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在人格上和身體上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與殘酷的摧殘,內心悲痛萬分他幾次想要自盡,可是想到父親的遺願還沒有完成,不甘心就這樣死去。司馬遷決心頑強地活著,將那部史書寫完。因此,司馬遷在獄中繼續他的寫作,夜以繼日地發憤著書。公元前96年,司馬遷獲赦出獄,任中書令。出獄後,司馬遷繼續著書。
經過多年的艱辛筆耕,在53歲時,司馬遷基本完成了不朽曆史巨著《史記》。《史記》計130篇,52萬多字。其中包括“本紀”12篇,按帝王年代、世序記載帝王的事跡;“表”10篇,用列表的方法記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簡明實用;“書”8篇,記載重要的典章製度、天文地理現象、政治設施和社會經濟等方麵的情況;“世家”30篇,記載各國諸侯、王和孔子、陳勝等特殊重要人物的史事;“列傳”70篇,記載重要官吏、名人、少數民族和鄰閏的曆史,其中還有部分下層社會人物的傳記。書中最重要的是本紀和列傳,所以後人稱它為紀傳體史書。自從《史記》首創了這種史書寫作的體裁以後,中國曆代的官修史書(就是通常所說的二十四史)基本上都是以《史記》為範本,采用紀傳體裁形式來寫的。
《史記》不僅內容豐富翔實可靠,是一部承前啟後的史學巨著,並且文字生動、語言優美,人物刻劃栩栩如生,同樣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學巨著。司馬遷在《史記》中對曆史上的明君賢臣、愛國愛民的官吏和民間的英雄人物,熱情地褒揚讚頌;對暴君和奸臣酷吏,則無情地批判鞭撻。對漢代的曆史,無論好事、壞事,都敢於如實地記錄。對好事不濫譽,對壞事不掩飾,就是對當時統治者漢武帝的缺點和過失,也給予實事求是的敘述。司馬遷留給後人的不僅是一筆珍貴的文化遺產,更重要的是實事求是的著史態度。
●蘇武牧羊不變節
公元前100年,劉徹正想出兵攻打匈奴,匈奴卻派使者來求和,還把以前扣留的漢朝使者都放了回來。劉徹為了答複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常惠出使匈奴。
蘇武一行風餐露宿,長途跋涉,終於到達了匈奴單於居住的地方。單於見蘇武送禮上門,以為漢朝軟弱,所以對蘇武及使臣們傲慢無禮,態度專橫。蘇武忍辱負重,完成了使命,正當他們準備返回長安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原來,漢朝使者衛律在幾年前出使匈奴時投降了匈奴,並被單於封為王。衛律原來的副使虞常對衛律賣身投靠匈奴心存不滿,此次出使的副使張勝是他的老朋友,他便和張勝暗中商量,想乘單於出外打獵時,劫持單於的母親,殺了衛律。然而,正當他們70多人準備起事時,有人告了密。單於逮捕了虞常,並想趁機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蘇武說:“事情己經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後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但被張勝和常惠將刀奪下,並勸慰了一番。
衛律奉令威逼蘇武投降,遭到嚴辭拒絕,蘇武說著便拔出寶劍,向自己身上猛刺。衛律慌忙抱住蘇武,奪下劍來,然後找人給他療傷。單於聽說蘇武寧死不降,對蘇武的愛國氣節產生了敬意,但他又不甘心讓這樣的人才再回到漢朝,便又威逼利誘勸降蘇武,蘇武不為所動。
於是,單於決定把蘇武關在地窖裏,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當時正是入冬天氣,外麵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一把雪止渴,餓了就扯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幾天過去了,他居然沒有餓死。
單於見蘇武軟硬不吃,又生一計,想用艱苦的生活環境來消磨蘇武的愛國意誌,誘使他最終投降。他下令把蘇武放逐到北海(今俄羅斯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去放羊。臨行前,單於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
北海荒無人煙,一年到頭白雪皚皚,連鳥獸也很難見到。有時蘇武餓得沒有辦法,就掘開野鼠洞,掏洞裏的草料來充饑。每天,他一麵放羊,一麵撫弄“節杖”,希望總有那麼一天,能夠拿著節杖,重返祖國。天長日久,節杖上的絨毛脫光了,成了一根光禿禿的棍子,但蘇武仍視為生命的支柱,連睡覺的時候,都緊緊地抱在胸前。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於死了,匈奴發生內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於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使者來求和。
公元前81年,漢朝與匈奴幾經交涉,匈奴才把蘇武及其隨員共9人放回長安。長安的老百姓聽說蘇武回來了,都出來迎接。他們看到滿頭白發的蘇武手裏還緊緊握著那根光禿禿的“節杖”,無不感動得熱淚盈眶。蘇武19年矢誌不渝,萬古流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