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明肅王朱在蘭州的建樹(2 / 3)

肅莊王朱楧來自金陵,眷懷江南故園,就在皋蘭山巔修建三台閣,每逢九九重陽,輒率眷屬及臣僚登此閣聚會,以遠眺故城。有人曾就此事填詞雲:“登上皋蘭山,翹首雲天,白雲親舍望江南,緬懷那石頭城闕,紫金崗巒。往來寄語南飛雁,且憑此羲皇故裏,河嶽根源,民勤俗厚丁壯滋繁,衛護我大明江山。”三台閣原名魁星閣,上祀魁星,“神閣一楹,閣崇三級”,因而俗稱“三台閣。”每逢陰雨,天遮霧鎖,三台閣微露身姿,仿佛天上宮闕,重現人間。

以後經過多年的風侵雨蝕,台閣傾圯。解放後,蘭州市人民政府在皋蘭山大搞綠化,修建蘭山公園,於1984年重建此閣,成為蘭州旅遊勝地。

肅莊王朱楧在大興土木中,為了宣揚“王妃功德”以示忠孝,許願在今慶陽路中段路北修建白衣寺。白衣寺供奉白衣菩薩,由尼姑住持。萬曆年間毀於火災,崇禎四年(公元1631年),末代肅王朱識鋐又重修。現寺內僅存有原來的正殿和佛塔。佛塔名為多子塔,是覆缽體實心磚塔,既吸收了印度佛塔的建築藝術,又有中國古代建築風格,高約30米,塔頂為綠色琉璃大型相輪,塔身8麵12級,每級每麵各有佛龕一個,每龕供奉佛像一尊,計96尊。塔南下部有一大龕,內塑佛像3尊。塔每級角裝風鈴一,微風吹來,鈴聲齊鳴,清脆悅耳。

白衣寺的“古刹晨鍾”也是原蘭州八景之一。現白衣寺已成為蘭州市博物館所在地(慶陽路東端)。

另外,肅莊王朱楧還在城南的五泉山建有崇慶寺(民國8年更名為濬源寺)、酒仙祠、嘛尼寺、文昌宮、武侯祠、大悲殿、地藏寺、臥佛殿等。

明代造陵之風頗威,肅莊王朱楧早在永樂元年(公元1403年)就四處勘察墓址,選就金縣(今榆中縣)來紫堡至寺隆溝的平頂峰作為墓地。從永樂十七年(公元1419年)朱楧死後開始營葬,曆代肅王死後多葬於此。先後葬於平頂峰的有:肅莊王朱楧、肅康王朱瞻焰、肅簡王朱祿埤、肅恭王朱貢錝、肅靖王朱真淤、肅定王朱弼桄、肅昭王朱縉炯、肅懷王朱紳堵、肅懿王朱縉、肅憲王朱紳堯的夫人薛氏、末代肅王朱識鋐等11人,“依次排列,望若山陵”。此外,肅安王朱弼柿墓在今七裏河區西園圃子灣,肅憲王朱紳堯墓在今七裏河區西南二十裏的周家山。

二、肅王在經濟和文化教育方麵的建樹

肅王統治的甘肅幹旱多災,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比較關心經濟事業。如派人從江南引進桑苗,在桑園峽等地開辟桑園,共栽活桑樹867株,養蠶繅絲,每年可得蠶繭21斤。又在肅王府的幾個花園中養魚和種植經濟作物。還在今榆中縣和平鄉菜子山村“東至暖泉山,南至石門山唐家墳,西至柴溝,北至掛車巷”修建肅府官灘,用作“牧養進貢騸馬,祭祀牛羊之所”。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蘭州知府為修複阿幹河水渠,擬製造若幹水塘,肅世子朱真淤“給木材以助之”,水槽與正渠接通後“仰給此水為生者,不啻萬口”。還在渠上營造護渠林帶,直到清末,雷壇河、太清宮一帶尚存護渠榆樹36棵,被人稱為“護渠大將軍”。另在今城關區邸家莊市委黨校路口,高20.5米,胸圍5.19米的古榆樹,就是肅王所植。

明代甘肅的教育在肅王的倡導和重視下較為發達。肅王曾聘請精通五經的周麟為肅王府教授,在周麟的高深學問和高尚操守影響和熏陶下,培養出一批著名的學生,如著名的理學家段堅、史學家卿讓等。還出現了曾擔任兵部尚書的彭澤、翰林院侍讀學士黃諫、翰林編修趙時春、彈劾奸相嚴蒿的禦史鄒應龍等優秀人物。肅莊王朱楧曾下令修纂《金城誌》,這是蘭州最早的一部地方忘,可惜早巳散佚。

三、石刻肅府本《淳化閣帖》的誕生及倡導詩文書法的成就