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曆史文獻編纂形式(2)(1 / 3)

最早創造政書這種體裁的,是唐代的劉秩,他收集了大量典章製度的資料,編成《政典》,後來杜佑根據《政典》,參考《大唐開元禮》,並采集五經、諸史以及漢魏六朝文集、奏疏中關於典製的資料,經曆了30多年的時間,編成《通典》,正式開創了政書的體例,對後世影響很大。宋代鄭樵編纂《通誌》,元馬端臨編纂《文獻通考》,後人因稱之三部書為”三通”。清朝統治者為粉飾太平,宣揚”文治”,將”三通”一續再續,編了《續通典》、《續通誌》、《續文獻通考》,又編了《皇朝(清)通典》、《皇朝(清)通誌》、《皇朝(清)文獻通考》,清末劉錦藻又編了《皇朝(清)續文獻通考》,加起來就成了”十通”。其中重複很多,內容也十分繁瑣,使人不得要領。就是《通典》、《通誌》、《文獻通考》之間,也有一些重複的門類,例如《通典》一係有”選舉典”、”職官典”,《通誌》一係又有”選舉略”、”職官略”,《通考》一係又有”選舉考”、”職官考”,實在是不必要的重複。

政書一般都是分門別類編排的,這一點和類書相同,它和類書不同的是,政書的編者把史料重新組織熔煉,使它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不像類書隻是摘抄彙編材料,述而不作。這一點是兩者的顯著差別。

“會要”記一個朝代的典章製度及其損益沿革,是政書中的一個重要門類。會要的體裁,創始於唐。唐德宗時蘇冕編《會要》40卷,宣宗時楊紹複等又編《續會要》40卷,宋代王溥在蘇、楊二書基礎七補充史料編成《唐會要》100卷,連同他後來所編的《五代會要》30卷,是現存最早的”會要”著作,但這兩部會要都不區分部類,隻標數百目,查檢不便,其後徐天麟編《西漢會要》和《東漢會要》,才開始以類相從,分門編載,為後世所效法。宋、清兩代,仿作甚多,現在能見到的,除遼、金、元三朝尚缺外,自春秋至明代,幾乎每朝都有會要。

會要之外,還有一類專書,稱為”會典”,也是斷代為書,記一朝典章製度之事,性質與會要相似,但編製體例大不相同,會要以類分編,而會典則以職官為綱;會要一般由私人編纂,而會典則是官修的書。會典之作,從元代的《元典章》開始,但會典的名稱始於明代,清代繼之。如《明會典》、《大清會典》等。

六、表譜

按照年代或類別,采用表格形式編排,以極少量的文字。反映出複雜紛繁事物的文獻體裁,稱為表譜。表譜提要鉤玄、以簡馭繁,眉目清楚,非常切於實用。

表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曆史,司馬遷《史記?三代世表》中敘說:”餘讀《牒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曆譜牒》……古文鹹不同,乖異。”《十二諸侯年表》中敘說:”太史公讀《春秋曆譜牒》。”班固《漢書?司馬遷傳》中說:”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上述文字中司馬遷說的《諜記》、《曆譜牒》、《春秋曆譜牒》都是表譜之類的著作,《世本》中也包括有表譜形式。其實,”譜牒”原是古代記述氏族世係的表冊,也就是表。表譜一聲之轉。古稱譜牒,司馬遷始名之為表。早在先秦時代,這些表譜著作就已產生。《梁書?劉杳傳》記載:”王僧孺被救撰《譜》,訪杳血脈所因,杳雲:‘桓譚《新論》雲:‘太史公《三代世表》,旁行邪上,並效《周譜》。’以此而推,當起周代。’僧孺歎日:‘可謂得所未聞’。”從《三代世表》仿效《周譜》看,司馬遷編寫諸表確是以先秦表譜著作為主要依據。《三代世表》以世係為主。《漢興以來諸侯年表》以地為主,《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以時為主。《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以大事為主。這些表譜,或以世計,或以年計,或以年為經,以國為緯,分記大事,開創了各種表譜的體裁,對後世影響很大。故鄭樵在《通誌?序》中說:”《史記》一書,功在十表,猶衣裳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源。”表示了十分的推崇。

東漢鄭玄研究《詩三百篇》,曾作《詩譜》,根據《春秋》次第和《史記》年表排列各詩的世次,建立起一個按照時代排列和解釋各詩的完整體係,雖然他所定的曆史世次,不可信者居多,”以史證詩”的方法也不可取,但他采用的排列表譜的做法和他在《詩譜序》中說明列表的作用,還是可供參考的。《詩譜序》中說:”欲知源流清濁之所處,則循其上下而省之;欲知風化芳臭氣澤之所及,則傍行而觀之;此詩之大綱也。舉一綱而萬目張,解一卷而眾篇明,於力則鮮,於思則寡。”鄭玄認為列表的作用在於綱舉長,以簡馭繁,這是很中肯的意見。其後,《隋書?經籍誌》”經部?禮類”著錄有《喪服經》,”春秋類”有《春秋左氏諸大夫世譜》,”小學類”有《文字譜》、《音譜》等,這些都說明唐以前的學者就已非常重視表譜類著作。

清代考據學盛行,在史學研究方麵,更加重視”表”的作用,並且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如萬斯同的《曆史史表》、齊召南的《曆代帝王年表》、李兆洛的《紀元編》、殷承基的《曆代統紀表》、沈炳震的《廿一史四譜》、陳芳績的《曆代地理沿革表》等,都各有特色。至今仍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史表之外,還有年表、曆表。我國的紀年非常複雜,各種各類的紀年法就有六七種之多,即在同一種紀年法中又有許多變化。由於我國自古迄今的紀年、紀月、紀日存在著許多複雜而亟待解決的問題,因而產生了各種年表、曆表和中西曆、中西回曆對照表等。自唐代封演的《古今年號錄》(佚)起,至當代陳垣的《中西回史日曆》,一千多年中,這類年表、曆表、對照表不下數十百種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