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帝俊(1 / 2)

《帝王世紀》:“太昊帝庖犧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稱太昊。”王大有先生認為太一神為伏羲,雉入淮為蜃,實際上是辰(震)。馬王堆帛書“震”作“辰”,辰為龍。太昊龍圖騰,“帝出乎震(辰)”與“我姬氏出自天黿”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龍為圖騰,辰又為觀象授時的基準,“北辰亦為大辰”(《公羊傳》)。太一神從震位經一周天,正走過八卦的方位,是《說卦》的天象依據。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墓出土九宮式盤,銘文為:“冬至汁蟄四十六日廢,明日立夏。立夏陰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廢,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廢,日明(明日)秋分。秋分倉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宮的日期正當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個節氣。這八個節氣與八卦對應的實物即所謂的“八角星”圖案——八卦曆圖——河圖洛書。太一神巡行的起點是冬至,與《說卦》不同,但周而複始是相同的。

太一氏成為神名永載史冊,其作為人的一麵湮沒在漫長的歲月中,然而從其至尊的地位和作為“道”的代稱,不難想見太一氏的非凡作為。

《易·係辭》用卦的變化象征天地的變化。“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河出圖,洛出書……”卦象與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論基礎。《說卦》:“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朱熹說:“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謂後天之學也。’”天之主宰即北極神太一。北鬥鬥柄春分指東,立夏指東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時左右鬥柄指向可定季節,這個規律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北鬥旋轉,北極星不動(太一常居),這一現象與遠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廣場有共同之處。北極神得名於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稱號,被後人紀念而加在北極神身上。由於北極星的特殊地位,後來升天為神的聖王再也沒有人超過太一氏。

太一如此尊貴,是與一位被遺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開的。《盤古王表》載有“泰壹氏”。其事跡不可考。《史記·秦始皇本紀》:“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索隱:“按:天皇,地皇之下即雲泰皇,當人皇也,而《封禪書》雲‘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蓋三皇已前稱泰皇。一雲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貴,與天神中北極神太一最尊貴相應。參照軒轅氏與軒轅星座的對應關係來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學實踐決定了北極神太一的地位。

人類對太一的認知少之又少,他們都在一次次爭辯中證實,一次次的證實,一次次的推翻,真正的太一,在炎黃之年就被打入了地獄道,也就是“鬼道”古者天子以春秋祭太一東南郊,用太牢七日,為壇開八通之鬼道。”東漢王逸在給《九歌·東皇太一》開頭兩句“吉日兮辰良.穆將愉兮上皇”作的注釋中說:“上皇,謂東皇太一也。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氣”(《禮·禮適》疏)。《淮南子……詮官》開篇說:“洞同天地,渾沌為補,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同出於一,所為各異,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萬物產生於太一,中國古人講“道”是自然規律。道家把“道”說得很深奧。《莊子·天下》:“建之以有無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郭店楚簡《太一生水》年代約為公元前四世紀,強調了太一與水的關係。所以,修羅跟太一為統一體係,都是在混沌之初誕生於世,雖然那時候的星球已經有過幾次的文明,無論是宇宙的誕生和滅亡,重生和滅亡,起始點都是一樣的,重歸太虛。

男子含笑道:“大哥補藥嘲笑他人,你很清楚弟弟的實力如何,修已經算是震驚了,東皇太一赫赫有名,自家老頭葉問天供奉的神龕就有一個東皇太一,修自己還沒少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