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第十次發射升空後,因助推火箭發生事故淩空爆炸,艙內十名宇航員全部遇難。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2億美元,航天飛機停飛近3年,成為人類航空航天史上最嚴重的一次載人航天事故,使全世界對征服太空的艱巨性有了一個明確的認識。“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美國的航天飛機中是佼佼者。在這次發射升空前,它已經成功地在地球和太空之間往返了九次。
“挑戰者”號的這次飛行的原定日期是1986年1月2日。但由於天氣惡劣和其他一些原因,連續幾天推遲了發射。
1月28日,總算等來了一個萬裏無雲的好天氣。一夜凜冽的海風吹散了卡納維拉爾角上空的浮雲,聳立在發射台上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深邃的藍天映襯下,像一個翹首望天、積蓄著無窮力量的巨人。
由於航天飛機的前九次飛行都安然無恙,全世界的人們也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一次飛行也不過是今後的無數次成功飛行中的一次。
何況作為美國研製的第二架航天飛機,同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相比,它在結構、材料和設備方麵都有一些改進:“哥倫比亞”號不裝燃料時重量為七十五噸,“挑戰者”號由於使用了改進的內部燃料箱,重量比“哥倫比亞”號減輕四點五噸,因而能裝載更多的貨物;防熱瓦也有所改進,采用了新型的加固矽片。此外,宇航員的座椅、著陸係統、儀表盤都有所改進。
但1月28日這天天氣雖然晴朗,氣溫卻偏低。由於一夜的大風氣溫已驟然下降到零下四度,“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外殼上結了一層冰。
原定發射時間為上午9時30分,但由於高空出現了強風等原因,又一次幾次延遲發射。工作人員用了近兩個小時來給“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化冰。
就在發射升空前二十分鍾,在加利福尼亞坐在閉路電視前觀看發射實況轉播的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的一位工程師卻另有發現。
他看見發射架和航天飛機下部掛著酒杯粗的冰柱!他不假思索就立刻打電話給美國航空航天局,要求“挑戰者”號航天飛機推遲發射。
但專家們認為這無礙於“挑戰者”號的第十次太空飛行。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史密斯經過權衡後決定繼續倒數計時。
以前也有過這種情況:在航天飛機還有幾秒鍾就要升空時,計算機突然發現了一個明顯的故障,於是自動停止倒數計時。不過這次“挑戰者”號似乎很幸運,計算機收集到的來自航天飛機上的二千多個傳感器的數據都顯示“一切正常”。起飛前2分20秒,肯尼迪航天中心的電視實況轉播解說員哈裏斯向守候在電視機前的無數關心者宣布說一切盡如人意,航天飛機可以在11時38分準時升空。
倒數計時順利地進行著。航天飛機燃料箱中的液態氧開始注入,一切條件已經具備,“挑戰者”號發出震動大地的隆隆巨吼聲。
倒數計時至一,是美國東部標準時間11點38分,格林威治時間16點39分。
點火器點燃了火箭推進器,震耳欲聾的轟鳴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場傳向四麵八方。伴隨著濃烈的煙火,“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一把巨大的火炬托舉下徐徐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