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4日,英、法與其他7國的代表在瑞士日內瓦附近的尼翁簽訂《己翁協定》。協定規定:對在地中海攻擊不屬於西班牙任何紛爭一方的船舶的潛水艇,締約國海軍應予以反擊並在可能情況下予以消滅。為實施上述決定,在地中海水域,英法兩國艦隊應同在公海上和尼翁協定參加國的領水內,依兩國協議分區執行任務,以保護航行安全;地中海沿岸國則保證對上述艦隊協助提供使用港口。
9月17日,在日內瓦又簽訂《尼翁協定》的補充協定,規定本協定擴大適用於水麵船艦和航空器對商船的襲擊。這樣就全麵地確定潛艇、飛機、水麵船艦襲擊商船的行為均當視為海盜行為。
1946年9月14日《法越臨時協定》簽訂1946年9月14日,法國皮杜爾政府同越南民主共和國政府總理範文同在法國楓丹白露簽訂《法越臨時協定》,亦稱《九一四協定》。
1959年9月14日北京火車站建成
北京站是全國鐵路客運重要樞紐,在1996年北京西站開通以前,其規模最大、設備最先進。京包、京滬、京山等幾大幹線把我國遼闊的疆域與首都連結成緊密的整體。北京站發出的旅客列車可直達蘇聯莫斯科、朝鮮平壤、蒙古烏蘭巴托等鄰邦國家首都。
北京火車站(北京站)曆史可追溯到公元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原址位於正陽門甕城東側(老車站商城所在地),始建於1901年,建成於1903年,舊稱“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曆史上曾沿用前門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東站等站名。1949年9月30日改稱“北京站”至今。
北京火車站現址位於東便門以西,東單和建國門之間長安街以南,東臨通惠河,西倚崇文門,南界為明代城牆遺址。北京火車站現址1959年1月20日開工興建,9月10日竣工。9月15日開通運營。原址被拆除。北京站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鐵路客運車站。從北京站始發的列車開往全國各地。北京站是19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0周年首都十大建築之一。建築雄偉壯麗,濃鬱民族風格與現代化設施設備完美結合,其建設速度之快、規模之大,堪稱中國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奇跡。
1959年9月13日到14日,北京火車站新站建成之始,毛澤東主席、劉少奇主席、朱德委員長、周恩來總理和中央其它領導同誌,曾先後到站視察,毛澤東主席視察新建北京站後親筆題寫“北京站”站名。車站根據周總理指示將這三個立體大字放置車站正麵中央正上方。
1991年9月14日停止黑人間暴力衝突的南非和平協議簽署1984年9月,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非國大)和因卡培自由黨兩派黑人首次發生暴力衝突。此後,暴力衝突日趨擴大,愈演愈烈。1990年8月起,非國大和因卡塔的支持者之間的衝突達到白熱化程度,兩派黑人手持長予、斧頭等武器在黑人區街道上械鬥、廝殺。
7年間,已有1.1萬名黑人死於非命。暴力衝突危及南非和平進程和反種族隔離的鬥爭,非國大和因卡塔領導人曾就衝突問題舉行幾次會晤,但未能達成諒解。1991年5月,一批南非宗教界和工商界人士出麵向有關方麵斡旋,終於在8月中旬達成原則協議。
9月14日。23個政黨、團體和群眾組織的300餘名代表在約翰內斯堡的卡爾頓旅館召開全國和平會議。南非總統德克勒克、非國大主席曼德拉、因卡塔自由黨主席布特萊齊等各黨派、組織的領導人簽署了《卡爾頓和平協議》。
9月15日
1916年9月15日坦克在一戰中首次使用1916年9月15日,一小股英國坦克部隊在索姆前線的某一防區獲得重要勝利。在戰鬥中僅投入了可用的49輛新裝甲車中的11輛。由於未能及時把這些由鋼鐵製造的龐然大物運送到前線以及機械方麵出了問題而妨礙了把整個坦克部隊都投入戰鬥。
支持使用坦克的人士說:在戰場上坦克的首次出現證明了強大的坦克部隊是突破西線戰壕障礙的關鍵。近年來,協約國與德國的軍隊陷入困境,被迫采取似乎毫無效果的塹壕戰。
士兵以及包括溫斯頓·丘吉爾在內的政治家們都提倡在歐洲的作戰中發揮坦克的巨大作用,他們對今天的成功都很滿意。同時他們也擔心失掉了一次大規模戰略襲擊的機會。他們認為在沒有足夠數量的坦克大範圍突破德軍戰線的情況下,不應當使用坦克。他們也擔心將來部隊隻能少量地而不能大規模地使用坦克。
1924年9月15日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1922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奉係失敗後,於東北圖謀再起。1924年9月3日浙江軍閥發生戰爭,張作霖於4日發出響應浙江軍閥盧永祥,責備曹錕、吳佩孚的通電,向山海關、熱河一帶增兵。奉軍編為6個軍,張自任總司令,並於15日致電曹錕發出挑戰。第二次直奉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