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箭在弦上(1 / 3)

一個不容忽視的對手

日軍華北派遣軍司令多田駿是個中國通。

“九一八”事變後的1932年,多田駿出任偽滿最高軍事顧問。1935年多田駿又出任華北駐屯軍司令。之後不久改任第11師團中將師團長。1937年任參謀本部次長。

日軍為了適應將來對蘇、對華作戰的需要,統一在華的政策和戰略指導,統一指揮在華的軍隊,支持即將成立的汪偽政權,於1939年9月成立了在華的陸軍最高指揮機關——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由於華北派遣軍的主要任務已經不是作戰,而是以維持治安為主,讓熟悉中國民情、曾經擔任過華北駐屯軍司令的多田駿出任司令官則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多田駿雖然是個中國通,但這次來華北上任,還是有壓力的。他的前任杉山元在華北幹得是非常賣力的。

當1935年多田駿任華北駐屯軍司令時,杉山元是參謀次長;而多田駿就任參謀次長時,杉山元從參謀次長、陸相的位子上又回到了華北方麵軍司令的位子上;當杉山元調回參謀本部時,多田駿又回到了華北方麵軍司令的位子上。

針對八路軍的勢力在華北逐漸強大,對華北威脅越來越大的情況,杉山元在1939年實施了三期“肅正”計劃。日軍實行的“肅正”不僅包括軍事上的行動,而且包含對政治、經濟,甚至還有思想文化等各方麵的進攻。“肅正”計劃的實施,使日本大本營對杉山元有了新的認識。

多田駿和杉山元在政治見解上向來不一樣。在解決中國問題的方式上,前者主張不宜過多的使用武力,而後者則正好相反。但不應忘記,兩人雖觀點相反,但隻是在征服中國的方式上的區別,在征服中國的問題上,兩人不僅想法一致,多田駿還在不斷思考著怎樣才能比前任幹得更好。

多田駿確實比前任幹得更出色。

多田駿認為,肅正的重點應在於剿滅共軍。為此要善於利用國共的相互傾軋,在日軍勢力暫時不能控製的地區,應默許那些不主動求戰的雜牌軍的存在,必要時,甚至可以引導他們占據真空地帶以防止八路軍侵入。多田駿不僅是中國通,而且還是以華製華的專家。

多田駿不僅管人,還要管路,而且要以路製人。

多田駿上任後,大力整頓交通,建立聯係緊密的交通網,使村村有公路,路路有炮樓,以公路、鐵路為紐帶,欲將整個華北結成一張堅韌的網。

多田駿修路的方法也與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他采用了四種修築道路的方法。

一種是環狀汽車公路。以城牆為中心,圍繞城外修築一條環形路,將大量的村莊都納入環狀公路內,甚至將八路軍的根據地也包括了進去。汽車一天到晚不停地巡邏,使八路軍不能接近,從而使八路軍的根據地逐漸萎縮。

一種是平行汽車公路。在兩地問,據點與據點間,一城與一城間,修築幾條平行的公路。出動時,可以隨意地選擇一條,這種方法主要是對付讓日本人吃盡了苦頭的八路軍的伏擊戰術。

再有一種是放射線公路,即從中心向外修築多條公路。

最後一種是路旁挖溝法,將路基修高,在路的兩側挖掘深溝,它既像炮樓,又像城牆。

多田駿的苦惱是華北的重要性沒有完全被中國派遣軍認識。多田駿已經意識到華北的鬥爭是在看不見的戰線上進行的。敵我態勢的轉化,彼此力量的消長,都是無形的。華北的廣大地區正在逐漸被共產黨赤化,隻有處於赤化中心的他才能感受到這種壓力,而中國派遣軍卻根本看不到這種變化。

就在多田駿要求加強華北的軍事力量,以徹底改變華北形勢的時候,中國派遣軍不僅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反而要求華北方麵軍派出部分兵力支援華中作戰,同時派出部分兵力進行車製作戰。宜昌會戰開始後,多田駿隻有借助交通網的威力來對付八路軍了。

多田駿正在織網,他要將八路軍和根據地都用他的網給罩起來,慢慢勒死。

他是一個難對付的對手。

大戰迫在眉睫

“空前困難時期”,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為抗戰三周年紀念對時局宣言》中對時局的一個基本判斷。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沒有狼而喊狼來了。

遠在陝北黃土高原上的中共中央,並沒有因為山高路遠而視聽閉塞。他們這群在山溝裏轉悠的泥腿子對信息卻有異常的敏感和渴望。毛澤東的兩個小故事就是非常鮮明的例子。

秋收起義失敗後,毛澤東拉著隊伍上了井岡山,這種被迫的轉移使紅軍完全失去了同外界的聯係。毛澤東力搞到消息,派了一部兵力去茶陵搶報紙。

毛澤東在《毛澤東選集》中提到過這件事:“為到茶陵取報紙,犧牲了大將員一民。”為了取報紙而犧牲一員大將,可見信息對於紅軍是和生命等價的。

第二件事是紅軍長征途中,雖不能說是言人騎瞎馬,但確實是沒有明確的目的,到了哈達鋪時,仍然是老傳統,先到郵局去找報紙。從報紙上得知,陝北有個劉誌丹,領導農民武裝搞得轟轟烈烈。毛澤東看到這個消息,高興地說:好哇,我們就去陝北。前進的方向就這樣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