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9)(3 / 3)

到了此時,下層民眾的出頭之路,也隻剩下揭竿而起一條路可走了!

四、民之發聲:賢良的呐喊

漢文帝二年,因為日食的緣故,朝廷下了一道詔,內容是“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正朕之不逮。”

什麼意思?漢文帝說天有異象,這是朕這個皇帝沒做好,所以請大臣推薦賢良方正能夠直言不諱的人,指出朕的不足!

詔書下了之後,果然有大膽的人上書,指責皇帝的過失,漢文帝也大體上給予褒獎采納。

有事問策賢良,從此成為漢初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因為賢良大多來自民間,他們的視線,也能看到百姓的疾苦,他們的言論往往能夠體現民眾的想法,所以天子必須仔細傾聽。

也正因為賢良的呐喊代表著民間的發聲,他們的言論相當的尖銳。對於天子和帝國政府有關部門來說,往往又是逆耳之言,甚至是叫罵之聲。

但即便如此,漢初的君主和朝廷,還是能夠耐下性子來聽聽這聲音。

鹽鐵政策大辯論,大漢朝的賢良發出了有史以來最高分貝的呐喊之聲。

六十餘名來自地方郡國的賢良文學來到長安,參加鹽鐵政策大辯論。

所謂鹽鐵政策,始於漢武帝時代,主要內容是國家壟斷鹽、鐵、酒等專利經營,目的在於廣開財源,增加賦稅收入,支持反擊匈奴的戰爭。

以丞相田千秋和禦史大夫桑弘羊為代表的朝廷一方,堅持鹽鐵政策的合理性,其中桑弘羊主持帝國財政工作多年,許多財政政策都出自他的手筆。因此他維護現有政策的態度最為強硬,整個會議上發言多達一百多次,主要觀點是國家壟斷鹽、鐵、酒等專利經營並沒有錯,帝國需要用錢的地方很多,如果不搞這些官營事業,增加政府的收入,就要增加農民的賦稅,反而更會加重農民的負擔。目前之所以民間有一些怨言,完全是因為一些地方官不按國家規定的辦法行事,造成了一些流弊。隻要政府選良吏除流弊,鹽鐵政策是可以繼續執行下去的。

但財政官僚的強硬並未嚇退來自民間的這些賢良文學們。茂陵唐生、魯國萬生、汝南朱子伯、中山劉子雍等賢良大膽抗言,提出鹽鐵官生產的農具粗糙不適用、質量差、價錢貴,農民不願買,就用木頭工具耕田,用手去除草,農田幾乎荒蕪。官鹽更是苦澀難吃,還要強迫百姓以高價購買。

而之所以會有這種現象,絕非個別官吏的盤剝。官員本是行政、司法人員,現在又開店做起賣賣,自己製訂交易規則和價格,百姓完全沒有拒絕的能力。所以鹽鐵政策的實質,是國家與民爭利,是朝廷利用手中的權力,剝奪百姓的口中食、身上衣。

賢良文學們的結論是,實施鹽鐵政策的後果,國家固然獲利自肥,卻動搖了天下之根本,“農民重苦,女紅再稅”,“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這樣下去,天下將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賢良文學的直言抗爭,令會場氣氛頗為激烈,禦史大夫桑弘羊數次被賢良文學們質問得啞口結舌,無言可對。而賢良文學們卻意猶未盡,在會議結束後將要回鄉之前,去丞相和禦史大夫辭行的時候,又與官員們發生激辯。

賢良的呐喊,在朝廷大員們聽來是如此刺耳,卻是民眾真實的心聲。當時手握大權的大將軍霍光不得不慎重考慮民聲的分量,雖然他沒有接受賢良文學要求全部罷除鹽鐵、均輸等官營事業的建議,但還是作出了一些讓步,如廢除官營酒榷和部分鐵官。

時為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一代雄主漢武帝已經駕崩辭世了六個年頭,大漢帝國的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