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17世紀歐洲繪畫(1 / 3)

17世紀意大利繪畫

16世紀末,文藝複興美術的中心意大利逐漸走向衰落,一些大師相繼去世,自此以後,意大利美術進入一個相當混亂和複雜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裏產生了樣式主義風格。

17世紀初,意大利樣式主義慢慢分化,逐漸形成了3種藝術流派:羅馬的巴洛克藝術、學院派藝術、現實主義藝術。

1.羅馬巴洛克藝術:巴洛克風格(又稱巴洛克樣式)是一種宮廷風格。巴洛克藝術大致有以下特點:無論建築、雕刻、繪畫都強調運動感、空間感、豪華感、激情感,有時還帶有點神秘感。雕刻和繪畫多表現宗教題材。

2.學院派藝術:歐洲的學院派藝術首先在意大利形成。17世紀卡拉奇兄弟創造了自己的風格和歐洲第一所美術院校,在學院中,崇尚希臘羅馬。稱學院中的古典主義或學院派藝術。

3.現實主義藝術:以寫實主義的卡拉瓦喬為代表,又稱卡拉瓦喬寫實主義。

巴洛克繪畫

17世紀意大利的所謂正統的美術是為封建貴族和宗教服務的羅馬巴洛克美術。

巴洛克美術產生於意大利,後擴散到整個歐洲,尤其是天主教流行的國家。此後又隨著宗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非洲一些國家。中國圓明園裏就有巴洛克風格的建築,建築師就是從法國和意大利等國來的傳教士們。

意大利巴洛克藝術的特征:

首先是它的華麗性。由於服務的對象是上層人物和貴族,故而力求豪華之能事是它的特點。

其次,文藝複興美術強調理性的寧靜與和諧,而巴洛克美術則強調非理性的無窮幻想和幻覺,極力打破和諧和寧靜。

第三,是它的激情性。巴洛克美術總是充滿激情的,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

第四,是它的運動性。即是說,它在內容上是充滿激情的,而它的外在形式則強調運動感。

第五,是它的空間性。文藝複興時期的美術作品基本上是平麵的,而巴洛克美術則非常強調空間和立體感。

第六,是它的綜合性。巴洛克美術十分強調綜合的特點,而且有多種綜合形式。

第七,是它有著濃厚的宗教色彩。巴洛克藝術與天主教有著密切的關係,在作品的題材方麵,一般多表現一些殉教、幻覺、神迷的故事和情節。

第八,是有一定的背離現實生活的傾向。

概括起來,意大利巴洛克藝術大致有以上八個特點,在歐洲其他國家也大致一樣。下麵主要介紹一下巴洛克繪畫藝術。

巴洛克繪畫藝術要比巴洛克建築藝術出現得晚一些,也並未在17世紀意大利畫壇中占主導位置,也沒有產生像建築和雕塑方麵如貝尼尼或博羅米尼那樣的大師。

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的羅馬教廷和貴族好像對建築與雕刻感到更大的興趣。而矯飾主義的繪畫也沒有走出藝術的誤區。若想給繪畫帶來新的生命,就必須進行一場徹底的革命。但這一革命由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繪畫和卡拉奇兄弟的學院主義來完成,而巴洛克繪畫還是由矯飾主義發展而來。

由矯飾主義向巴洛克繪畫過渡的第一位畫家是費德裏格·巴羅奇奧(死於1612年)。他的作品以宗教題材為主。矯飾主義繪畫對他的影響還是十分頑固的,作品的構圖或人物的造型往往過分虛構誇大和華而不實。然而畫中那種渾厚明朗的色調多少注入了一些新的因素,並且帶有格列柯的某些影響。

17世紀羅馬的巴洛克繪畫主要是裝飾壁畫,架上繪畫和肖像畫十分少見。負有盛名的彼切洛·考爾東諾(1596年-1669年)和路加·卓爾丹諾(1634年-1705年)是巴洛克繪畫的主要代表人物。

彼切洛·考爾東諾是當時社會上極受歡迎的一位畫家。他的作品大都滿足了教皇、國王、貴族或富商巨賈的要求。他有巨大的創作潛力,構思靈活、繪製敏捷,但卻因為一味迎合,無形中降低了作品的藝術質量。畫家繪製了大量的裝飾壁畫,著名的有《巴爾比林府的天頂畫》和《佛羅倫薩比奇宮的壁畫》等等。他的壁畫作品帶有比較明顯的巴洛克風格,在空間的處理上往往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構圖上具有變幻莫測、靈活多變的特點;人物造型上帶有矯飾主義的媚態的誇張。然而他的壁畫的成功之處。是在於風格上與博羅米尼建築的相協調,完成了巴洛克建築、雕刻和繪畫一體化的任務。

