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榮 楊正維
在臨洮縣博物館的展廳裏,有—枚古印——狄道縣官印,已展出五十餘年。臨洮設郡縣建製到清末唯—發現的—枚古印。臨洮建製更迭無數,未有一枚縣印存留,因此顯得異常珍貴。
此印是公元1946年4月間,在臨洮縣城北槐巷34號院內(清末民初楊氏“祿義合”號黃菸加工場院)出土的。距文廟(現臨洮農校)一巷之隔。當年家父楊子貞準備在院內西北處修房子,便雇人打土坯,從靠東邊的園子裏挖土。當挖到一人多深的土坑下時,出現了—堆鏽蝕的古銅錢,足有數百斤,在清理銅錢時,從完好銅錢上還能看出“崇寧重寶”四字,這種錢較大些。絕大多數銅數已鏽壞成一塊。在清理收拾中,發現了—個狀似大印章的鏽銅物,因父親是有點文化的人,故對此物小心細磨清洗,才知是—方紫銅古印章。周邊正方,每邊約五公分,厚約—公分許,背中心有方約—公分、高約一公分五的長正方鈕。下方正文是陽刻疊篆文“狄道縣印”四字,印鈕旁有陰文小楷“承安二年四月”。便珍藏之,不與外人觀看。為了不讓打土坯的王哥(甘穀人)四處傳播,給了銀元十個以堵其口。此印保存到解放以後,父親看到毛主席、共產黨領導的新社會與舊社會截然不同,國家強盛起來了,人民當家做主了。
在他的眼裏看到了社會的進步,美好的未來,父親便把珍藏的古文物於1954年捐獻給了祖國和人民,用以表達擁護新社會、熱愛新社會的心願。並由當時的臨洮縣文化館館長張治卿和工作人員康克濤送來了蓋有臨洮縣人民政府大紅印的獎狀(因諸多原因未保存下來)。同時在臨洮縣文化館設在大街的黑板報上予以宣傳表彰。
《臨洮縣誌》2001年5月修改版684頁載:“此印出土於臨洮縣城文廟巷迤西,縣人楊子貞掘土得之”。
父親是新中國建立初,臨洮捐獻古文物的第—人,後輩兒孫永遠銘記著先輩的一顆拳拳之心。
“承安二年四月”,“承安”為金章宗完顏第二個年號,第一個年號是“明昌”。“承安二年”即公元1196年,距今有805年。
(《甘肅文史》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