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向交通線
八路軍大破襲計劃在緊鑼密鼓地付諸實施過程中,國共在華東的“磨擦”也在一天天加劇。對此,毛澤東明確指出:“目前對我最威脅的是綏德、皖東兩點。”根據這一判斷,八路軍總部的大破襲計劃暫時擱置。總部指示各部隊改為分散活動。
劉、鄧能夠感覺到,總破襲計劃雖然取消了,但總部首長仍然密切注視著交通線。4月6日,劉、鄧收到總部關於總結破路經驗的指示。指示中說:
日寇目前正在加緊修築道路,以增強其軍隊之機動性和彌補其兵力之不足;同時力進一步向我國進攻構成戰略上的重要條件。因此,各兵團首長應就當前實際情況確謀有效之對策,並將過去阻敵修路與破路的成績和經驗彙報總部。
總破襲計劃取消後,劉伯承仍然常常站到地圖前。隻見圖上的幾個根據地已被條條鐵路分割得七零八落。白晉鐵路四周的平漢、正太、同蒲、道清等鐵路,都已在日軍的占領之下。另外,隴海鐵路在修,滄石鐵路在修,濟南經大名到邯鄲的鐵路也在修。線在不斷地沿伸,線周圍的點也在不斷地增加。太行、太嶽、冀南三個區附近在圖上已經標示出的據點就有200多個。
很明顯,抗日根據地區與區之間的聯係將更加困難。
劉伯承又把目光收回到晉東南。1940年春,日軍開始修築白晉鐵路。這條鐵路,北起山西太穀城西的白圭鎮,南至晉城。這條鐵路如果修成,全長將達300多公裏,北接太原,中經東觀、南關、沁縣、襄垣、長治等地,是伸向晉東南腹心地區的一條鐵路幹線,它就像一把刀插入晉東南根據地,將太行區和太嶽區就此分割開來,白晉鐵路北段已經修到了沁州,南段,日軍已經準備在高平和晉城動工。
注視良久,劉伯承對鄧小平說:“我一直在想,敵人的這個‘囚籠政策’究竟是啥子意思。”劉伯承邊說邊用手比劃著。“作個比喻來說,敵人是要用據點間的鐵路和公路構成網狀,把抗戰軍民緊緊地纏起來。他這個鐵路好比是柱子,公路呢,好比一條條的鏈子,連接鐵路公路的據點就是一把鎖。”他仍然是邊比劃著邊說。“這不就成了一個‘囚籠”嗎?敵人要把我們統統裝進去,淩遲處死啊!如果我們不能打破這個‘囚籠’,就成了‘待決之囚’囉。所以,我們要堅決截斷敵人的交通,使他們的‘血管’不能流通,手腳不能動彈,直至困死。”鄧小平接著說:“為了讓全區軍民對這一點有足夠的、清醒的認識,我看可以提出5個字的口號:‘麵向交通線’,怎麼樣?”“很好。”劉伯承讚許地看著自己的搭檔,繼續說,“白晉鐵路如果修成,也是我們的一個心腹之患。我們要破壞敵人的計劃,讓敵人修不成。政委,你看怎樣?”“可以定下來。”鄧小平很幹脆地說。
劉、鄧這對搭檔總是互相商量,也總是心有靈犀。
把握戰機
把握戰機是劉、鄧指揮作戰的一大特點。
由於日軍在白晉路沿線突然增兵,使劉、鄧的白晉路破襲計劃暫時擱置。
4月11日,白晉路沿線的壺關城日軍增加到了4000人;城南的秦莊又發現有200餘日軍;還經常發現有日軍的飛機在平順、陵川一帶飛來飛去。
在鐵路沿線,日軍也加強了警戒。
4月18日,八路軍的一封敵情通報電報中又指出:“敵為防我破路,常在鐵軌設聽音機,順聲音用警犬偵察,嗅出埋設炸藥所在,立即派小部隊追擊我破路人員。”根據這些情況,劉、鄧當即決定把破襲作戰時間暫向後推。同時,命令新1旅“不時向犯陵川敵人之右側背襲擊,求得與敵保持接觸”,以此把日軍的注意力從白晉路轉到陵川方向。
而當日軍將兵力南調,轉去進攻高平、晉城,在白晉線北段,隻有日軍第36師團一部擔任守備任務時,劉鄧決心抓住日軍守備薄弱的有利時機,發起白晉路破襲作戰。
進一步偵察,發現日軍確實“集中長治一帶掃蕩,同時趕修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