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餘論(1)(2 / 2)

二、沿絲綢之路的鐵路建設

西北近代鐵路的發展,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早在19世紀末,李鴻章就從抵禦沙俄侵略的戰略角度提出:西北“非開鐵路,則新疆甘隴無轉運之法,既無戰守之方”苾汝成著:《帝國主義與中國鐵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54頁。。自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始修建的隴海線,是絲路沿線最早修建的鐵路。20世紀初,曆屆民國政府都做過規劃,尤其是孫中山先生曾係統全麵地提出了修築西北鐵路的宏偉計劃。中山大學曆史係孫中山研究室等編寫:《孫中山全集》第六卷,中華書局,1985年,第261頁。但皆是紙上談兵,西北鐵路的正式修築晚至20世紀30年代。

1928年冬,南京國民政府鐵道部成立,鑒於隴海鐵路是自連雲港直達西北為我國唯一之東西重要交通幹線,且隴海鐵路的向西擴展“遂與地方繁榮發生密切之關係,而成為開發西北的樞鍵”《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西北建設(二)》,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89輯,台北中華印刷廠,1981年,第291頁。,於是決定繼續向西延伸,大體分為靈潼段(靈寶至潼關)、潼西段(潼關至西安)、西寶段(西安至寶雞)進行修建《抗戰前國家建設史料——西北建設(三)》,秦孝儀主編:《革命文獻》第90輯,台北中華印刷廠,1982年,第174—183頁。,後又增寶天段(寶雞至天水)。

靈潼段,經河南靈寶、閿鄉二縣及陝西的潼關,全長72公裏。原定於1929年修建,預計一年完成,後因中原戰爭的影響,直到1930年底才正式修建,至1931年12月先行通車,1932年8月全線竣工。

潼西段,由潼關起,經華陰縣、華縣、渭南、臨潼達西安,全長132公裏。1931年,鐵道部裁撤隴海鐵路工程局,組建潼西段工程局,專門負責潼西段的修建。該局首先將1926和1929年已測量的潼關至華陰段先行動工,同時加緊測量華陰至西安段,全線工程於1935年竣工,這樣隴海線就延至西安,對西北經濟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西寶段,由西安轉西北到鹹陽,沿渭河北岸經興平、眉縣至寶雞,共173公裏。由潼西段工程局改組而成的隴海西段工程局負責修建,1936年底全線竣工。

隴海線進入寶雞後,開始了寶天段(寶雞—天水)和天蘭段(天水—蘭州)的修建。由1939年成立的隴海鐵路寶天工程處負責施工,但由於諸多方麵的原因使工程一拖再拖,直到1945年才修到天水,且工程質量低劣,每年隻有四五個月通車時間,當時曾有“寶天段,瞎胡鬧,不塌方,就掉道”的民謠。魏永理著:《中國西北近代開發史》,甘肅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99頁。 天蘭路的修建則到解放後才完成。

經過近百年的建設,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西北地區的鐵路已初步形成了以隴海、蘭新、北疆、寶成、包蘭、蘭青為主幹線,與國內各大區之間連通的鐵路網絡。同時還西出國境和中亞鐵路相接,形成了雙向開放的格局。沿絲綢之路的主要鐵路幹線有:

隴海鐵路:自連雲港起,經徐州、鄭州、西安、天水等,至蘭州,橫貫江蘇、安徽、河南、陝西、甘肅五個省,全長1759公裏。其中連雲港至天水段於1945年修通,天水至蘭州段於1952年修通。行經西北地區為675公裏。

蘭新鐵路:自蘭州起,經武威、嘉峪關、柳園、哈密、吐魯番,至烏魯木齊,橫貫甘、新兩省區,全長1912公裏。

北疆鐵路:1990年9月修通,自烏魯木齊西站起,經石河子、烏蘇、精河,至阿拉山口國境站,全長460.5公裏。北疆鐵路的修成,標誌著亞歐大陸橋的基本貫通。

上述三條鐵路幹線(即隴海、蘭新、北疆鐵路)基本上是沿絲路故道修建的我國東西大動脈。自古至今,商品貿易的發達必然與交通的發達密不可分。西北各省區應依托新亞歐大陸橋加快鐵路、公路、航空、口岸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實現鐵路、公路、航運、郵電“四路暢通”和聯網配套,共建西北國際立體大通道,五省聯合“走西口”,以重振“絲綢之路”雄風。

三、 絲路西段與新亞歐大陸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