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場告緡運動打倒了大漢商人!
秦朝末年,當英雄豪傑們為爭奪金銀珠寶大打出手的時候,陝西有個小官任氏卻一心收集糧食儲藏起來。等到楚漢大戰,在滎陽僵持,糧價飆升,一石米賣到一萬錢,於是任氏將囤積起來的糧食出售,獲利豐厚,當初英雄豪傑們打破頭搶來的金銀珠寶幾乎全部歸於任氏。
“人棄我取,高拋低吸。”任氏的致富法則,也是天下商人的共同夢想。 漢朝的國策是重農輕商,但是利益所在,人們還是趨之若鶩。《史記·貨殖列傳》有一句妙語,說:“夫用貧求富,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文不如倚市門。”可見商業氣氛的濃厚,幾乎就是一個市井社會的絕妙寫真。
七國之亂的時候,長安很多列侯封君參軍沒有盤纏,到處尋人借貸,大家擔心戰爭持續不下,到時候借出去的錢收不回來,豈不是打了水漂,於是拒絕。隻有無鹽氏以十倍的利息大放高利貸。結果戰亂很快平息,無鹽氏的財富翻了好幾個跟鬥,從此富埒關中。
不過商人富可敵國,政治地位卻差強人意,朝廷至少在理論上對商人抱歧視態度,譬如不許商人穿絲綢衣服和乘車,商人的後代不得仕宦為吏。與三十稅一的農業稅相比,商人最關心的財產稅以一萬錢為起點,稅率達到百分之二十。
最嚴峻的時刻在漢武帝時代到來,因為和匈奴戰爭耗費巨大,朝廷加重了商人的賦稅,要求商人據實向政府呈報自己的財產數字,每二緡(2000錢)抽取一算(120錢),一般小手工業者,則每四緡抽取一算。商人的馬車一乘抽取二算,船五丈以上的也要抽取一算。
當時有個經營牧場而致富的商人卜式,這是個愛國的老實人,他看到國家缺錢,主動要求把一半的家產捐給國家,補充軍費開支。漢武帝大喜,當即示意有關部門,發起了一場“向卜式學習”的募捐運動,召拜卜式為中郎,賜爵左庶長(第十級爵),田十頃,布告天下,以示百姓。皇帝的用意,是讓商人們仿照卜式,把黃金白銀“自願”地捐獻出來。
但似乎商人們覺悟不高,積極響應的人不多,導致皇帝龍顏大怒,於是一場空前的告緡運動拉開序幕。朝廷下令鼓勵老百姓舉報隱瞞家產、偷稅漏稅的奸商,一旦舉報情況屬實,朝廷將會把該奸商50%的財產獎勵給舉報人。
詔令一下,人心騷動。據《漢書》記載,中等收入以上的商人大體上都被告發而破產,被沒收的財產以億為單位計算。自春秋以來逐漸繁榮起來經曆秦末亂世後又在“休養生息”中恢複起來的民營經濟遭受的幾乎是毀滅性打擊。
為了撈錢,漢武帝還在工商業掀起一股“國有化”浪潮,包括鹽、鐵、酒、漁等行業的商業活動都被禁止,朝廷各地設立國營廠,壟斷了鹽、鐵的收購和銷售,但是國營廠官僚習氣嚴重,製造出來的鐵器鈍得連草都割不動,老百姓不願意買,官府強行推銷,成為百姓之苦。
漢武帝這一番折騰讓商人階層元氣大傷,當時一度出現了商業蕭條、物價飛漲的局麵。更為嚴重的是漢武帝濫用國家權力,強行查抄商人的財產,給人以“勤勞致富快”不如“當官撈錢快”的印象。一些商人更產生了既然財富朝不保夕,不如吃喝玩樂把錢花光,或者拿錢買個官做,何必擴大生產,成為盤中魚肉。
三、出頭之路:先察舉,後考試
古埃及人,殷切地告誡他的兒子,讀書上進是何等重要:“學習寫字要用心,學會了什麼重活都可以甩得遠遠的,還能當名氣很大的官。書吏是不用幹體力活的,卻能指揮別人。……你不是有書吏寫字用的玩意兒嗎?就是那玩意兒,能把你和劃槳搖櫓的區分開來。用心學習吧。實在沒有什麼可與學習相比。在校學習一天,得到的好處一輩子也享用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