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漢朝的腳印:踩在未知的土地上(9)(2 / 3)

漢朝人的人生觀是積極進取的,一首樂府唱道:“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複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滿清那種提著鳥籠子抽大煙、逛窯子的紈絝習氣,對於漢朝人來說是聞所未聞、難以想象的。

想要出頭,漢朝人有兩條出路可以選擇,一條路就是從軍,或許能在沙場上建立軍功,謀個官職回來,但這條路意味著九死一生。

另一條路就是所謂修德、進學,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然後得到地方推薦,參加帝國朝廷主持的考試,最後由各級部門按需錄用。

這一條路也不好走。首先不是所有人都有參加官吏考選資格,你得有人推薦。誰來推薦?地方官員,所以你的命運,還是掌握在官的手裏。

至於選舉的科目,第一、二科分別叫做孝、廉,是以德取人的科目。漢朝很注重人的品德,尤其是孝道,所謂求忠臣必出孝子之門,你若能孝順父母,想來也能忠於國家,這是漢朝式的邏輯。漢文帝本人就是個孝子,母親薄太後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嚐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於是到漢武帝時代,經董仲舒鼓吹,終於設下這兩個科目,分別取孝順和清廉之士為官。後來兩科合稱為孝廉,東漢末曹操就曾經被推舉過孝廉,劉備做豫州牧的短暫時間裏麵,也推舉了若幹孝廉,其中一個就是袁紹的公子袁譚。

第三科叫做秀才,從現任官吏中選取政績比較突出的。

第四科叫做“詔舉賢良文學”,是一種特別的選拔方式,不定時,常在災異之後舉行,內容也不限常規,目的是錄取一些有一技之長的專業人士。

這隻是初試,朝廷也知道,吏治比較清正的時候,地方官們為國求才多一點;吏治比較腐敗的時候,地方官們們為己求財多一點。所以推薦上來的孝廉、秀才、賢良文學,究竟是驢是馬,還得拉出來遛遛才見分曉。這就是策試,我們今天通常稱為“公務員考試”。

策試分兩種,地方上所推薦的孝廉們,人數眾多、魚龍混雜,所以實行對策(命題考試)。博士弟子也就是國立大學的高材生們,屬於精英,參加射策(抽簽考試)。

考試內容也不一樣,對於儒生,考察你的學問為主;對於官吏,則考察你的行政能力。

考試結束,考官把優等的答卷呈交給天子閱覽,這種程序,後來都成了虛設,但在漢初卻是事實。董仲舒、公孫弘等人的卷子,就在漢武帝的閱覽範圍之內,得到皇帝賞識,這才委以重任。

因此,即便有薦舉的機會,你也要有真才實學,才能把握住機會。公孫弘小時候給人養豬,苦讀到四十歲,又研究《春秋》二十年,終於在六十歲的時候得到博士的職位。匡衡一邊做工,一邊讀書,沒錢買蠟燭,鑿穿牆壁,借人家的燈光讀書。朱買臣家貧,每日砍柴,置書樹下而讀。負薪回家時,就將書置於擔頭邊走邊讀。他老婆受不了這份罪,與他離婚。後來買臣發跡,他的前妻又來要求複婚,買臣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

“潑出去的水,如果還能收回盆中,我就和你複婚!”

生活在底層的人,能夠通過一條相對透明的途徑上升到頂層,有這樣的機會存在,是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生命力旺盛的標誌。這幾個人,都從社會最底層一直做到漢朝的高層。這並非個別現象。因為漢朝這一套選官製度,注重的是德、才兼備,而不是門第身份、背景後台。就當時而言,算是很不錯的。問題在於“德”的取量太過空泛,就拿孝廉來說,後來幾乎成了笑話。漢末有一首民謠唱道:“那些被察舉為秀才的人,你知道什麼是書?那些被察舉為孝廉的人,你為什麼和老父分居?號稱寒素清白的官員們汙濁如爛泥,所謂名門良將更是像雞一樣怯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