1449年-1494年)畫室學習,一年後又轉到羅倫佐·美帝奇創辦的美術學校學習雕塑。在學習期間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能,得到老師貝爾托爾的鼓勵和羅倫佐的賞識,並請他到宮廷裏去工作。這位綽號“偉業公”的佛羅倫薩的統治者,向來以崇尚文化自居。波提切利、達·芬奇等都曾受過他的保護。在他的宮廷裏米開朗基羅認識了許多人文主義學者和詩人,但是他對於宮廷文化卻格格不入,1492年他離開美術學校,結束了學生時代的生活。

米開朗基羅在雕刻、繪畫和建築方麵都有非凡的成就,具有曠世的不朽性。在此,我們主要介紹其繪畫方麵的成就。

米開朗基羅比達·芬奇小23歲,在繪畫上,達·芬奇注重陰柔的藝術氣氛,而米開朗基羅則強調雄偉有力的氣勢,一個陰柔,一個陽剛。米開朗基羅的最著名的繪畫代表作,祭壇畫《最後的審判》充分體現了他的繪畫陽剛之美。

《最後的審判》是為西斯廷教堂創作的一幅近200平方米的大壁畫。米開朗基羅創作這一作品時已是六十多歲了。他克服了年老體衰和病痛,斷斷續續地畫了六年。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認為有一日現世將最後終結。所有世人都將受到上帝的最後審判,得到救贖者升天永享福,不得救贖者下地獄永受刑。畫麵眾多的人物都以裸體表現,人體造型結實渾厚,眾多的人物都處在運動之中,猶如被暴風卷起的人群,造成戲劇性的力量感和運動感。整幅壁畫構圖宏偉,人體描繪正確有力,可以說在美術史上是無與倫比的,體現了畫家不平靜的心靈和痛苦。在拱頂壁畫上的《創世紀》,實際上就是他痛苦感受的表現。這是一些把英雄的心理概念用造型藝術體現出來的人。他成功地吸取了古希臘、羅馬藝術的營養,把《舊約》與但丁的著作大大提高了一些。相比之下,其他藝術家都顯得蒼白無力了。米開朗基羅在這些作品中,把他對古典雕塑的崇拜與他對基督理想的狂熱信仰成功地結合起來,給後世留下了一筆碩大的精神財富。

米開朗墓羅一生勤奮、堅毅,藝術創作永不滿足,直到逝世前一星期,89歲的米開朗基羅還在創作。臨終時,他感到遺憾的不是生命即將結束,而是他熱愛的藝術勞動就要停止。他說:“當我剛剛對藝術有點入門,正打算創作我的真正的藝術作品的時候,卻要死了!”

3.拉斐爾

拉斐爾·桑蒂(1483年-1520年)是文藝複興三傑中最年輕的一位,他比達·芬奇小31歲,比米開朗基羅小8歲。他的作品大都取材於古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作為人類的文化遺產,盡管他的作品蒙上了宗教色彩,但透過宗教的外衣。可以看到人類在長期勞動中積累的才能和智慧的結晶。

拉斐爾,生於翁布裏亞烏爾賓諾城,父親是一個詩人兼畫家。他的家庭環境對於拉斐爾的成長有很大作用。烏爾賓諾城是當時意大利人文主義的中心城市之一。他從小在父親的培養下學習美術。後在翁布裏亞畫家彼魯基諾和平托裏喬門下學畫,成績很好,顯示出有吸收各家之長的才能。1504年-1508年,拉斐爾遷居佛羅倫薩,他觀摩了許多名家的作品,在早期的作品中,多少可以看出達·芬奇和米開朗基羅的影響。而他在佛羅倫薩時期的畫作,則已經顯出了他表現力的發展。他所畫的聖母不再是小孩,而是羞態的大人了。自從拉斐爾到了羅馬後,那裏的聖母像發生了新的變化化,拉斐爾的聖母形象顯現在我們的麵前。

拉斐爾不像達·芬奇那樣深湛、含蓄和富於理智,也不像米開朗基羅那樣雄健有力和充滿激情,他是以優美的、詩一般的繪畫語言體現了人文主義思想,他那憂雅、和諧、秀美的藝術風格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所確立的藝術樣式成為後來學院派古典主義的標準之一。

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巨匠,隻可惜他的生命很短,他逝世時隻有37歲。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他畫了近300幅作品,其中不少是美術史上的名作。拉斐爾是一位天才畫家,在他25歲時,已經完全確立了自己的藝術風格,拉斐爾為梵蒂岡簽字大廳繪製的大型裝飾壁畫就是最好的例證,它包括《雅典學院》,《巴爾納斯山》、《聖典辯論》三幅壁畫,這些作品表現了一個人文主義者對於真理和幸福的追求。其中《雅典學院》最為世人所稱道,顯示了年輕的拉斐爾具有無與倫比的藝術才華。

