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美、蘇之間的核賭博
1962年,加勒比海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了核戰爭。在漫長的冷戰歲月中,美國曾好幾次動過使用核彈的念頭。但隻有古巴導彈危機最具一觸即發之勢,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
美國入侵古巴失敗後,古、美關係繼續惡化。蘇、美“冷戰”逐漸升級。古巴與美國隔海相望,蘇聯政府認為把古巴作為西半球的一個衛星國是極其有價值的,這對蘇聯推行對外擴張政策是非常有利的。
於是蘇聯將古巴作為伸向美國深處的“橋頭堡”,仿佛一把利劍插在美國的背後。而當時的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為預防美國再一次入侵,便欣然接受了蘇聯的核武器援助。於是蘇聯以“保衛古巴,防止美國入侵”為名,把導彈悄悄運進古巴。然而這一舉動對美國來說十分痛苦,因為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1962年8月31日,美國軍方派出十幾架偵察機對古巴進行全方位偵查。美國從偵察機拍攝的空中照片上看到了古巴開始安裝蘇聯的防空導彈,也看到了運載導彈駛向古巴的蘇聯船隻。9月4日,美國政府肯定了有關蘇聯對古巴的軍事援助。於是肯尼迪發表聲明,說:“蘇聯在古巴這種秘密、迅速和不同尋常的集結,是出於預謀的挑釁性地、不正當地改變現狀的行動,這對美國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應立即停止和取消對世界和平富有挑釁氣味的威脅。否則,隻要這種威脅出現或古巴成為蘇聯進攻西半球的基地,美國將會采取斷然的措施予以反擊。蘇聯應放棄世界霸權的計劃,結束危險的軍備競賽,從古巴撤走導彈並保持克製。”對於美國的報道,蘇聯矢口否認。不久美國政府以“蘇聯向古巴提供的武器已經構成對美國的嚴重威脅”為由,采取先發製人的措施,全麵封鎖加勒比海域,對蘇聯和古巴施行重重包圍,進而進行遠距離“隔離”。
蘇聯麵對美國強大攻勢的壓力,態度發生巨大變化。1962年10月28日,蘇聯政府下令“拆除進攻性的核武器,並加以包裝運回蘇聯”,表示願意同意同肯尼迪交換意見,共同緩和國際緊張局勢。蘇聯撤走導彈,美國意欲消除對自己的軍事威脅已經達到。
蘇美雙方都采取措施履行了自己的承諾,雙方各自撤出古巴。“古巴導彈危機”成為了曆史。
趣味鏈接 吉隆灘之戰打碎美國入侵古巴的夢想
1961年4月17日,由一千五百多人組成的美國雇傭軍突襲古巴。他們在美國飛機和軍艦的直接掩護下在古巴中部拉斯維利亞斯省南部登陸,占領了吉隆灘,並繼續向北推進。古巴軍隊和民兵與入侵的美國雇傭軍展開了殊死搏鬥,當年隻有三十四歲的卡斯特羅在吉隆灘附近一座製糖廠臨時改成的指揮部坐鎮指揮。他下令:“擊沉所有船隻!”他對親密戰友切·格瓦拉說:“現在我們真的在戰鬥了,勝利屬於我們!”古巴軍民經過七十二小時的戰鬥,打敗了在吉隆灘的美國雇傭軍。其中共有九十名雇傭軍被古巴軍隊擊斃,其餘一千餘人被俘。這就是震驚世界的吉隆灘之戰,美國稱之為“豬灣事件”。
第三世界的崛起
亞非會議——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非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聯合反帝、反殖的新局麵逐漸形成。隨後世界麵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亞非地區紛紛建立起國家,一係列殖民地的獨立敲響了殖民統治的喪鍾。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亞非大陸上出現了三十幾個獨立國家。曆史的天空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它為亞非國家獨立自主地召開一次大型國際會議創造了條件。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麵對美國和西方殖民國家對會議進行種種阻礙和破壞,在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和大多數與會國代表團的努力下,會議衝破重重障礙,終於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隆重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來自二十九個亞非國家。印度尼西亞總統蘇加諾在大會上以“讓新亞洲和新非洲誕生吧”為題致長篇開幕詞。他說:“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會議期間,某些原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國家利用一些國家製造紛爭和矛盾,並對中國發出詆毀性言論,企圖分裂會議。周總理說:“再沒有比西方殖民國家幾百年來在亞非兩洲的殖民統治更能清楚地說明殖民主義的實質了。”他提出“求同存異”方針,詳細闡述了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和其他國家共同倡導,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關係的準則。五項原則的公布,受到國際輿論,特別是亞非拉和歐洲國家廣泛的支持和響應。這大大促進了亞非各國之間團結合作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在中國和大多數與會國努力下,會議一致通過了包括經濟合作、人權和自決、文化合作和關於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等內容的《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確定了指導國際關係的十項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