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甘肅古代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2 / 3)

沮渠蒙遜死後,其子茂虔誠繼位。公元439年被北魏所統一。

宕昌國、鄧至國西羌在秦時南遷到武都地區,稱之為“參狼羌”。其中的一文,因聚居於宕昌城(故城在今宕昌縣東南)而稱宕昌羌。西晉末年,宕昌羌己形成個大的部落集團。當時,“有梁勒者,世為酋帥,得羌豪心,乃自稱王焉”。至梁勒之孫梁彌忽時,通使北魏,正式建立宕昌國政權。其界自“仇池以西,東西千裏,帶水以南,南北八百裏,地多山阜”,轄區包括今臨潭、岷縣南至天水西界和武都北界一帶。宕昌國自彌忽至定,共9世。保定五年(公元565年),北周武帝派大將軍田弘打敗了宕昌國,改其地為君州,兼置宕昌郡。

鄧至國亦由羌部落組成。這些羌人,因分布在白水流域(今隴南文縣一帶),故稱白水羌。據《周書》記載:“有像舒治(一作像舒彭),也為白水酋帥,自稱王焉。”其疆域自街亭以東,平武以西,汶嶺以北,宕昌以南,轄區大致包括今蜀隴間的白水江上遊南北以及岷江上遊諸地。鄧至國的風俗物產、服飾等與宕國相近。鄧至國自像舒治建國,至簷桁,共11世,約78年。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鄧至王簷桁失國奔長安。宇文泰派兵送他回鄧至。當時,鄧至以西諸地仍被吐穀渾占據。北周時,在鄧至各地建置了郡縣。

楊氏仇池五國甘肅的西漢水和白龍江流域,自古以來就是氐族分布的中心地區。這裏山川險要,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其中有仇池山,地處甘肅,臨川、陝西兩省。《水經注》雲:“仇池絕壁,峭峙竣險,登高望之,形若覆壺,高二十餘裏,羊腸盤道,三十六回。上有平田百頃,煮土為鹽,因以百頃為號。”當中原戰亂分裂之際,氐族酋豪楊氏先後在此建立了五個地方政權,它們是:前仇池國(公元296-371年),後仇池國(公元386-443年)、武都國(公元447-477年)、武興國(公元478-553年)、陰平國(公元477-580年)。

前仇池國為氐酋楊茂搜於晉惠帝元康六年(公元296年)所建。其轄地先有武都、陰平二郡。後茂搜子難敵占梁州(今陝西漢中),難敵侄楊初又占領西域(今陝西安康),遂兼有其地。至鹹安元年(公元371年),為前秦所滅。

後仇池國為楊定於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所建。楊定初事前秦,後奔還隴右,招氐、漢民千餘家自立,四年後占領了天水、略陽、隴城、翼城等地。楊定後與西秦戰,失敗被殺。弟楊盛繼位時,轄區僅有武都、陰平之地。不久國土又擴張,占有漢中、祁山。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後仇池國被北魏所滅。

武都國為楊文德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所建。武都國的政治中心初在白崖(今陝西勉縣西北),後轉移至葭蘆(今武都東南)。文德死後,武都國的政權即告分裂。文德之侄元和為武都王,治白水、降魏;文德之弟僧嗣亦稱武都王,治葭蘆,接受南朝劉宋封號。公元477號,武都國被魏軍所亡。

武興國為楊文弘於公元478年所建。文弘原為武都國王之弟,降魏後第二年逃離,招民聚眾於武興(今陝西略陽)建國。武興國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始於楊文弘開國,後傳位其子楊集始,最後至楊紹先被北魏俘虜,共28年;後期以楊紹先從北魏出逃複國(公元530年)至楊避邪被魏所殺亡國(公元553年),共24年。武興國前後立國共52年。

陰平國為原後仇池國主楊難當之族弟楊廣香於公元477年所建。

是年,魏封楊廣香為陰平公、葭蘆戍主。陰平國初治陰平縣(今文縣),後移至文州。公元550年,陰平王楊法琛南下,占領黎州(今四川廣元),此時為陰平國最強盛時期。法琛子永安繼位後,因幫助北周益州總管王謙反對楊堅,被楊堅遣將於公元58O年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