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地圖我們便不難發現,絲路西段經過的地區有三大特點:一是地形以廣闊無垠的高原為主;二是擁有廣闊的無流區和內流區;三是世界兩大著名山結,即亞洲中部之帕米爾山結和亞洲西部之亞美尼亞山結都在其間,一些著名山係皆由兩大山結延伸而出,或彙集於此。山脈是古代商隊所仰望的永恒路標,而沿河穀旅行又是最佳路線。以下,將絲路西段所經地區的地理環境自東至西作一概述。
二、帕米爾高原及周邊地區
在我國新疆極西部,有一個大體上是子午向的大山脈,它東陡西緩,向西毗連著一片廣闊高原,實則為一山峰穀地交錯、溪河湖泊分布的山塬,一般高度在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稱,它便是中外馳名的帕米爾高原。我國史籍稱之為蔥嶺。大多數中國學者認為蔥嶺東跨薩雷闊勒嶺,西臨噴赤河(阿姆河上遊),南及興都庫什山東頭,北抵阿賴嶺。
以全亞洲視野觀之,帕米爾高原位於中央偏南,形似扁桃,故稱“亞洲心髒”。由此向四周呈放射狀延伸出若幹山脈與河流。全境分為“八帕”(參照下麵所附圖Ⅰ—1《帕米爾八帕示意圖》):
(1)塔克敦巴什帕米爾:位全帕米爾東南。
(2)小帕米爾:在塔克敦巴什帕以西,阿克蘇河環抱之。
(3)大帕米爾:位蔥嶺絕頂,在小帕西南、薩雷庫裏湖迤南,帕米爾河流貫其間。各帕中最大。
(4)阿爾楚帕米爾:地當大帕之北、葉什庫裏湖以東,阿爾楚爾河流貫其中,廣寬多草。
(5)薩雷茲帕米爾:位阿爾楚爾帕之北。
(6)郎庫裏帕米爾:位薩雷茲帕之東、郎庫裏湖四周及阿克拜塔拉河左右。
(7)和什庫珠克帕米爾:位薩雷茲帕之北,後阿賴嶺之南,中有大喀喇庫裏湖。
(8)瓦罕帕米爾:位大帕之南,諸帕中最狹窄的一帕,其南是興都庫什山北麓通往中國的“瓦罕走廊”。
清季學者對帕米爾曾有過準確描述。王樹楠說:“帕米爾者蔥嶺之脊,其地縱橫各二度,南至因(興)都庫什山,北抵阿賴嶺,東起赫色勒牙克(嶺),西極噴赤河。地處極高,形如平頂之屋,平頂之中,
又複山脈隆起,言帕地者,謂山勢一縱四橫,惟赫色
圖Ⅰ—1:帕米爾八帕示意圖
勒牙克為南北脈,餘皆東西脈,群山相間,分為數區,區各異名,
而總稱之曰帕米爾。”[清]王樹楠等撰、清新疆巡撫袁大化首署:《新疆圖誌》圖界誌一,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據誌局本複印,1983年,第10—11頁。
許景澄還考證了帕米爾一詞之淵源:“帕米爾,古稱帕米勒尼耶。帕米者,波斯語平屋頂之稱,勒尼耶者,世界之稱,猶言大地一屋頂也,後轉稱為帕米爾。”並描繪了全帕的大略情形:“按圖自赫色勒牙克嶺以西連山攢聚,南北約二度有餘,東西約二度,載籍沿稱,皆屬之蔥嶺。”“帕米爾山勢東西行,與赫色勒之南北行者異脈。帕米爾水皆西流,與赫色勒以東之東流者異向。昔人謂蔥嶺為天下之脊,洵不虛也。全帕皆童,罕生植物,故鮮居民。哈薩克、布魯特諸部遊牧人,夏往而秋歸。平地積雪,孟夏方融,冬令人跡尤罕。遊牧人所需食用各物,非東逾赫色勒購自薩雷闊勒,即西下山購自什克南。全帕情形,大略如此。” [清]許景澄撰:《帕米爾圖說、帕米爾圖敘例》,《漸學盧叢書》本。此據甘肅師大曆史係編《帕米爾資料彙編》,1978年。 丁謙進一步解釋說:“帕米爾者,波斯語平屋頂之稱。諸帕居蔥嶺絕頂,地勢雖高,而山形頗坦,每帕皆兩旁有河,中間有山,斜迤而下,可資耕牧,故以平屋頂為比。”丁謙撰:《新舊唐書西域傳地理考證》,收於《蓬萊軒地理學叢書》(又名《浙江圖書館叢書》)1915年刊行。以下凡引丁謙此文者不再加注。
帕米爾高原是許多山係彙聚的中心,稱為山結、山巢或山彙。我國古時又稱其為“諸山之祖”。以帕米爾山結為中心,向四周呈輻射狀延伸出五大山係和三大水係。五大山係是:向東偏北延伸的天山山脈;向東偏南延伸的昆侖山山脈(天山、帕米爾和昆侖山從北、西、南三麵環抱著塔裏木盆地);向南偏東延伸的喜馬拉雅山山脈(昆侖山、喜馬拉雅山環抱著青藏高原);向西偏南延伸的興都庫什山山脈;向西南延伸的吉爾特爾山和蘇萊曼山山脈。接近帕米爾西部和北部的,是一係列較小的山脈。三大水係是:向西的阿姆河水係、向東的塔裏木河水係和向南的印度河水係。以下,將主要的五條山脈分述其後,以概覽帕米爾高原四周之地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