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 性與命(1 / 1)

一切相,皆是虛妄,於心不得,假名而立,虛妄不實,陽神指的是心,是精神,但道家隻修其外,不入其內,不達明心見性之法故,真心之佛法,不修而修,以無為修,離一切妄,即是佛所修為,離修見,離人見,離我見,離一切虛妄自心照見!才能證得真心明鏡,這種最本質,最究竟的境界,豈是那些以見生見的,心外而修的外道所能證入的境界?意生身也是虛妄的,真佛六根清淨,六根俱滅,無有再生,不修意生身,此是邪道,不應於修,是為邪見,意識是虛妄的,更何況意之所想所生?此即為無明流轉之根本,是煩惱的根源,你盡然認賊為子?不明佛法的真諦?即性即心,見心能照之性,與見心無所異,故是見佛,見心即是見佛,證見本真自已,即是回歸本質,必得無邊神力,超越輪回生死。

在修行上,張伯端反對形式上的出家離俗,隱避山林。而主張“大隱隱於市”。他本人就不出家。南宗直至五祖白玉蟾,始開始有雲遊道士,也組織了南宗自己的教團組織。一般認為,白玉蟾為南宗實際建立者。

北宋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百歲仙逝,飛升前留有《屍解頌》一首:“四大欲散,浮雲已空,一靈妙有,法界通融”。

張伯端是道教南宗紫陽派的鼻祖。清雍正年間封“大慈圓通禪仙紫陽真人”。金丹派南宗(因張伯端號“紫陽”,故南宗也稱為“紫陽派”)的祖師。道教奉為全真道南五祖之一。

相傳張紫陽(張伯端)曾遇一僧人,僧人專修戒、定、慧,自以為得最上乘禪旨,能入定出神,數百裏間傾刻就到。二人雅誌大發,相與契合,約定同遊於揚州觀賞瓊花。二人共居一室,瞑目而坐,出神遊揚州,張伯端神至揚州時,僧已先到,張伯端要求各折瓊花一朵為記。結果,二神歸,僧取不出瓊花,張伯端卻取出瓊花玩耍於手中,僧十分慚愧,不明自其中道理。

張伯端告曰:“今世人學禪學仙,如吾二人者可問見矣。”二人結為莫逆之交,隨後弟子問曰:“彼禪師與吾師同此神遊,何以有折花之異?”張伯端答曰:“我金丹大道,性命雙修,是故聚則成形,散則成氣,所到之地,真神見形,謂之陽神。彼此之所修,欲速見功,不複修命,直修性宗,故所到之地,人見無形影,謂之陰神。

內丹修煉分為下關、中關、上關三個階段。中關要用十個月的時間才能修成,下關是煉精化氣,中關是煉氣化神,然後才是上關煉神還虛。通過特殊修煉方法,把元神中的陰渣(識神)煉淨,這個元神就變成了純陽無陰的陽神,道家管其叫“嬰兒”。經過習練,陽神可由天門自由出入,擺脫肉體的禁錮而長存,獲得身外之身,超脫生死之外。陽神是神炁混融後的升華,虛靈無質而有體有用,能夠“聚則成形”、“散則為氣”,隱顯自由,並能得分身散處,變化無窮,這是內丹修煉的最終目的所在。修煉完成,便可成為自己身體的主人,使之“我命在我不在天”,實現人類自我超越。

陰神和陽神的區別:陰神能隱而不能顯,陽神能隱能顯,陰神隻是六神通的五通,而不具漏盡通,陽神具足六通,陰神經過修煉,都能夠脫體而出,這種傳統內丹修煉稱其為“出神”,這就是陰神、陽神的區別,以及什麼叫“出神”。講這些,已經遠遠超出健身的範疇,但它的確是煉養追求的目標,而且越是年紀大的人,越適合修煉正統的內丹功,因此他們已經熬過了人生最難的那一段,也是最容易修成這方麵的最高成果,這才是大道,這才是身心的大解脫。通過氣功鍛煉,把身體修好之後,都應該樹立這—遠大目標。十年前,我曾說過:“企願人間都是仙”,它的終極結果就是——我命在我不在天,追求大道,獲大解脫。

所以有智慧有成就的修真者,他們都是性命雙修,性和命可以分開嗎?誰見過不依附於物質形相而存在的精神現象?性與命亦複如是,隻是修行上必然得有主次選擇問題。道家法門多主修身去障令心地清淨,佛家法門多從心地下手,澄妄以見真。真修行人,殊途無不同歸,有什麼性命可得也。

歸納道家的說法,分為兩部分,神屬於性,本性;精和氣屬於命。道家早就把身體分成兩個宇宙,我們這個肉體存在是我們的命,所以身體是命。至於那個性呢?那個就是神,不屬於這個身體,但身體也是性的部分。比如電,這個電是通過燈泡發亮而發生作用。燈泡壞了就不能通電,也不起作用了。因此道家的理論同佛家或其他的不同,認為修道的人必須要性命雙修。性命就是陰陽,也就是坎離所代表的,性命雙修就是兩樣要齊頭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