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紀年元朝時使用最多。而民間則一直沿用至今。
(四)、帝王紀年法。是以某王某公的即位之年為元年,依次為二年、三年。直到舊王舊公去世為止的紀年法。是我國最古老的一種紀年法。從漢武帝以後,開始用帝王的年號紀年,按元年、二年、三年……的順序紀年。這是我國古代最常用的一種紀年方法。
在中國近代、現代史上,曾出現過幾種特殊紀年,如康有為、梁啟超在戊戌政變時用孔子降生年孔年,孫中山的興中會、同盟會用黃帝紀年等等。
二、年表、曆表的利用
年表是工具書,它以年代為序,用表格形式編製,供查考時間或大事。司馬遷《史記》中有《十二諸侯年表》、《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等,是我國年表的早期形式,曆代多有仿作。今人編製的年表。主要有兩種:一是紀年表,如《中國曆史紀年表》,可供查考公元紀年、帝王年號、幹支紀年的對照;一是大事年表,如《中外曆史年表》,按年編錄國內外大事。曆表,是用表格對照不同曆法的年、月、日的工具書,如《中西回史日曆》、《中國近代史曆表》等。
主要年表、曆表有:
《中國曆史紀年表》,萬國鼎編。商務印書館1956年版,中華書局1978年新印本。此書分上下編,上編的”公元甲子紀年表”是主體部分,起於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迄於公元1949年)。下編有多種表格,如夏商周年代簡表,秦以後主要朝代表,中日對照年表,公元甲子檢查表,太歲紀年表等。書末有索引。
《中國曆史紀年》,榮孟源編。三聯書店1956年版,又1957年印本。分三編:一、曆代建地譜,二、曆代紀年表,三、年號通檢。
《中國曆史年代簡表》,文物出版社編。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分兩個部分:一、年代簡表,二、年號通檢。
《中國日本朝鮮越南四國曆史年代對照表》(公元前660元一公元1918年),山西省圖書館編。有山西省圖書館1979年鉛印本。此所所記年代,從日、朝、越三國中最早的紀年,日本神武天皇元年(公元前660年)開始,至近代史結束的1918年截止。對照表首列公元、幹支(日、朝、越也用幹支紀年),次列四國年號。書後附年號索引。
《中外曆史年表》(公元前4500一公元1918年),翦伯讚主編,齊思和、劉啟戈、聶崇岐合編。三聯書店1958年版,中華書局1961年新l版。1981年重印。此書按年編錄國內外大事,每年又分中國和外國兩部分中國部分,首列幹支紀年、帝王年號,然後列出該年大事;外國部分,分國紀事(次序是先東方後西方)。紀事的重點是:生產力的發展,經濟政治製度,階級鬥爭,重大科學發明,國際間民族間的著名人物生卒年等。
《中外曆史年表》(公元1919—1957年),編者同上,三聯書店1959年版,中華書局1963年再版。這是上書的續編。內部發行。
《中國近代史事記》吉林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教研室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此書記事始於1839年(道光十九年),迄於1919年。按年、月、日排列(日期不詳者不錄)。所記以政治事件為主,經濟、文化等方麵的大事亦編錄。書前有1514—1838年的大事簡表,書末有參考書目。
《兩千年中西曆對照表》,薛仲三等編,三聯書店1956年版。包括公元元年至公元2000年,可用以對照年、月、日、星期、幹支。
《中西回史日曆》,陳垣著,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修訂增補本。這是一部公元元年到公元2000年中、西、回三種曆法的年、月、日相互對照的曆書。我們知道其中某種曆法的年、月、日。就可以通過這部書查出另外兩種曆法的年、月、日。
《二十史朔閏表》,陳垣著。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修訂增補本。這是《中西回史日曆》的簡本,兩者性質相同,但《中西回史日曆》能直接查出中、西、回曆的年、月、日對照,而此表的查考時則要經過換算。該表包括的年限是公元前206一公元2000年。需要注意的是:它對西漢太初改曆以前朔閏的推定有誤,須參考《臨沂出土漢初古曆初探》一文所列《漢高祖元年(前206年)至漢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年)朔閏表》(見《文物》1974年第三期)。
《中國近代史曆表》,榮孟源編,三聯書店1953年版,中華書局1977年再版。這是根據一百二十年的曆書製成的公曆和中曆對照表,自1830年1月25日,至1949年9月30日止,並有二十四凶氣。有三項附錄:(1)太平天國曆簡表,(2)五千年間星期檢查表;(3)韻目代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