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大破襲計劃(1 / 2)

地圖上的“蜘蛛網”

1940年初的一段時間裏,八路軍總部及各個師的作戰室裏所掛的地圖上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道道黑色的粗線、細線。粗線代表著鐵路,細線代表著公路。粗線與細線密密麻麻,經緯相連,像一張巨大的網覆蓋在地圖上。在軍用地圖上,交通網絡占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往往用醒目的黑色來標識。現在這些醒目的黑線所編織成的巨網,像是正等待著獵物,給人以十分壓抑的感覺。

由於在軍力對比上八路軍居於劣勢,因而避實擊虛,打擊日軍軟腹部的戰法也就應運而生。

日軍的軟中之軟是交通線。日寇敢於以少量的兵力夫占領廣大的區域,以不足的兵力去對付打不盡、殺不絕的敵後武裝,是因為有了公路和鐵路,交通線是日軍的命脈。在華北敵後圍繞交通線進行的鬥爭,構成了華北抗戰的主旋律。

八路軍完成配合國民黨軍正麵作戰而轉入敵後抗戰後,就開始了對日軍交通線的破襲戰。1938年2月、4月、7月晉察冀軍區對平漢線等重要交通線連續發動了三次破襲,1939年12月,129師發動了邯長路破襲戰役。八路軍的行動,對日軍視為生命線的交通線構成了極大的威脅。

在八路軍的不斷打擊下,日軍又想出了新的招術。

日軍仍然在修路,但已不是一般的路了。

從我們所知道的通常意義上的路來看,日軍修的已經不應叫路了,有些老八路管它叫“鋼鐵封鎖線”,倒是既易懂,又準確。我們仍然暫且用路來稱呼它。這種路“比地麵高出五尺,兩旁溝深八尺到一丈,內底寬六尺,溝麵一丈六”,實際上用現代幾何學的概念來描述,就是路旁邊還挖有一個狀若梯形的大溝。日軍在這種路上相隔不遠就建一個碉堡,又像是古長城上隔不遠就出現一個的烽火台。在整個華北,日軍修築了5000餘公裏的鐵路,3萬餘公裏的公路,3000餘個據點。

日軍在“織網”,華北即將被“巨網”覆蓋。

不將這張網撕碎,八路軍就沒辦法活動,就會最終成為網中之魚。

一次非正式會議

為了撕破巨網,1940年4月末的一天,劉伯承、鄧小平及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等人來到了位於太行山中的八路軍總部。

獨自站在地圖前的彭德懷,兩眼緊盯著地圖上縱橫交錯如蜘蛛網般的鐵路、公路網,在沉思著。

彭德懷的目光似乎透過地圖,看到了華北平原上根據地軍民如火如荼的鬥爭,看到了“青紗帳裏遊擊健兒逞英豪”,他更感到肩上責任的重大。

和他一起指揮作戰的總司令朱德前幾天赴洛陽與衛立煌談判停止國共“磨擦”,之後即經西安返回延安。雖說彭德懷身經百戰,但這樣一位與自己共同戰鬥多年的老戰友離去,他還真有些舍不得。

彭德懷將目光從地圖上移開,信步走出了庭院。山區的春天似要到得晚些,雖已4月,但仍覺寒意,看到周圍新栽的小樹,又令他回想起總司令臨走那天和大家一起植樹的情景。彭德懷想到,正是因為我們和人民的這種魚水情,才使得我們能夠在敵占區內行動自如,才使日寇對八路軍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