路加·卓爾丹諾是考爾東諾的得意弟子。他擅長於各種類型的人物性格的刻畫,在色彩上也傾心於繁複多變。他的許多作品超越了他的老師考爾東諾的成就,然而在建築風景的繪飾上卻相差甚遠。

總的來說,巴洛克繪畫相比巴洛克建築和雕刻,其成就不大。實際上,真正決定17世紀意大利繪畫發展的還是卡拉瓦喬的現實主義和卡拉奇兄弟的學院古典主義。

卡拉瓦喬現實主義

16世紀末17世紀初,意大利畫壇上出現了光輝燦爛的現實主義繪畫,它是承續了文藝複興大師們的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鮮明的世俗化精神,並與矯飾主義和巴洛克藝術的不斷鬥爭中發展起來的。它的主要創始人和傳播者是卡拉瓦喬,因而又被稱為卡拉瓦喬主義。卡拉瓦喬主義影響了整個歐洲,把現實主義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具有鮮明民主主義思想色彩的卡拉瓦喬藝術的產生,正是與意大利的動蕩時代有關。16世紀至17世紀,意大利人民的起義鬥爭連續不斷,這種鬥爭也影響了一些出身下層的藝術家。他們的苦悶和反抗情緒必然會反映在他們的藝術作品之中。卡拉瓦喬的產生正像同時代產生的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物一樣,是曆史的必然。

米開朗基羅·達·卡拉瓦喬(1573年-1610年)是17世紀意大利最偉大的畫家之一。卡拉瓦喬出生於北意倫巴底一個貧苦之家,由於他出生的村子叫卡拉瓦喬,所以別人送給他這樣一個綽號。

卡拉瓦喬的藝術創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個時期:

(1)早期,卡拉瓦喬曾跟從米蘭的西蒙·彼得爾查諾學習繪畫,在這位老師的影響下,曾接觸過矯飾主義藝術,但對他影響最深的還是文藝複興時期一些大師的作品和侖巴底的悲慘的現實生活。16世紀90年代,他來到了羅馬,開始尋找自己的藝術道路。在羅馬,矯飾主義風格引不起他的興趣,引起他的興趣的是那些曆代大師留下來的靜物畫和風俗畫。卡拉瓦喬早期畫了反映現實生活的風俗畫代表作是《女卜者》、《玩紙牌的人》、《奏吉他的人》、《捧水果的少年》等。

《女卜者》描繪的大概是卡拉瓦喬偶然見到的一個街頭情景。一個吉普賽女人,很可能是以占卜為生的流浪者,她有吉晉賽人看手相的本領,帶有狡猾的目光和一絲淡淡的微笑,捉住一隻具有紳士風度的年輕人的手。整幅作品構圖簡潔,一男一女兩個半身像相互聯係在一起,由於隻刻畫了人物的半身,從而免去了一切不必要的細節。使人物的形象十分突出鮮明。這種半身風俗畫好像是卡拉瓦喬在早期作品中酷愛的一種形式。《玩紙牌的人》、《奏吉他的人》都是采用了這種形式。

卡拉瓦喬的早期作品都帶有一種自然主義的傾向,具有濃鬱的生活氣息。

(2)從1597年到1606年是卡拉瓦喬創作活動的盛期。在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的作品,藝術風格已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它徹底克服了矯飾主義的影響,另辟蹊徑,把在風俗畫中所獲得的新手法應用到宗教繪畫中去,這是他對宗教繪畫的重大突破之一。

1598年,他為羅馬法蘭契奇教堂所畫的《基督召喚使徒馬太》,是一幅具有極為濃厚的風俗意味的宗教畫。作品一問世,就引起了爭議,在爭吵中卡拉瓦喬誤殺了對手迫使他離開羅馬而遷移到那不勒斯。從此開始了一生的流浪生活。漫長的流浪生活,使畫家得到了充分接觸和觀察下層社會人們生活的機會,並使他成為具有大膽革新精神和在自己作品中歌頌普通人民的17世紀意大利第一流的藝術家。

卡拉瓦喬盛期時的代表作是《聖母升天》、《聖保羅的改革》等,這些作品完全是徒有宗教虛名的風俗畫作品。

(3)從1606年到1610年,卡拉瓦喬進入創作的晚期。在這段時間裏,畫家創作了《洗禮者約翰的斬首》和《聖路喬的埋葬》等作品。他臨死前的絕筆之作是《基督的降臨》和《基督的笞刑》,這些畫麵的處理被稱為“黑繪法”。1610年,卡拉瓦喬患病而死,死時年僅37歲。

卡拉瓦喬創造的現實主義畫風不僅對意大利而且對整個歐洲都具有強烈的影響。魯本斯、委拉斯凱茲、倫勃朗、勒南兄弟等歐洲畫家,都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間接地受到卡拉瓦喬的影響。他的出現。預示了歐洲17世紀現實主義的繪畫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

