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19年春,大將軍衛青和驃騎大將軍霍去病受命後,即率軍北進。此時,匈奴單於主力已退至漠北,並將其軍需輜重轉移至更遠的後方。衛青出塞後,即得知匈奴主力確實在自己的前方。因此,他便命令前軍李廣部與右將軍趙食其部合兵一處,從東路前出,掩護自己的側翼,攻擊單於軍的左側背,衛青親率主力向單於進擊。
大將軍衛青所率之軍向北前進了1000多裏,渡過了浩瀚的大沙漠,突然發現單於主力軍正嚴陣而待,於是衛青當即命令部隊用武剛車“自環為營”,以防匈奴突然襲擊,隨即派出5000名騎兵向匈奴軍進行試探性進攻。匈奴單於也派出萬餘名騎兵迎戰漢軍。兩軍激戰至日沒,衛青抓住時機,派出主力部隊從左右兩翼遷回包圍匈奴軍。伊稚斜單於見自己的部隊被漢軍包圍,且漢軍人數眾多,兵強馬壯,繼續作戰對自己十分不利,懼怕兵敗被殺,便乘風沙彌漫黃昏之際,率領數百名壯騎突出漢軍的包圍,向西北方向逃遁。兩軍激戰至深夜,雙方死傷都很慘重,單於已於黃昏前逃走,於是衛青急令輕騎追擊,自己也立即率主力隨後追趕。一直追到天亮,馳行200多裏,也未發現單於的方向。這時,匈奴兵已潰散,被漢軍斬殺1萬多人,衛青率軍追至真顏山(今蒙古納柱特山)趙信城,繳獲了匈奴屯集的糧食等軍用物資,補充了自己的軍隊,停留了一天,放火燒毀了剩餘軍資和趙信城,勝利回師。
為更有效地與匈奴作戰,驃騎將軍霍去病軍便挑選從騎侯趙破奴、昌武侯安稽、北地都尉邢山、校尉李敢等充任裨將,並以原匈奴降將歸義侯複陸支和伊即靳等人為向導,隨軍負責宿營保障,尋找水源、草場等。大軍出代郡,向北進擊。越過荒蕪人煙的大沙漠,長驅直進兩千多裏,與匈奴左賢王部遭遇。霍去病軍對左賢王軍發動猛烈突襲,左賢王軍大敗,率親信將領棄軍而逃,霍去病乘勝追擊,追至狼居胥山(今蒙古烏蘭巴托以東今,斬比車耆,俘獲匈奴屯頭王、韓王等三人,將軍、相國、當戶、都尉等83人,俘虜和斬殺匈奴吏卒70443人,匈奴左賢王的軍隊幾乎全部被殲滅了。
為紀念這次重要戰役的勝利,霍去病命人在狼居胥山上修建了一個紀念台,同時又在姑衍山(今蒙古烏蘭巴托市東郊)下,修了一個祭天台場,眾士卒舉起火炬,祭告天地,慰藉壯烈犧牲的英靈,將士們慶祝勝利的歡呼之聲響徹雲霄。霍去病軍滿載勝利的榮譽凱旋而歸。至此,驚天動地的漢匈漠北戰役,遂以漢軍勝利而告終。
●司馬遷發奮著史
司馬遷,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司馬遷的家族的祖先做過周代史官,他的父親司馬談學識豐富,在漢武帝時擔任太史令。司馬談寄望兒子能夠傳承自己的學業,自幼就對司馬遷進行全麵的教育。司馬遷10歲時,就能誦讀《左傳》《國語》《尚書》等古代流傳下來的經典著作,在文學和曆史兩方麵打下了堅厚的基礎。
司馬遷喜讀書愛學習,在學習時更喜歡鑽研,弄懂弄通,並喜歡探訪名勝、遊覽古跡。從20歲那年開始,司馬遷就到各地去遊曆,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司馬遷每到一處,凡是典籍中有記載或傳說中著名的地方,都要親身去考察踏勘,拜訪當地的老年人。經過長年的遊曆和考察,司馬遷開闊了視野,增加了閱曆,鍛煉了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積累了大量的原始素材,為寫作《史記》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遷36歲時,父親司馬談因病辭世。司馬談生前正著手撰寫一部曆史書,已經搜集準備了材料,但才要動筆,便重病纏身。彌留之際,司馬談拉著兒子的手再三囑咐要司馬遷了卻他的心願——著史。司馬遷眼含熱淚,連聲應諾,接受父親的遺訓。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任太史令,開始撰寫父親沒能寫完的史書。這時,他有機會接觸中央政府的各種文件檔案,並且在皇家藏書中博覽了許多珍貴的書籍,知識益為豐富了,搜集到的資料也更加完備了。
然而,當司馬遷48歲時,無妄之災突然降臨到了他的身上。司馬遷的好朋友李陵被匈奴包圍而俘,劉徹為之氣怒,將他的全家都處死。李陵得到這消息,被逼無奈投降了匈奴。司馬遷與李陵相識多年,對李陵較為了解,他在劉徹麵前為李陵辯解,因此觸怒了劉徹,受到腐刑的處罰(即割去生殖器官而使人喪失生殖能力的殘酷刑罰)。雖然沒有危及生命,卻令司馬遷蒙受了巨大的恥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