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以外,人物表譜、職官表譜、地理沿革表譜和其他類型表譜等都屬於專門性表譜,各具其特殊的作用。
七、圖錄
圖錄是用形象概念為主,以少數文字說明為輔,表現事物的文獻體裁之一。
圖錄起源很早,商周以來,冶鑄在青銅器上的圖繪,今天還可看到好幾千件,未能流傳下來的還要多。古代寫書,多附以圖,故稱”圖書”。”圖”和”書”是互相聯係的。《漢書?藝文誌》”兵書略”著錄《吳孫子兵法》82篇,有圖9卷,《齊孫子》89篇,有圖4卷。可知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寫兵書的人便知道配合以圖了。《漢誌》著錄兵書總共53家,790篇,圖43卷。圖的數量也不算少,可惜六略之中,”六藝”、”諸子”、”詩賦”、”數術”、”方技”五略,都隻有書而無圖,隻有”兵書略”保存了圖,其他都湮沒了。鄭樵在所著《通誌》”圖譜略”中指出:”漢初典籍無紀,劉氏創意總括群書,分為七略。隻收書,不收圖。藝文之目,遞相因習,故天祿、蘭台、三館、四庫內外之藏,但聞有書而已。後之人將慕劉、班之不暇,故圖消而書日盛。”當年劉向、劉歆校理群書時,對”圖”不夠重視,以致散佚很多。幸虧”兵書略”還有少數保存下來,可謂其不絕者如縷。直到南朝劉宋時,王儉作《七誌》,又開始重視圖譜,設立”圖譜誌”,為七誌之一,至阮孝緒作《七錄》,又將圖譜散歸各部,”內篇有圖770卷,外篇有圖百卷”(見《通誌?圖譜略》)。這個數字,反映了我國從古代到南北朝時圖譜發展的概況。
《隋書?經籍誌》所著錄關於圖的書籍,約可分為禮製、名物、文字、儀注、人物、地理、天文、醫藥等門類。關於禮製方麵的:經部禮類有《周官禮圖》、《朝服圖》、《五服圖》、《周室王城明堂宗廟圖》諸種;關於名物方麵的,經部論語類有《爾雅圖》,史部譜係類有《錢圖》;子部小說家有《魯史欹器圖》、《器準圖》諸種;關於文字方麵的,經部小學類有《文字圖》、《古今字圖雜錄》諸種。從上麵所舉這幾個例子,已可看出唐代以前學者應用圖譜已普及到各個方麵。
至於特別重視圖譜並能在理論上加以闡述的莫如宋代的鄭樵。他編纂《通誌》,特設”圖譜略”,強調了圖的作用,他說:”今總天下之書,古今之學術,而條其所以為圖譜之用者十有六:一日天文,二日地理,三日宮室,四日器用,五日車旗,六日衣裳,七日壇兆,八日都邑,九日城築,十日田裏,十一日會計,十二日法製,十三日班爵,十四日古今,十五日名物,十六日書。凡此十六類,有書無圖,不可用也。”他列舉天文、地理、宮室建築、器用服裝和書籍非配圖不可的理由,隨著社會曆史的發展,更加證明他的遠見卓識超越恒常,直到今天還有參考借鑒的作用。”圖譜略”著錄的圖譜分為”記有”、”記無”兩大類。”記有”一類中,著錄了208種,多達數千卷,95%以上都圖,包括當時學術以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圖譜略”反映了我國宋代圖譜發展的概況。
元、明兩代,圖的應用日廣,很多著名的小說、戲曲都附有插圖。兵書、地誌、農書、地方誌大都附圖,還出現了王圻《三才圖會》、章潢《圖書編》等圖譜性專門類書。我國曆史上最大的類書《永樂大典》附圖最稱浩博,可惜後來都已散佚。清代崇尚考據,圖錄作品雖沒有多大發展,但仍然拓印過不少古器物圖譜,而著名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有圖數十冊,很多都是名家所繪,以鐫刻工致著稱。根據故宮所藏帝後先賢圖像印行的《曆代帝後像與曆代帝王像》、《清代十一朝帝後像》、《曆代先賢像》等,都是著名的人物畫像。
圖錄中除去文物、人物圖譜、曆史圖譜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類型,就是地圖。
《戰國策?秦策一》:”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鮑彪注:”土地之圖,人民金穀之籍。”這裏所稱”圖籍”,指的是地圖和戶籍。《史記?蕭相國世家》說沛公至鹹陽”(蕭)何獨先人收秦丞相禦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這裏的”圖書”,實際上指的是疆域版圖與戶籍簿冊,包括文書檔案文獻,有圖亦有文字資料。編寫地圖是我國文獻編纂的優良傳統之一。甘肅天水放馬灘曾出土了秦朝繪製在木板上的地圖。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3幅繪在帛上的地圖,分別為《區域圖》、《駐軍分布圖》、《縣城平麵圖》等,是我國現存最古的地圖。
魏晉至隋,地圖學又有了發展。西晉裴秀的《禹貢地域圖》18l篇(即西晉全圖)和《地形方丈圖》是我國最早的曆史地圖,其中《地形方丈圖》以一分為十裏,一寸為百裏,是簡縮的西晉地圖。《晉書‘裴秀傳》中還記錄了他提出的”製圖六體”,即分率、準望、道裏、高下、方邪、迂直,實際上就是今天地圖學上的比例尺、方位、距離等原則,成為後來人們製圖的守則。唐代賈耽又把裴秀的地圖學向前推進了一步,編繪了有名的《隴右山南圖》和《海內華夷圖》,其圖古地名用墨色標出,今地名用朱色標出,開創了沿革地圖的先例。元代繪製地圖最有成就的人當推朱思本,他費了十年之力,編繪成當時最完備的中國地圖《廣輿圖》,原圖已不可見,幸明代嘉靖末年羅洪先增補的《廣輿圖》,有萬曆時期的重刻本,可以推知原圖梗概。明代地圖多以《廣輿圖》為依據。萬曆年間,意大利人利瑪竇來中國,帶來《萬國輿圖》,從此我國繪製地圖的方法逐漸有所改進,清初西方測繪之學的傳人,我國製圖之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編成《皇輿全圖》,又名《康熙內府輿圖》,包括內地18省、滿、蒙及西藏各地,製成銅版41塊,藏沈陽故宮,乾隆時在此圖基礎上加以修訂,並增人新疆地圖,製成銅版104塊,民國14年(1925年)故宮博物院文獻館曾為印行。這兩部《皇輿全圖》是我國采用西方測量方法繪製的中國全圖,同治初年又據此增補改編為《大清一統輿圖》,流傳稍廣,成為後來一切公私繪製的中國地圖的底本。新中國建立後,在大規模測繪工作的基礎上,我國編輯出版了大批普通地圖(包括世界地圖、全國分省地圖)和專門地圖,都達到較高的質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