卡拉奇兄弟的學院主義

17世紀意大利學院主義在理論上的奠基人是貝裏格,在實踐上的創始人是卡拉奇兄弟,即洛多維柯·卡拉奇(1555年-1619年),阿戈斯蒂諾·卡拉奇(1557年-1602年)和阿尼巴·卡拉奇(1560年-1609年)。

他們中的最年長者和實際上的藝術指導者是洛多維柯·卡拉奇,他們兄弟三人共同樹立了自己的奮鬥目標。1590年在意大利的波倫亞地區建立了歐洲第一所美術學院——波倫亞學院。他們把它叫做“有誌於造型藝術者的學院”,開起了比例學、解剖學、透視學和建築學等課程,形成了一個嚴整的美術教育體係,這個學院成了以後歐洲各國美術學院的藍本,在世界美術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並對歐洲美術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

學院派的藝術主張是:要保持古代和文藝複興盛期大師藝術的永恒性,把這些藝術看成是不可逾越的楷模,實際上卻是鼓吹折中主義藝術。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阿尼巴·卡拉奇。他是古典主義繪畫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古典主義風景畫的奠基者。在三兄弟中,他年齡最小。他很早就嶄露出傑出的繪畫才能,1595年他應招去了羅馬,1697年至1600年間,他為羅馬的法爾涅塞宮殿創作了一幅以愛神為主的壁畫。當時的羅馬因為擺脫了宗教爭端的煩惱,提倡繪製具有“永久紀念性的大藝術作品”。阿尼巴的這幅天頂壁畫便是“大藝術”的最初作品。在當時的羅馬,阿尼巴享有“繪畫複興者”的崇高聲譽。阿尼巴的這一幅天頂壁畫重新恢複了歐洲紀念碑式壁畫的優秀傳統,它曾經成為歐洲各國17世紀畫家們的真正藝術學院。

阿尼巴·卡拉奇還創造了新祭壇畫的典型樣式。他的祭壇畫帶有許多等身高的人物,坐在煙霧繚繞中的寶座上的瑪利亞,以崇高聖潔的形象與站在前景上的世俗的聖人們連接在一起。另外,阿尼巴還是歐洲古典風景畫的奠基人之一,他於1604年創作的《逃亡埃及》就已經顯露了風景畫的端倪,他幾乎是把這一宗教故事當作風景畫來創作的。他大膽地使宗教人物在畫麵中隻占很小的位置,而津津有味地去描寫意大利莊嚴典雅的大自然風光。他的這種畫法,後來為17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畫家洛蘭和普桑等師承並發展了,並最終形成了歐洲古典主義的風景畫。阿尼巴還留下了許多獨幅畫和肖像畫,其中著名的有《酣睡的維納斯》、《聖母哭子》、《彈曼陀林的男子像》。

從阿尼巴的作品裏,我們可以看出學院主義對“自然美”和“理想美”的追求,而且更多地是對理想美的迷戀,有時甚至需要用別出心裁的宏大構圖,強烈的運動感和明暗對比,以及誇張的神情姿態和美化的形象來彌補作品內容的單調和貧乏。

阿尼巴1609年因患瘧疾而死,年僅49歲。他和卡拉瓦喬一樣都是中年夭折。阿尼巴去世後,他所創立的古典主義藝術由波倫亞的一批畫家繼承並繼續得到發展。波倫亞的這群畫家中較為著名的有多梅尼奇諾(1581年-1641年)、列尼(1575年-1642年)和阿裏巴尼(1578年-1660年)等人。

17世紀佛蘭德斯繪畫

16世紀下半期的尼德蘭革命,終於以荷蘭的獨立和佛蘭德斯的妥協而告終。在這塊曾經產生過凡·埃克、包西和勃魯蓋爾等一代繪畫大師的土地上也因革命後的分裂出現了南北兩個各具民族藝術特色的派別:一個是以倫勃朗為首的17世紀荷蘭繪畫;一個是以魯本斯為首的17世紀佛蘭德斯繪畫。

佛蘭德斯的藝術中心是安特衛普,而安特衛普又是西歐最大的藝術中心。

17世紀佛蘭德斯的美術上的代表人物是魯本斯,他不僅代表了17世紀佛蘭德斯繪畫的最高成就,而且他那眾多的弟子和助手,對當時的繪畫也形成了重要的影響。所以17世紀佛蘭德斯的繪畫可以稱為“魯本斯的時代”。

魯本斯的藝術世界

在17世紀,魯本斯與西班牙的委拉斯凱茲以及荷蘭的倫勃朗並稱為歐洲繪畫承前啟後的大師。

在這三位藝術大師中,魯本斯的曆史地位顯得尤為突出,他不僅以自己的藝術活動代表了佛蘭德斯的繪畫,成為佛蘭德斯派最偉大的畫家,同時,他的藝術成就還幾乎代表了17世紀整個西歐繪畫,因為即使委拉斯凱茲也受到過他的重大影響,而倫勃朗也因為坎坷多難的一生而未造成像魯本斯那樣強烈的影響。

