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駝鈴的古絲綢之路,曾為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帶來過輝煌的歲月,這條經濟文化大動脈在繁榮了數千年之後便逐漸走向衰落,成為曆史上的一頁。在過去的歲月,它曾伴隨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逐步了解和認識而發展,因此,它不僅僅是一條商貿通道,而且是中西人民打破封閉、走向世界、取長補短、發展友誼的精神之路。古人開拓絲綢之路的精神,也鼓舞著現代人為發展西北交通事業而奮鬥。
現代西北交通事業的發展始於公元20世紀20年代初,是從沿古絲綢之路的黃金路段修築公路、鐵路開始的。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20年代開始修築公路,西北交通獲得初步的發展;30年代到抗日戰爭時期,西北交通的發展達到高潮,不僅公路初成網絡,也修築了鐵路;新中國成立後長足發展,現在已基本形成鐵路、公路、航空、管道在內的綜合立體運輸體係。
一、沿絲綢之路的公路建設
公路和汽車運輸在西北的出現,無疑在西北交通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1921年開工、1922年上半年建成通車的第一條公路為西潼公路(西安至潼關),使西北交通“由古老落後的驛運時代開始向先進的汽車運輸時代過渡,成為西北地區陸路交通發展史上的轉折點”
魏永理著:《中國西北近代開發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53頁。。1930年又修建了西鳳公路(西安至鳳翔),它和西潼公路相接貫通關中平原。甘肅是絲綢之路通過的“黃金路段”,1924年開始修築陝甘公路,即自蘭州經臨洮、隴西、天水、清水到陝西隴縣的公路,它和關中平原的公路相對接。甘肅至新疆的公路在1927年已有汽車通行於蘭州至酒泉段上,1929年延伸到新疆境內。在新疆,20年代修築的公路有5條,即迪化(烏魯木齊)至伊犁、迪化至塔城、迪化至奇台、迪化至喀什噶爾以及迪化至哈密。新疆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新疆簡史》(第三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8頁。在20世紀20年代西北公路的初步發展時期,由於政治、經濟、自然條件等各方麵因素的製約,絕大多數公路沒有進行科學的勘測,均在以前絲路驛道的基礎上修整而成,致使路麵標準低、質量差,僅能勉強通行汽車,一遇大雨則泥濘不堪,甚至無法通行。但這一時期的發展畢竟為以後西北公路的大規模建設奠定了基礎。
30年代以後,日本占領東三省並有吞噬中國之勢,國民政府倡導“西北開發”,為西北交通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麵展開,西北成為抗戰最重要的後方基地,故建設西北成為當時的第一要務,西北的公路交通建設進入了黃金發展時期。此時期沿絲綢之路修築的公路主要有西蘭公路(蘭州至西安)、甘新公路等。
西蘭公路,1934年動工,1935年5月竣工,成為當時西北最好的公路,大大地改善了西北交通條件,加強了關中與西北各省的聯係;甘新公路,1937年底開工,1939年11月完工,是貫穿西北的國際交通線。兩條幹線“成為銜接中蘇邊境進入我國西北的一條重要的國際陸路運輸線。”趙祖康著:《舊中國公路建設片段回憶》,《文史資料選輯》第83輯,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年,第201頁。同時在西北各省之間和省內修築了許多支線,僅新疆境內就有額敏至塔城、迪化至焉耆、焉耆至阿克蘇、阿克蘇至喀什、喀什至和闐等公路。因此,20世紀30年代至1945年抗戰勝利是西北公路發展的高峰時期,不僅形成了由陝西、甘肅、新疆直通蘇聯的國際通道,而且形成了以蘭州為中心的西北公路網絡,把西北五省緊密地聯結起來,在各省區內修築的公路支線又把各省的重要城鎮聯結起來。
自新中國建立至今,共有近70條公路被劃為國道《中國分省地圖集》,星球地圖出版社,2001年,第13頁。。許多路段在西北五省區內。其中,東西走向的國道主要有:310線,自江蘇連雲港起,經徐州、鄭州、洛陽、西安,至天水,全長1161.47公裏;312線,自上海起,經南京、合肥、西安、蘭州、烏魯木齊,至伊寧,全長4736.46公裏。以上二線橫貫江蘇、上海、河南、陝西、寧夏、甘肅、新疆等省區,與絲路故道東段相吻合。
近幾年來還發生了許多可喜的變化:舊線延長,新線增加,路線技術等級、交通運輸工具和管理水平均大大提高。尤其是西北地區的高速公路從無到有蓬勃發展起來,各省區正在建設以省會城市為中心的高速公路網。最近國家批準建設天水至寶雞的省際高速公路,它是國家“五縱七橫”公路網中連雲港至霍爾果斯口岸主幹線的組成部分。
盡管西北地區的公路建設在新中國成立至今發展很快、變化很大,但由於受地理環境和經濟落後的製約,還遠不如東部和沿海地區。2001年,南部沿海的公路密度為536公裏/千平方公裏,東部沿海、北部沿海、長江中遊地區超過400公裏/千平方公裏,西北地區隻有48公裏/千平方公裏;等級公路僅占全國的12.1%。因此發展西北交通事業仍然是當前西部大開發所麵臨的重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