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1年(建興九年)春天,諸葛亮複出祁山,舉行了第四次北伐。這一次,諸葛亮以“木牛”(一種靈便的獨輪車)運送軍糧,首戰即打敗了西救祁山的魏軍郭淮、費曜,並借機芟割鹵城一帶的熟麥。魏國派司馬懿率軍迎戰,諸葛亮與司馬懿相遇於上邽(今天水市秦城區)之東。但魏軍斂兵依險,蜀軍久不得交戰,於是,諸葛亮遂引兵還保祁山。司馬懿原本不肯交戰,後因部下笑他“畏蜀如虎”,才自己率軍取中道(赤峪溝往天水鎮一道)擊亮,而令張郃追蜀軍至木門。木門在今天水市秦城區西南牡丹鄉的木門村(一說在禮縣鹽官鎮羅家堡村境內),其地兩山夾峙,空穀一線,為略陽至祁山的必經之道,故又稱“木門道”。道長約500米,寬約50米,地形十分險要。諸葛亮在撤退時,早於木門東山埋有伏兵,待張郃追至,萬箭齊發,“飛矢中郃右膝”,遂射殺張郃。與此同時,蜀將魏延、高翔、吳班等也於中道大破魏軍,逼使司馬懿還保上邽。
此次北伐,兩路魏軍均未得逞,但諸葛亮最終還是退回了漢中。原來當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壘上邽之際,蜀中負責運送軍糧的李嚴因害怕糧秣誤期而受諸葛亮責罰,竟假傳後主劉禪之旨,要諸葛亮回師。加之軍中糧盡,諸葛亮也不得不暫時收兵。這樣,原本很有希望的第四次北伐又夭折了。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春,諸葛亮再率10萬大軍,由褒斜道出斜穀,占據五丈原(今陝西眉縣西南斜穀口西側),舉行了他生前的最後一次北伐。但與司馬懿對壘百餘日之後,諸葛亮卻因勞累過度,於這年的農曆8月28日病逝於軍中,終年54歲。一代忠臣良相殉職,千古智慧之星隕落,諸葛亮的隴右之行也到此為止。
據說在諸葛亮逝世的那天晚上,有一顆發著紅光的流星,自東北向西南方向流動,三起三落,最後變小,投於諸葛亮營中。此事首見於東晉孫盛的《晉陽秋》一書,而今天五丈塬諸葛亮廟內正殿側牆鑲的一塊石頭,據說就是當年那顆流星的隕石,經附近落星灣的居民世代保存下來的。是民俗附會,抑或天文現象的巧合?這隻有留待天文學家們去解開這個謎了。不過,這並不妨礙人們稱諸葛亮為“巨星”,稱諸葛亮的死為“大星隕落”。
至於諸葛亮究因何疾而終,疑不能明。近人或謂肺結核,或謂胃癌,或謂胃潰瘍大出血,實皆緣“嘔血”而立論。“嘔血”之事見王沈《魏書》,且謂“亮糧盡勢窮,憂恚嘔血,一夕燒營遁走,道發病卒”。然為《三國誌》作注的裴鬆之已辯其妄。裴鬆之雲:
亮在渭濱,魏人躡跡,勝負之形,未可測量。而雲“嘔血”,蓋因亮自亡而自誇大也。夫以孔明之略,豈為仲達嘔血乎?及至劉琨喪師,與晉元帝箋亦雲“亮軍敗嘔血”,此則引虛記以為言也。其雲入穀而卒,緣蜀人入穀發喪故也。
其說甚辯,今人似不宜再“引虛記以為言也”。
綜觀諸葛亮的北伐,其在甘肅留下的足跡主要集中於今天的天水和武都地區。像西和的建威(今西和縣城附近),禮縣的祁山堡、鹵城(今鹽官),天水市的天水關(今天水鎮北),木門道(牡丹鄉木門村)、西城(祁山與大堡子之間)、上邽(今天水市秦城區)等地,諸葛亮皆曾親曆,並留下了不少的遺址和傳說。如祁山堡附近的“諸葛亮上馬石”、“諸葛九寨”(傳為蜀兵積土假充糧堆),天水城東俗稱陳家磨處的“諸葛軍壘”(傳為蜀兵每人握一把土堆置而成),及流傳於木門村一帶的“木門矢髀”故事,皆是。至於街亭(今秦安縣隴城鎮),諸葛亮雖未親至,但蜀軍的首次北伐受挫及孔明的“揮淚斬馬謖”,都與街亭之失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今日要追尋諸葛亮在甘肅的足跡,街亭當然也是不可忽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