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絲路名稱由來及三個主要走向
“絲綢之路”之美稱,一般認為是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首次提出來的。在其著作《中國》第一卷(1877年)中稱作“ Seiden Strassen” F.von Richthofen, China: Ergebnisse eigener Reisen und darauf gegrundeter Studien·5 vols, Berlin 1877—1912.,譯成英文是“Silk Road”(絲綢之路)。繼李希霍芬之後,1910年德國曆史學家赫爾曼(Herrmann)又著有《中國與敘利亞之間的古絲路》。該書對敦煌以西絲綢之路文獻考證甚詳。故有人說,“絲綢之路”名稱由李希霍芬提出,而終由赫爾曼之書所確立。但英國學者斯坦因卻認為李希霍芬、赫爾曼僅僅是這一名稱的普及人而不是首倡者。其根據是,在希臘地理學家托勒密(Ptolemaios)之前,居住在地中海東岸港口城市提爾的地理學家馬利努斯(Marinos)曾寫過一部在公元1世紀前“通往絲國之路”的書,因原書已佚,事過境遷,後人便搞不清楚了。但“絲綢之路”的名稱應該是馬利努斯首先提出來的。公元2世紀托勒密在其《地理誌》中關於這條古代交通路線的記載,就是依據當時他還能看到的馬利努斯的著作寫成的。據托勒密說,馬利努斯的情報又是從馬其頓商人馬埃斯·梯蒂亞努斯那裏獲得的。“馬埃斯是公元1世紀左右與遙遠東方的中國從事絲綢貿易的希臘商人之一 ”。 斯坦因1924年11月3日在英國皇家地理學會上的演講:《亞洲腹地——曆史從此處展開,作為其舞台的地理條件》,後收入其著作Innermost Asia. Detailed Report of Explorations in Central Asia, Kan su and Eastern Iran. 4 Vols. Oxford, 1928. 即《亞洲腹地——在中亞、甘肅和伊朗東部的詳細考察報告》。
筆者認為,對絲綢之路實質性的闡述,比李希霍芬、赫爾曼、馬利努斯、托勒密等人的著作還要早得多。眾所周知,曆史學家將連接亞歐大陸的古代交通路線分為三個主要走向:一是位於亞歐大陸北部遊牧世界的草原絲綢之路;二是穿越中亞、西亞到達地中海域的綠洲絲綢之路;三是沿亞洲大陸南緣航行的海上絲綢之路。早在公元前幾個世紀,古代學者就分別論述過這些道路。關於草原路的代表作有古希臘曆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曆史》第四卷,時代是公元前5世紀中期,但他還提到比之更早的公元前8世紀的另一位希臘旅行家阿裏斯鐵阿斯的著作《阿裏馬斯比亞》,也論及這條道路;關於穿越中亞的綠洲絲路的代表作,最早者應是中國西漢曆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等),時間也在公元前2世紀;海上絲路的代表作有公元1世紀末期一位佚名西方作家的《厄立特裏亞海航行記》和《漢書·地理誌》等。據《漢書》卷二八《地理誌》下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今北海市——筆者注,下同)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位於今馬來半島沿岸)。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今緬甸直通)。又船行可二十餘日,有諶離國(今緬甸悉刊)。步行可十餘日,有夫甘都盧國(今緬甸敏建西南)。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餘,有黃支國(今印度南部甘吉布勒姆)。……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馬六甲海峽皮宗島)。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漢之譯使自此還矣。”這是我國航海史最早的寶貴資料,為中外學界所重視。除以上三條緯向橫行的路線之外,尚存在著與之平行的複線,也存在著由海路轉往綠洲路、從綠洲路轉往草原路的經向縱行的岔道、斜道,各有襟帶,南北交通。
姑且不論海上絲路,僅就陸路交通而言,從亞洲腹地到歐洲也是多道並行的。首先,西出河西走廊,必經今天之新疆。這裏就有三條路可供選擇:1.從敦煌西出,沿昆侖山北麓與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之間的綠洲群前進,至莎車,越帕米爾前往中亞;2.沿天山南麓與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之間的綠洲群西行,途經哈密、吐魯番、庫車、喀什等,越帕米爾;3.由天山北麓西行,穿過準噶爾盆地,到達七河地區,離開天山西端南下錫爾河。
從錫爾河起,商隊或經鹹海、裏海、黑海北部草原直西進入歐洲,此為北進草原一路;或由奇姆肯特附近渡錫爾河,進入河中,前往撒馬爾罕、布哈拉;另一條路是過帕米爾後即穿越費爾幹納穀地,到達撒馬爾罕;還有一條路是從帕米爾南部的瓦罕峽穀而出,順阿姆河南岸西行,經巴達赫尚,抵達巴爾赫。
接下來的路,一是從巴爾赫或昆都士南下,翻越興都庫什山,前往印度;二是從布哈拉出發,由查爾朱渡過阿姆河,到達馬雷(古代木鹿),馬雷以西絲路幹線稱“伊朗北道”(另外,伊朗高原南緣經錫斯坦盆地的一路稱“伊朗南道”),北道經裏海南岸與伊朗高原北緣之間的綠洲帶至哈馬丹(古代埃克巴坦那),西南直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經巴格達抵達地中海東岸利凡特地區(the Levant),由利凡特諸港口上船可暢行於地中海,北可停靠希臘、意大利、法國、西班牙各港,南可停靠埃及的亞曆山大利亞等北非各港;三是“伊朗北道”正西行,經大不裏士、橫穿小亞細亞、過黑海海峽可達伊斯坦布爾(古代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再深入歐洲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