彼得·保爾·魯本斯(1577年-1640年)的父親是安特衛普的法學家,因被指控信奉新教而逃亡德國,魯本斯的幼年是隨著父母在顛沛流離中度過的。魯本斯10歲時,父親客死他鄉,他隨著母親回到安特衛普,先進拉丁文學校,後出任貴族侍從,不久,就轉學繪畫。1600年。魯本斯去意大利,任曼托瓦公爵的宮廷畫家,開始了為期八年的進修。1608年魯本斯回到安特衛普,成為阿爾布雷希特大公的宮廷畫家。這期間,他還從事過政治和外交活動。

魯本斯是一個極富學養的藝術家,他的興趣之廣泛、學問之淵博和造詣之高深可能隻有文藝複興時期的大師達·芬奇或丟勒等人才能與之相比。他一生經曆豐富,始終過著忙碌和充滿活力的生活;他漫遊過歐洲各地,還精通八種語言;他富有家藏,曾收集過大量的古物和藝術珍品;他是一個外交家,曾與歐洲的許多名流學者和藝術大師交往甚密;他酷愛研讀古典文學作品,其興趣不在繪畫之下;他具有巨大的創作才能,一生的作品數量驚人,題材也十分廣泛,他從事過宗教畫、神話畫、曆史畫、肖像畫。風俗畫的創作,還留下過書籍插圖的精品,甚至在都市裝飾工作方麵也做出過傑出成就。他享有著巨大的聲譽。

魯本斯將華麗宏偉的巴洛克藝術風格與尼德蘭藝術傳統融為一體。形成了具有浪漫主義傾向的獨特風格。其作品形象生動,色彩明亮,裝飾性很強並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動勢。他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大膽的創造精神,畫了許多劇烈衝突的場麵。他的傑出的藝術代表作品有《阿馬鬆之戰》、《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蘇珊·芙爾曼》等。

《阿馬鬆之戰》體現了英雄主義與愛國主義精神,畫麵上充滿強烈的動感,氣勢磅礴,情感奔放。《劫奪呂西普斯的女兒》是描寫羅馬神話中眾神之王朱必特和麗達所生的孿生兄弟卡斯托和普魯克斯搶劫邁錫尼王兩個女兒的故事。畫家在這幅作品中感興趣的並不是對情節本身的描寫,而在於通過搶劫和掙紮這兩個互相對立的並帶有強烈的動勢的動作。把四個人物組成一個很不尋常的構圖。四個主要人物和兩匹高頭大馬錯綜複雜地扭結在一起,形成一種強烈的動勢。卡斯托和普魯克斯,以及兩匹馬濃重的棕、黑、青灰色,與女子肌膚的明亮色調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在表現婦女的造型上,魯本斯強調的是粗壯有力和肉感。魯本斯筆下的女人基本上都是這一類型,粗壯存力,富有肉感。魯本斯的這一特點是和他的藝術趣味迎合宮廷貴族和上層人士的享樂需要分不開的。它反映了魯本斯和當時上層社會的審美趣味。《蘇珊·芙爾曼》是魯本斯第二個妻子的妹妹的肖像。這幅作品可以使我們看到魯本斯熟練的寫實技巧,流暢的筆法和華麗的色彩。

魯本斯的繪畫藝術對歐洲藝術的發展影響很大,同時代的畫家對他無不尊重,他眾多的弟子和助手對他更是極盡模仿之能事。魯本斯在歐洲繪畫史上的地位是重要的,19世紀法國浪漫派的德拉克羅瓦,印象派的雷諾阿,英國的庚斯博羅等都從不同程度上受到他的影響。

凡·代克的肖像畫藝術

17世紀的佛蘭德斯繪畫藝術,魯本斯的藝術已達到了曆史的高峰,而出自於他的門下的大量弟子和助手們更為繁榮和活躍佛蘭德斯的繪畫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在他們中間,最偉大的代表畫家就是凡·代克,他具有非凡的才能,是17世紀佛蘭德斯最傑出的畫家之一。

凡·代克(1599年-1641年)出生在安特衛普的一個富有的絹織物商人家庭。11歲時,跟畫家赫德裏克·凡·巴倫學畫。14歲時所繪的《自畫像》已表明他是早熟的天才。16歲時開始在自己的繪畫工作室獨立工作。1617年成為魯本斯的自由合作者與助手。1620年末,他去了英國倫敦,在不久後的歸國途中,他便赴意大利,並在意大利工作了6年之久,形成了自己的肖像畫風格。1632年,他受聘為英國查理一世的宮廷首席畫師。第2次去倫敦,並在那裏終其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