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明肅王朱在蘭州的建樹(1 / 3)

趙鵬 翥元

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大明王朝。為了“慎固邊防,翼衛王室”,實行分封製,把他的24個兒子和1個重孫分封在府裏和邊境各地為藩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封其第14子朱楧為漢王,後又改封為肅王。肅王“領張掖、酒泉諸郡,西扃嘉峪關,護西域諸國”,在甘肅地區擁有軍事指揮權。有兵1萬6千,可直接調遣指揮,而且遇有緊急情事,可以指揮甘肅各衛所的兵員,肅王是甘肅的最高統治者。

一、肅王在蘭州建築方麵的建樹

肅王為“龍子龍孫”,身居高位,錦衣玉食,過著悠閑歲月,他在蘭州廣建王府,修建廟宇寺觀、花園名勝和巨大的陵墓,給蘭州增添了一些景觀。其主要建築建樹如下:

1.修建蘭州城池。蘭州的城池,早在宋代及其以前曾多次修築,因年深代遠已不複存在。明初,肅莊王朱楧曾以今中央廣場為中心,修築周長6裏200步的內城。這個城呈東西略長的方形,城高3丈5尺,寬2丈6尺,有4個城門,東為承恩門,西為永寧門,南為崇文門,北為廣源門(俗稱水北門)。在城牆外東、南、西三麵各開挖寬3丈,深1.5丈的深溝,溝內引水,稱為護城河。宣德年間又築蘭州城外郭,周長18裏123步,呈不規則形,建郭門9個,東曰迎恩門(俗稱東稍門),東北曰廣武門(俗稱新關門)和天暫門(俗稱下水門),南曰拱蘭門(俗稱南稍門),東南曰通遠門(俗稱小稍門),西南曰永康門(俗稱窯巷口門)和靖安門(俗稱下溝門),西曰袖川門(俗稱西稍門),北曰天水門(俗稱橋門),這樣就奠定了後來蘭州城的規模。

2.建立肅王府。肅莊王朱楧移住蘭州後,即在城隍廟(今張掖路工人俱樂部)以東,會館巷以西,張掖路以北,濱河路以南的今甘肅省人民政府及蘭州市委一帶修建肅王府。王府四周有圍牆,高1丈,周長3裏,東、西、南均有府門。正門是南門,入內有欞星門、端禮門、承運門3道。承運門內建有承運殿和存心殿,是肅王發布政令和舉行典禮的場所。存心殿後建有東西王宮,是肅王日常辦公和居住的地方。王府北依宋元豐年間修築的石龜城,城上建有拂雲樓,臨東去黃河,氣勢雄壯。王府的東、西、北三麵建有宮苑。

苑中有肅廟和假山,亭台樓閣,小橋流水,奇花異木,點綴其間。

東苑,又稱凝熙園,重點建築是用巨石壘雕的大、小假山,俗稱大小山字石,“壘石為山,因泉為池,山下洞壑幽遠,逶迤數裏”。園內假山萬石錯落,山勢嵯峨,上建亭台,危聳欲墜。南端建凝熙觀,有雷祖殿、玉皇閣、拂雲橋、超然亭、百子洞、鬥母宮等。岩石間塑泥神數十,山下有洞府通道,據說有一道可通雷壇河的金天觀。

以後這裏逐漸變為街巷和居民區。

3.建造園林池沼。“蓮花月夜”是肅莊王朱楧來蘭建藩時,因懷念江南水鄉風光,在今西津路西黃河之畔興建的。這裏原為一片天然池沼,後來由於種有蓮花而得名,“蓮花月夜”原為蘭州八景之一。“蓮花池在縣西五裏,明肅王令瀦神泉水為之,周五裏,花木暢茂,魚鱉充極,為遊賞也”。蓮花池湖長一裏半,寬約半裏,池中積水蓄魚,並在四周建有小橋亭閣。後屢廢屢建,規模越來越大,清光緒六年(1880年)陝甘總督楊昌浚重建時,又仿西湖景色增建,改名小西湖。以後因戰亂,至解放前夕已變得殘垣斷壁一片荒涼。1982年4月,蘭州市人民政府又動工新修成麵積30餘畝的西湖公園,1987年10月開放。

肅王在蘭州城郊還建有東、西、南、北四處花園。東園在今廣武門外水車園一帶,其中有魚池子、水洞樓等,為肅王養魚處。西園在金天觀以西,即今上、下西園。南園在今鼓樓巷東端,今蘭州市第四十二中學校址處,園中開渠,利用浦惠渠引阿幹河水,灌溉園中所植蓮花,後改種蓼藍,蓼藍可製染料藍靛,遂名之為靛園。

靛園中還建有一座禪林寺。北園在今解放門外西津東路以西,至今仍有北園之名,所產冬果梨,皮薄甜脆,色澤晶黃,名曰北園梨,“梨園落花”亦為原蘭州八景之一,現在這裏已成為機關住址和居民住宅區。另外,還在今廣武路蘭州市第三中學校園處建有紅花園一處。

4.建造道觀。肅莊王朱楧篤信道教。他在移藩蘭州後就各處尋找修建道觀的地點,見城西南“山環三麵,有仙人舞袖之形,河距北流,如九曲之勢,玉案之峰在前,左右交加於劍水,龍翔虎伏,掩映其墟”,在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於該處唐雲峰寺、宋九陽觀的基礎上建立起金天觀。金天觀,又名雷壇。觀內主要建築有元壇祠、真武祠、雷祖殿、神禦殿、元極殿等。雷祖殿主要塑祀雷神,雷壇之名即由此而來。雷祖殿東西有廊房四十楹,繪道經所載老君八十一化跡壁雷及雷神的巨幅壁畫,據雲為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所繪。雷祖殿後有圜室,是朱楧為孫碧雲真人所建造。整個道觀殿宇宏偉,道院清幽,曲徑回廊,古木蓮蔭,引人入勝。解放後金天觀已改建為蘭州市工人文化宮(即今新橋文化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