在《雅典學院》這幅壁畫中。拉斐爾以古希臘著名思想家柏拉圖和他的弟子亞裏士多德為中心,描繪了當時人文主義者所推崇的許多古代哲學家、科學家和藝術家為探求科學真理而自由爭辯、思考的光輝形象。畫麵的構圖主次分明,人物有聚有散,疏密得當,利用高大的古羅馬半圓形拱門建築作背景具有很強的縱深感,既加強了全畫宏大的氣魄,又使畫麵與建築結構融為一體。

拉斐爾是描繪女性形象的大師,他描繪的聖母形象是美術史上女性形象的光輝典範。到羅馬之前。拉斐爾筆下的聖母是美麗的平民婦女的形象,在他們身上體現出慈愛、善良、溫順的高尚品質,引起人們對生活的憧憬。到了羅馬後,拉斐爾的聖母形象仍然是世俗的,但帶上了幾分貴族氣派。《西斯廷聖母》是他眾多的聖母像中最為有名的一幅。這幅畫是拉斐爾後期的作品,是為教皇西斯托斯逝世而作的一幅祭壇畫。它像一首優美的頌歌,將聖母的端莊和世俗的愛融為一體。19世紀俄國民主主義者。畫家克拉姆斯柯依說,這幅聖母像“即使到了人類停止信仰的時候,仍不失去價值”。

拉斐爾的藝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所創造的完美的藝術形式在西歐繪畫史上影響很大。拉斐爾的藝術形式曾被作為學院派模仿的典範和不可逾越的標準,19世紀的法國畫家安格爾就是受拉斐爾的影響,創造出至今為世人備加推崇的完美、和諧、純潔的女性形象。

威尼斯畫派(15世紀-16世紀)

威尼斯是臨亞得裏亞海的港口城市,是當時歐洲與東方各國進行貿易的重要港口。從15世紀開始,威尼斯成為地中海沿岸最大的商業中心,這裏經濟繁榮,商業發達,生活富裕,實行貴族共和製政體,整個城市充滿了繁華的世俗氣息。反映在藝術上則有明朗華麗、色彩豐富等特色。

威尼斯的人文主義興起較晚,但16世紀,當一般城市人文主義思想衰退的時候,它卻仍然繼續發展。威尼斯的繪畫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由宗教題材逐漸轉向世俗題材,從而使他們把目光轉向了美麗的自然風光,同時舒適豪華的生活也帶來了享樂主義的情調,這一切使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為意大利文藝複興演奏了一曲華麗的終曲。

威尼斯畫派的創始人是喬萬尼·貝利尼(約1430年-1516年)。他是曼特尼亞的內弟,早期受曼特尼亞影響較大,到15世紀開始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與同時代的畫家相比,他更注重風景的描寫,把自然景色詩意化,使作品充滿寧靜和淡雅的情調。代表作品有《有小樹的聖母》和《湖中聖母》等。

喬萬尼·貝利尼在他的作品中大膽采用外光。色彩變得鮮豔明朗。線條流暢富於音樂性,這種優美的基調促進了威尼斯畫派的形成。而且,作為威尼斯畫派的開創者,貝利尼培養出了威尼斯畫派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喬爾喬納和提香。

喬爾喬納(約1476年-1510年)是從貝利尼風格過渡到威尼斯畫派全盛時期的人物。他的作品以色彩惟妙細膩,景物和諧統一,自然景色富於詩意為主要特點。他34歲就不幸早逝,但他用非凡的天才創造了一代畫風。他的作品留下的不多,僅十多幅,其中量重要的是《暴風雨》、《田園的合奏》、《沉睡的維納斯》。

《暴風雨》真實地描繪了暴風雨即將來臨的情景,成為文藝複興時期風景畫的一個裏程碑。《田園的合奏》表現了威尼斯新興資產階級男女自由的社交生活,喚起人們對古典藝術中浪漫意境的遐想。《沉睡的維納斯》突出體現了喬爾喬納創造的一種典雅的理想美。被理想化了的女神沉睡在夢中,她的生命活力已經融會到自然之中。人們從對基督教天國的信仰轉到對大自然和現實生活的熱愛。這是思想上的一次大解放。

提香(1487年-1576年)和喬爾喬納是同學,但他卻像米開朗基羅那樣長壽,他的藝術生涯幾乎貫穿了整個16世紀。提香的作品不像喬爾喬納那樣抒情和寧靜,而是顯得壯麗、熱情和富於想象,色彩強烈、用筆奔放。

