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長的“幫助”下立了功,劉春雷卻並不覺得開心。
胡彥明新官上任,對班長的職責看得很重,無論內勤外勤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從早到晚催促著做這做那,把全班人搞得手忙腳亂,大家都覺得不痛快。私下裏,胡班長還要求大劉多注意戰友們的言行舉止,發現什麼不良苗頭就及時向他彙報。“這不是讓我當奸細嗎?”作為師弟兼部下的劉春雷覺得很別扭。
10月的一天,大劉在營地外麵遛馬,遇見了劉金魁。整編之後,“川老漢”就進了斥候隊。這時候,他身穿便衣,手裏捧著一把酸棗啃得津津有味:“大劉,我們那裏缺人手,你願意來不?”
“願意,願意啊!”
“那好,我幫你說說去。”
第二天團部命令就到了:抽調劉春雷同誌擔任斥候騎兵。
斥候,也叫“遠端前衛”,任務是在部隊行進時擔任越前搜索,駐營時擔任遠方警戒。斥候騎兵兼有襲擾、鉗製、偵察、通訊支援的功能,用大劉的話來說,就是“幹騎兵遊擊隊的活”。
劉春雷能當上斥候兵,首先因為他是冀南當地人,情況熟悉;其次是他騎乘技術好,上馬下馬一溜煙,有著“搶毛巾”把“韓猛子”拽下馬來的成績;再加上他剛立了戰功,表現不錯,夠勇敢。
一般情況下,騎兵很少分散行動,但斥候兵就不同了,經常三五成群或者單槍匹馬地在外遊蕩。當時有句話:“吊兒郎當通信兵,東遊西逛偵察兵,吃香喝辣勤務兵。”這斥候騎兵的活動空間更大,出了營地就像是放了羊,如果管理不嚴可真不得了。所以,騎兵團在挑選斥候兵的時候就規定“五不要”:在舊軍隊當過兵的不要,幹過土匪的不要,吸過白麵的不要,有流氓習氣的不要,身體弱、膽子小的也不要。
斥候隊歸團部直屬領導,由團參謀長兼任隊長、政治處主任兼任指導員,戰士們出勤回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彙報工作。出任務時必須遵守“六不準”:不準殺人,不準抓人,不準罰款,不準納捐,不準緝私,不準沒收東西。騎兵隨時隨地都要注意維護部隊形象,對人民群眾客客氣氣,否則就是犯了軍紀,回來是要受處分的。
斥候騎兵通常是三個人一個小組,可劉春雷他們這個組卻是四個人,除了劉金魁、顏勝才,還有個十五歲的小戰士崔連喜。
還是在南宮縣的時候,騎兵們去看“火線劇社”(呂正操部隊的劇團)演出。開演之前照例是首長講話。陳再道司令員滿嘴的湖北口音,除了“打、打、打”,就是“抗戰到底”,十句話中有五句半聽不懂。
聽不懂也鼓掌,鼓完掌就看戲。演的是話劇《雷雨》片段,台上的人激情投入,十分賣力;台下的人卻看得稀裏糊塗。這又不唱又不跳的,老爺、少爺、太太、丫鬟,搞的是什麼把戲?
《雷雨》過後,總算有好看的了——舞台上掛著老大一張地圖,一個日本鬼子氣勢洶洶地衝上來,把寫著“沈陽”的一塊撕了。有個小姑娘攔住說:“不許撕!滾出去!”鬼子用刺刀把她打倒,把“沈陽”咽了下去。接著又撕“東三省”,又撕“北平”、“南京”……每次都有小娃娃上來攔阻,每次都被鬼子打倒。不一會兒舞台上的小孩子就躺倒了一大片,日本兵把這些地方全吃了(這演員也夠辛苦的)。眼看就要撕到寫著“南宮縣”的冀南一帶了,台下的觀眾齊聲高呼:“不許撕!小鬼子滾出去!”“打倒日本帝國主義!”
這時候,台上跳出一個腰紮寬皮帶,手拿木頭槍,眉清目秀、精神抖擻、十分可愛的八路軍小孩,大喝一聲:“咄!住手!冀南陳再道在此!”然後三兩下就把鬼子撂翻了——這小家夥就是崔連喜。
小崔幹掉鬼子兵,把手槍往皮帶上一插就開始作報告,講的還是剛才陳再道說的那一套,字正腔圓,大夥都能聽明白。講話完畢,大家鼓掌,心說:“假司令講得比真司令好聽。”陳再道司令員也很開心,上台去和“小陳再道”握手。小崔趁機要求參加八路軍騎兵團,鄧永耀政委當即就把他收下了。
崔連喜是騎兵團“列寧室”① 的幹事,他跟隨斥候隊行動是為了更好地宣傳發動群眾。
共產黨在敵後發展抗日力量,通常的模式是:進入一個新地方之前,先由敵工部開展工作,然後派部隊尋機出擊,打擊一個日偽顯要目標,喚起老百姓的抗戰熱情,樹立威望,這叫“打開局麵”;接著就召開大會,建立抗日民主政府,委派縣長、縣委書記,這叫“開辟局麵”;如果有哪個討厭的家夥敢跟咱們共產黨的新縣長作對,八路就敲打他一下,這叫“鞏固局麵”;再如果作對的人多了,八路軍就派來幾支人馬,駐紮一陣,這就是“穩定局麵”。
不管怎麼說,既然有了咱們自己的政府,就可以開始搞宣傳,征收軍糧。
征糧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抗戰初期,國民黨政府機構全跑了,冀魯豫立刻出現了各種名目的雜牌武裝,地方豪強打著“保家護鄉”的旗號魚肉百姓;隨後,日偽政權也紛紛建立起來,鼓吹“東亞共榮”,實施“以戰養戰”;現在,當共產黨的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之後,三方力量就在同一塊土地上交錯爭鬥(以後還要再加上第四方——返回遊擊區的國民黨軍隊),大家打來打去,爭奪的重要目標都是老百姓的糧食口袋。
人民群眾當然是向著共產黨八路軍的,但日偽強盜和地方匪頑的欺壓也讓他們苦不堪言。抗日民主政府征收糧款,不僅要向人民進行宣傳教育,還要帶領群眾和敵對勢力作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