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年,長江中遊地區連年災荒,饑民們在王匡、王鳳兄弟領導下發動起義。因為這支起義軍最初駐紮在綠林山,故稱綠林軍。分散的綠林軍到處攻打地主武裝,發展很快。他們的戰鬥沉重地打擊了王莽在南方的統治。公元18年,青州、徐州一帶發生大災荒,琅琊人樊崇率百餘人於莒縣起義。起義軍人人皆以赤色塗眉,因而被稱為“赤眉軍”。公元22年,起義軍與新軍在成昌(今山東東平西)展開激戰,新軍大敗。起義軍乘勝追擊,攻至無鹽,殺敵萬餘。這次戰役後,赤眉軍勢力大增,人數發展到十幾萬人。他們轉戰於山東、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交界的廣大地區,瓦解了王莽在東部的統治。
綠林、赤眉大起義的爆發,使王莽的新朝統治搖搖欲墜了。
##第十二輯東漢複興
●戰昆陽劉秀揚威
更始帝劉玄做了皇帝之後,就派大將四處攻伐城池。眼看漢軍長馭直入,王莽慌了手腳,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率軍四十餘萬,氣勢洶洶地向昆陽撲來,一場惡戰迫在眉睫。當時昆陽城內的漢軍隻有八九千人,敵我力量懸殊,漢軍眾將認為,如果敵軍長期圍困,昆陽必被攻陷。於是,劉秀和李軼率領11名騎兵,冒死從城南突破重圍去別處搬求救兵。
劉秀剛離開昆陽,王邑、王尋就命令士兵挖地道,並用衝車撞城門,箭像雨一樣落在昆陽城裏。漢軍頑強應戰,一次次擊退了王莽軍的進攻。這時,劉秀等人已趕到郾城和定陵,帶著援軍趕赴昆陽,向數倍於己的王莽軍衝去。為了鼓舞城裏守軍的士氣,劉秀修書一封,謊稱另一支漢軍主力已攻破宛城,派使者給城裏守軍送去。這封信後來被王莽軍截獲,使王莽軍陣腳大亂。劉秀一看機會來了,立即組織了一支突擊隊向王莽軍衝去。
王邑和王尋見劉秀的援軍人數不多,不當一回事。他們兩人親自帶著一萬餘人前來迎戰,同時命令各營軍隊不得出擊。劉秀的突擊隊衝入敵陣後,奮戰拚殺。王邑軍陣大亂,因軍令限製,其他將領也不敢互相救援。劉秀率軍左衝右殺,很快衝到王尋麵前,將王尋殺死。城內守軍見狀,趁機殺出城來,內外夾攻,殺聲震天動地。王莽軍大亂,四處潰逃,互相踐踏,死傷不計其數。恰巧此時風雷大作,雨下如注,昆陽城北的窪水陡漲。王莽軍不少人落進窪水中淹死,屍體把河道都堵塞了。
漢軍取得了昆陽大戰的勝利,王莽的40萬大軍頃刻間化為鳥有。官軍敗逃後,留下的糧草、兵器不計其數,漢軍搬了一個多月還沒搬完。昆陽大戰是劉秀戎馬生涯中的-個光輝戰例,從此,劉秀揚名天下。
●登帝位“光武中興”
劉秀登上帝位之後,花了十年左右的時間,陸續消滅各地的農民起義軍和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據勢力,基本上重建了統一局麵,曆史上稱劉秀重建漢室是“光武中興”。
劉秀即位之初,就廢止了王莽訂立的所有製度和政策,基本恢複了西漢時期的製度和政策。公元30年,他下令各郡國減低田租,恢複“三十稅一”的舊製。其次是選用良吏,減輕刑罰。劉秀還下令提倡節儉,精兵簡政等。這些政策與措施對於東漢農業生產的恢複以及社會秩序的安定具有積極意義。
劉秀建立了一個比西漢還要專製的封建政權。他給功臣們以爵位和封地,但不給他們政治權力。他把原來在內廷處理文書的尚書台提高為決策和發號施令的機構,由皇帝直接指揮。他還進一步削弱了丞相的權力,代之以司徒、司空和太尉,也稱“三公”。三公表麵上權力很大,實際上隻能處理一些例行的公事,而尚書台才是實際行政事務的最高管轄機關。光武帝還加強了監察製度,在中央設立禦史台、司隸校尉,負責監察舉報朝廷百官犯法者和各郡事務。光武帝還裁撤了400多個縣,大量裁減官員,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東漢時期,刺史的監督權被擴大了,地方上一切行政、司法和軍事權力也漸漸落到刺史手中。
為增加政府租稅和賦役,公元39年,劉秀下詔“度田”,對全國的戶口和土地進行清理、核實。但是豪族地主勢力仍千方百計地把負擔的賦稅搖役轉嫁到農民頭上,同時以武裝抗拒度田,從而加劇了社會的動蕩。後來,劉秀采取鎮壓與分化瓦解相結合的辦法,平息了度田引起的騷亂,有利於賦稅、徭役的征調。劉秀連續6次下令解放部分奴婢,並改善奴婢的法律地位。解放奴蟀是為了增加由政府直接控製的勞動力。
●馬援與馬革裹屍
馬援,東漢陝西扶風茂陵人。先祖是趙國名將趙奢,因被封為“馬服君”,遂以馬為姓。
公元32年,馬援投奔劉秀,並協助他西平隗囂。在破羌安隴的戰鬥中,他身先士卒,腿肚子被箭射穿,流血不止,仍堅持直到獲勝,劉秀賜他隻千隻羊、三百頭牛,他將這些搞品分發部下,因而深得將士的敬重和擁戴。
後來,馬援被授予“伏波將軍”稱號,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麼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味誇獎我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隻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於功,先生為什麼不在這方麵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做一個有誌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用馬的皮革裹著屍體就行了(馬革裹屍),怎麼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孟翼聽了由衷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