提香一生創作的作品很多,主要是肖像畫、宗教畫和神話題材的繪畫。提香的肖像畫以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見長,代表作品有《查理五世》、《保羅三世和他的孫子》、《拿手套的青年》等。除肖像畫外,提香的大部分作品取材於希臘神話和聖經故事,但始終貫穿著人文主義思想,特別是強調現世歡樂和感官享受這一點。代表作品有《天上的愛與人間的愛》、《烏爾賓諾的維納斯》、《花神》、《懺悔的瑪格達林》等。

提香以後,他的兩個弟子委羅內塞和丁托列托,是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威尼斯畫派最後兩個傑出的畫家。

委羅內塞(1528年-1588年)是威尼斯畫派中很有特色的畫家。他擅長繪製貴族宮廷和別墅的大型裝飾壁畫。雖然題材多來自聖經、寓言和曆史故事,但充滿世俗生活氣息。他尤其喜歡借盛大的宴會的場麵,盡情地描繪威尼斯新興資產階級豪華看侈的生活,即便是宗教題材,也被變成歌頌世俗生活的歡樂場麵,基督和聖徒們反倒成了畫中的點綴。他的代表作是《迦拿的婚宴》和《利末家的宴會》。《利末家的宴會》原名《最後的晚餐》,這是基督美術中的傳統題材,可是委羅內塞在描繪這一題材時,同樣把它畫成一個威尼斯商人和貴族豪華奢侈的宴會場麵,甚至把酒鬼、侏儒、小醜等也畫進裏麵去,因而受到了宗教法庭的傳訊。為掩人耳目,他將此畫作的名字改為《利末家的宴會》。

丁托列托(1518年-1594年)年輕時曾在手工藝作坊裏受過嚴格的傳統訓練,後跟從提香學畫。他在藝術上將米開朗基羅的構圖和提香的色彩結合起來,作品有很強烈的藝術表現力。他在1588年-1592年創作的大型壁畫《天國》,畫麵宏大,人物眾多,構圖奇特,色彩華麗,是世界美術史上的一幅不朽的名作。

當時的尼德蘭包括現在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部的一些地區。13世紀時,尼德蘭已經是北歐手工業和商業發達的地區之一,至15世紀,其北方諸省的農奴製已經廢除,它成為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之地。那裏的文藝複興,由於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其內涵主要是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問題。1566年,以“破壞聖像運動”大規模展開的反天主教會的鬥爭,實質上就是反對西班牙的封建統治。

文藝複興時期的尼德蘭美術成就集中反映在繪畫上。14世紀尼德蘭出現了凡·埃克兄弟兩個畫家——尼德蘭畫派的奠基人:胡伯特·凡·埃克(1366年-1426年)和揚·凡·埃克(1380年-1441年)。兩兄弟是油畫材料的革新者,通過他們的藝術實踐,進一步提高了油畫的寫實能力。

關於胡伯特·凡·埃克的生平事跡所知很少。我們隻知道他應約多庫斯·威德之請,進行了《根特祭壇畫》的製作。1426年,他去世後,由其弟揚·凡·埃克繼續繪製,於1432年終於完成。

《根特祭壇畫》是凡·埃克兄弟為根特市聖貝文大教堂畫的一組祭壇畫。這組祭壇畫共23幅,其中主要的是內側中間的四幅,中間畫的是上帝或基督,兩邊是聖母和基督最喜歡的門徒約翰,下麵是祭壇畫的主體部分《羔羊的崇拜》,作品中,人物形象端莊自然,栩栩如生,花草景物絢麗多彩,充滿生機。整幅作品大大突破了中世紀美術的束縛,顯示出對人和現實生活的肯定。

揚·凡·埃克在當時是尼德蘭最有實力和具有崇高地位的畫家,他早期的代表作有《書房中的聖哲羅姆》和《教堂中的聖母》。在這兩幅作品中已經體現了藝術家在創作思想上的變化,聖哲羅姆在他的筆下已經成為典型的尼德蘭學者形象,而聖母的形象也體現了世俗的思想。

自從揚·凡·埃克完成了《根特祭壇畫》以後,他的藝術進入了黃金時期。此時他主要致力於肖像畫的創作,並成為近代肖像畫的開拓者,為我們留下了一大批傑出的肖像畫作品。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阿爾諾芬尼夫婦像》。這幅作品是畫家1434年完成的。描繪的是阿爾諾芬尼正在和年輕的妻子舉行婚禮。對於室內的陳設和人物衣著,包括牆上的掛鏡的裝飾圖案畫家都進行了極盡細膩的寫實描寫。從人物背後的鏡子裏,不僅描繪出兩人的背後姿態,也可以看得見畫家本人。這幅作品以其肖像的情節性處理,和人物內心情感的深入刻畫成了歐洲肖像畫中的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